《加里森敢死队》是我国第一部被叫停的电视剧。该剧于1985年引进中国,由美国拍摄,讲述了一群富有正义感的人组成的“敢死队”,他们运用智慧和勇气打击犯罪的故事。然而,由于剧中情节过于血腥暴力,不符合我国当时的电视剧审查标准,因此被叫停。
在我国,电视剧的审查制度非常严格,旨在确保电视剧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些不符合审查标准的电视剧,相关部门会进行叫停或修改。虽然《加里森敢死队》被叫停,但这也反映出我国电视剧审查制度的严格和不断完善。
#秋日生活打卡季#
曾几何时,电视机的地位远比现在要尊崇的多。如果按照当年《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地位划分一下,电视机就是家中电器类的皇帝约等于康熙,地位尊贵无比。
洗衣机相当于宜妃,专门替领导缝缝补补;缝纫机当于法印,洗洗涮涮改头换面;录音机相当于小桃红,叽叽喳喳人云亦云;音响、DVD、功放之类,相当于三德子之类的太监,必须围着领导转,否则全完蛋。彼时,城市居民娱乐极其有限。无论你家是黑白电视机,还是进口大彩电,既要有好的电视节目,也得有根不错的天线。不然,动不动满屏雪花给你看。

在70年代,我国电视台不足10家,电视剧水平低下的年代里,节目源成了地方电视台维持下去的头等大事。1977年11月,北京电视台率先引进了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拉开了我国进口电视剧的序幕。邓公访美之后,《大西洋海底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先后被国内引进。
自1980年10月,每周六晚8点,人们都会提前准时蹲守在自家电视前欣赏这部“初代美剧”。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二战中后期,美军中卫加里森从监狱中找来诈骗犯、盗窃犯等美国“失足青年”们组成的一支“敌后武工队”。队长加里森是有理想、有热血、有学历、有编制的美国陆军。卡西诺是个会开各种型号的保险箱,会开坦克的“老西西里人”。酋长擅使飞刀,戏子精通各国语言,高尼夫职业扒手。

他们各有所长,且极具个性,他们以立功赎罪为目标,以减免刑期为理念,共同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他们深入敌后,纵横欧洲,窃取敌军情报,盗窃德军物资,捣毁敌人计划,打击黑帮团队。
他们虽然是一帮职业囚犯,却异常骁勇善战。
文艺反映时代,影视镜像历史。这是一部让年轻人眉开眼笑,让长者们紧皱眉头的电视剧。对于那些60、70后来说,他们都是看“打仗电影”成长的一代。
在看过无数遍《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之后,《加里森敢死队》的出现让小伙伴们在熟悉之余,感到无比震撼。原来深入敌后是可以坑蒙拐骗的,原来敌后侦查是可以讲条件的;化装侦察居然是可以顺手牵羊的,打昏敌人是可以用“手刀”的;

原来,英雄人物也可以是罪犯?仗居然还可以这么打?这帮从来不搞“五讲四美”的美国“敌后武工队”居然不是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最让大家吃惊的是,这帮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帝分子,普通话儿说的不赖!国外电视剧的引入为中国观众打开一扇看向外部世界的窗户,不良风气也同时吹了进来。
在年轻人口口相传的“精神引领”下,孩子们一下课就你追我打,甚至还要“跨校比武”。
街上那些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青年们从中发现了流行要素。那些生在红旗下,学习雷锋长大的青年一代,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学坏”。他们抽烟、喝酒、耍帅,到处都在“酋长”扔飞刀百发百中的镜头。
当年学校还有“劳动课”,我家附近几条街的孩子们“活学活用”自己动手制作各式各样的“飞刀”。一根小木棍,前面装一根磨的锋利的铁钉,另一端插上彩色的鸡毛或者纸片,一个飞镖就做成了。

门上、树上,到处都是飞镖留下的小孔。就连20-30岁的“老大哥”们也纷纷加入飞镖队伍,看谁的飞镖精致,镖法精准。一个百发百中的“飞镖王”,要比百发百中的“弹珠王”牛逼多了。
大王对大王,含金量不一样。后来,大人们觉得很危险,纷纷禁止自家的孩子玩,不听话的扒下裤子就打。“王”才刚刚“登基”,分分钟就被太后们打没了。
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
《加里森敢死队》在年轻人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据说全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了上百个以“敢死队”命名的流氓团队。当年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唐山菜刀队”和“湖南斧头帮”,直接导致了1983年全国第一次严打活动的开始。由于这部电视剧造成的恶劣影响,这部原本26集的美剧在播出了16集之后,就宣告结束。白羽至今还记得,电视上用黑底白字“正告观众,本剧播放完毕”。其实,很多的人都知道,电视剧并未结束。

虽然《加里森敢死队》被官方叫停,彼时街头巷尾出现的“镭射厅”与“录像厅”及时地填补了大家的精神空白。人
们当时拥挤在充斥着汗臭、脚臭、烟味的狭小空间中,完成了对香港、以及好莱坞等资本主义花花世界的“窥探”。1992年,《加里森敢死队》剩下的10集陆续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放。可惜,我国人民早已被《射雕英雄传》、《马永贞》、《包青天》等经典港剧提升了欣赏水平。多年后再度重温这部电视剧,看到那些简单的武打动作、漏洞百出的剧情,当年《加里森敢死队》引发的“收视奇观”,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