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叫顺溜揭秘,六分区兵力之谜,揭秘其神秘级别

《我的兄弟叫顺溜》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视剧,其中提到的“六分区”实际上是指新四军的一个分区。在新四军中,分区是介于军部和师之间的行政单位,其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
在新四军的历史中,分区一般由师长或相当于师长级别的将领担任司令员,负责管理一定区域内的军事、政治和行政工作。因此,六分区作为一个军事行政单位,其级别相当于军分区,属于地方军事指挥机构。
简单来说,六分区在新四军中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是一个介于军部和师之间的军事行政单位。

相关内容:

团级分区啥来头?抗战时期的新四军体系

说起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里头,张国强演的那个新四军六分区司令陈大雷,那可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剧里头明明白白地交代,这位响当当的“分区司令”,一开始手里能直接指挥的,居然只有一个建制完整的连队——也就是三营三连。

一个连也就百十来号人吧?这点人马,怎么就能扛起一个“分区”的大旗呢?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分区”好歹得是个旅级甚至师级单位管辖的区域,手底下没个千军万马,怎么也得有几个像样的团吧?可陈大雷这儿,就是一个连。

要想真正弄明白陈大雷那个只有一个连却敢叫“分区”的家底是怎么回事,就不能不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南边的部队损失惨重。很快,就在苏北盐城,新的新四军军部重建起来了,由陈毅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开始在华中地区重新部署力量,继续坚持敌后抗战。面对日伪顽三方的残酷“清乡”和“扫荡”,以及国民党可能的再次摩擦,新四军必须建立起更适应敌后环境、更能生存和发展的军事体系。

在中央的指导下,华中敌后的新四军逐渐形成了两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挥系统。一套是咱们比较熟悉的正规军野战部队序列,也就是“军-师-旅-团”这样一级级的建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动作战,打运动战、攻坚战,是抗日的主力拳头。比如,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就是这样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部队,陈大雷的原型覃健和他那个二十三团,就隶属于这支劲旅的第八旅。

另一套系统,则是地方武装体系,按照“(军区)-(军)分区-县(区)大队-(民兵)”这样的层级来组织。这套体系扎根于根据地,主要负责巩固地方政权、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肃清小股敌人和汉奸武装等等。

这个“分区”,也就是“军分区”,正是在这套地方武装体系里的一个关键层级。它通常设立在一个战略要地或者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便于我军活动和发展的区域,名义上是隶属于上一级的军区(比如苏北军区),但它的建立标准和初期的骨干力量,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

特别是在根据地初创或者力量相对薄弱的阶段,上级经常会抽调一支正规军的团级部队,或者以一个团为基础,去开辟和负责一个“分区”的工作。这就是所谓的“以团代区”或者“以团建区”。这个团,既要承担野战军的部分任务,又要负责地方武装的建设和根据地的巩固,任务非常繁重。剧中的“六分区”,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

它隶属于苏北军区,虽然挂着“分区”的名头,管辖一片区域,但它的“娘家”,它的核心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覃健和他那个能打的二十三团。所以,陈大雷虽然只是个“分区司令”,但他的部队骨子里带着主力团的基因。至于剧中陈大雷向上级汇报时,自称“六分区司令员”,却喊对方“司令”,而不是按部队级别该叫的“师长”或“军长”,这也不是瞎编的。

新四军的部队来源比较复杂,很多部队是从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过来的,早期有不少“支队”、“纵队”的番号,其军事主官习惯上就被称为“司令”。后来虽然统一整编为师、旅、团,但一些老的称呼和习惯,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或者面对老上级时,还可能保留下来。

小部队打硬仗:淮阴城下的关键角色

别看陈大雷(原型覃健)的六分区刚开始的时候人马不多,就那么一个连的架子,但在淮阴城周边那片被日伪军视为“确保”地盘的区域里,他们可没少折腾,绝对是让敌人头疼不已的存在。

剧中陈大雷向国民党五十五师“借枪”的情节,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敌后斗争的复杂性和新四军领导者的智慧。在武器装备极其匮乏的情况下,除了战场缴获,利用统一战线原则,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进行分化、争取,甚至在特定条件下达成某种默契或交易以获取急需的武器弹药,是当时解决实际困难的一种重要手段。

到了抗战后期,尤其是在决定苏北战场格局的关键性战役中,这支“小部队”更是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就拿1945年8月那场著名的两淮战役来说吧,那会儿日本鬼子已经是强弩之末,败局已定,但盘踞在淮安、淮阴这两座苏北重镇的日伪军还在负隅顽抗。这两座城市是运河沿线的重要枢纽,也是日伪在苏北的重要支撑点,拿下它们,对于肃清苏北残敌、连通华中与山东两大解放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在黄克诚等人的指挥下,发起了对两淮的总攻。这时候,覃健指挥的部队(也就是剧里六分区的原型)接到的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去啃最硬的骨头,直接攻城,而是要配合主力行动,完成一项同样至关重要的任务——死死地拖住增援的敌人。

覃健他们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忽东忽西,时打时撤,不断地袭扰、阻击松井联队,炸桥梁、毁公路,让这支日军精锐疲于奔命,始终无法靠近两淮主战场一步。正是因为覃健部队的出色牵制,才确保了第三师主力能够集中兵力,心无旁骛地攻克淮安、淮阴两城,为两淮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至于剧里面那个神乎其技的狙击手顺溜,一枪干掉了日军中将石原,这个情节虽然是艺术创作,带有很大的戏剧性,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新四军狙击手击毙如此高阶的日军将领。但是,这种战斗的原型,在当时的淮阴城郊是真实存在的。

新四军的指战员们,尤其是那些神枪手,经常利用地形,隐蔽接敌,对日伪军的巡逻队、哨兵、运输队甚至是指挥官进行精准打击。可以说,顺溜这个角色,是无数新四军神枪手和战斗英雄的缩影。

不止剧里那些事:原型覃健的真实战功

电视剧里的陈大雷,他的故事随着抗战胜利的硝烟似乎就落下了帷幕。于他的原型——那位在真实历史上屡建奇功的覃健将军来说,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其实才刚刚展开新的篇章。抗战胜利后不久,他所领导的部队进行了整编,正式成为了华中军区序列下的第六军分区。随着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军队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编和升级,覃健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华东野战军(后来改称第三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的副司令员。这支纵队是华野的主力之一,能够在这个位置上担当重任,足见上级对他能力的信任。

从此,覃健出现在解放战争中那些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场之上。他参与指挥了一系列硬仗、恶仗,每一次都留下了他沉着、果敢的印记。比如说,1948年秋天的济南战役,那可是解放军首次攻克国民党重兵设防、工事坚固的大城市。

紧接着济南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更大规模的淮海战役就拉开了序幕。覃健所在的第十二纵队担负了极其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战役的关键阶段,他们接到了死守阵地、不惜一切代价阻击国民党军黄维兵团的任务。覃健和纵队其他领导一起,指挥部队在冰天雪地里,依托简陋的工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斗异常惨烈,阵地几度易手,但十二纵队的将士们硬是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了阵地上,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的集团冲锋,最终成功地将黄维兵团阻滞、消耗,并最终配合友邻部队将其合围歼灭。

1949年春天,渡江战役的号角吹响。百万雄师集结在长江北岸,准备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夕,覃健又接到了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任务——负责组织和动员沿江地区的船工,组建一支支突击队。覃健不负众望,成功地组织起了一支支勇敢的船工队伍,他们驾驶着各式各样的小船,在解放军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争先,将首批突击部队成功送达南岸,为整个渡江战役撕开了突破口。

参考资料:王丽.硬汉张国强:我的人生不顺溜.黄河.黄土.黄种人,2010(6):4-5

发布于 2025-04-30 02:13
收藏
1
上一篇: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无敌英雄,英勇无畏的传奇传奇 下一篇:消失12年终逆袭,他回归即成顶流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