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此时,八旗的旗主仍然是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力量。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很大,谁也不把14岁的小P孩加一个深居简出的寡妇放在眼里。福临下的圣旨常常被否决。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实际的最高权力机构。1652年,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多尔衮集团的骨干罗什、博尔惠等五个人做出最后裁定:罗什、博尔惠处死抄家。福临觉得判的太重,不至于要杀头那么严重。他的处理意见到了议政王那里碰了硬钉子,人家根本不理他这茬儿。布尔木泰表现得相当克制,她给福临出了个好主意,调整并增加议政王公和议政大臣的人事布局,三年间增加了30多个议政大臣。中国人开会有个普遍规律,开会的人越多效率越低,掐架几率要高。这样一来,议政王大臣会议很难再出现某个人垄断专行或者意见高度一致的局面,使它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1659年,郑成功率军北伐 ,所到之处土崩瓦解。江苏、安徽的不明真相的群众夹道欢迎国姓爷的到来。郑成功一度打到南京,把小皇帝吓得屁滚尿流,打算还都盛京,继续回东三省窝着。布尔木泰比他有主心骨,坚决不允许走回头路。福临被老娘骂了一顿,心里不服竟然牛了起来,要御驾亲征,还放出话去“或胜或死”,还不让劝。谁劝他,他就抽出宝剑劈了御案吓唬谁。议政王大臣会议首先投了反对票,布尔木泰也被吓出一身冷汗。这孩子太情绪化,不是冒进就是逃跑。也不听劝,谁劝跟谁急,母子俩的关系这时已经非常僵。福临对布尔木泰的苦心经营并不领情,两人已经无法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沟通。

(布尔木泰与顺治 影视剧照)
布尔木泰有苦说不出,只好让顺治的奶妈李氏出面去劝儿子。没想到一向敬爱奶妈的福临竟然挥舞着宝剑要把她劈成碎块。布尔木泰只好找来传教士汤若望,希望洋老师能说服他放弃亲征。汤若望对福临的冒进提出了严正的批评,要他拿出点天朝皇帝的架势来,临危不乱胜似闲庭信步。这最后一招竟然起效了!福临收回成命,由内大臣达素为安南将军,与同固山额真索洪、护军统领赖塔统兵南下救授,一举击败了郑成功。布尔木泰为大清朝拨正了前进的方向。
儿大不由娘,福临一直是个让布尔木泰放心不下又无法管教的娃。他很想放开手脚自己倒腾,她反倒显得碍手碍脚了。
布尔木泰为了使满蒙联姻的政策继续推行,借助蒙古铁骑捍卫大清江山。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她就忙着给儿子选媳妇,最后选中了哥哥吴克善的女儿,她的亲侄女博尔济吉特.娜木钟。1651年,吴克善把女儿送进京,小女孩对生活充满了美丽的幻想。满达海建议在二月举行大婚典礼,没想到被福临拒绝了,他对表妹一点兴趣没有。待嫁的新娘一直被晾了八个月才被册封为皇后。娜木钟遗传了她们家的好基因,“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两家又是“姑舅亲,亲上亲”,布尔木泰的如意算盘拨拉的哗哗响。可是好景不长在,小两口没有感情基础,恩爱了没几天,1653年,福临向礼部颁布废皇后旨,“朕惟自古帝王必立后,以资内助,然皆慎重遴选,始可母仪天下。今后乃睿王于朕幼冲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就说,表妹跟我是包办婚姻,没感情基础,不合适。我已经报告过老娘,决定降她为静妃。

(娜木钟 影视剧照)
为什么要废掉她?娜木钟是个醋坛子,谁比她漂亮她损谁,谁比她受宠她整谁,“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就想搞专宠。而且“嗜奢侈”,好讲排场,穿的衣服都得用珠玉装饰,用的餐具都得是金制的。福临跟布尔木泰一样生活很朴素,跟皇后根本不是一路人;再加上当初是多尔衮帮他下的聘,恨屋及乌,殃及皇后。他能忍2年算是比较给布尔木泰面子了。他说“……废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废之”。一直忍着,忍得都积劳成疾了。布尔木泰看他实在辛苦,就让他自己看着办。看把娃子憋屈的!
但废后是大事,大臣们纷纷劝谏,问他为嘛?他言简意赅地说,“无能,故当废”。这话堵不住大臣们的嘴,大家看小青年不懂事,随便休妻还说个烂借口,继续劝。礼部员外郎孔允樾的报告写的最动人,“皇后正位三年,未闻显有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且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父有出母之议,为人子者即心知母过,尚不免涕泣以谏,况绝不知母过之何事,又安忍缄口严父之侧,而不为母请命乎?”就是说,皇后已经立了3年,没听说犯什么大错,就凭无能二字就要把她一棒子打死?她可是天下人的妈,我们都不知道俺妈犯了啥错,怎么能不为她出头?福临一看这事还不好办了,让大臣们、王爷们再讨论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势难容忍”。布尔木泰看儿子铁了心,也不便多说,只是害了亲侄女一辈子。
1654年,布尔木泰怕儿子寂寞,就把二哥察罕的两个孙女嫁给了福临。这两姐妹中大的被封为皇后,是为孝惠章皇后。新皇后“秉心淳朴”,对布尔木泰也极为孝顺。谁料想1658年,福临又故伎重演突然颁谕礼部,要夺皇后的权。理由是布尔木泰病了,皇后侍奉不周,是大不孝。不让她再掌管六宫,但是还保留皇后的名号。大臣们都已经熟悉小皇帝的脾气,也懒得管他的家务事。“谨遵谕旨”,你爱干嘛干嘛吧。

(董鄂妃 影视剧照)
皇后伺候得好不好,布尔木泰心里比谁都明白。她看出儿子是想跟她对着干,为董鄂氏封后扫清道路。董鄂氏1655年入宫,“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入宫就册为贤妃;三个月后晋为皇贵妃。根据《汤若望传》推测,董鄂妃是襄亲王的老婆。襄亲王就是前面说的囊囊太后生的11皇子博穆博果尔。《汤若望传》记载,福临热恋上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这位军人因此骂了他老婆,结果竟被福临打了极怪异的耳掴。军人怨愤致死或许自杀而死。福临把军人的老婆纳进宫封为贵妃。综合福临的儿子和妃子的情况来看,这个女人说的就是董鄂妃,但是有些细节记录的不够准确。抢弟弟老婆这种丑事,《清史稿》只字未提,所有的文字资料也被清理干净。可笑的是它管不住传教士的脑袋,人家看了风景听了笑话回国写回忆录去了。

(顺治与董鄂妃 影视剧照)
布尔木泰明白儿子的意图,她立刻出面制止。福临拗不过母后,隔了一个月又颁谕礼部,“中宫笺奏等项,著照旧封进”。这就叫穷折腾。布尔木泰为这个儿子操劳了半辈子,受了那么大的屈辱,反而让福临的性格变得暴躁、猜疑,有点神神叨叨。
布尔木泰的政治手腕非常灵活。为了争取汉族贵族的支持和安抚降清将领,她敢为天下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孔四贞是清初定南王孔有德的独生女。1632年,孔有德在登州发动兵变,制造大屠杀将十几万登州百姓全部杀光,然后带着抢来的金银财宝和武器装备投降了后金。皇太极迎出三十里地。孔有德是有史以来第一大汉奸和侩子手。他后来又跟着多铎南下,参与制造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大屠杀,仅扬州就杀了八十多万人。其无耻程度超过日本皇军。孔有德后来被南明将领李定国挫骨扬灰,连点骨头渣都没剩下。布尔木泰见到孔有德的独生女后,立即决定将她收入宫中做义女,封和硕公主。如果从狭隘的汉族感情来讲,满清入关后对汉人进行的大屠杀实在是让人发指。只不过他成功地把汉人踩在脚下几百年当奴才养熟了。日本人复制了他们的做法,国际形势让他们功亏一篑。为了安抚三藩,布尔木泰采取联姻的方式,把三个王跟清庭捆在一条绳子上。把皇太极的第14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就是建宁公主。把福临堂兄安郡王岳乐的二女儿柔嘉公主指婚给耿聚忠;把福临的哥哥承泽亲王硕塞的二女儿和顺公主嫁给了尚可喜的七公子尚之隆。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情种。皇太极的老娘叶赫那拉氏死后,努尔哈赤不饮酒,不吃肉,斋戒一个月。因为小舅子纳林布禄不让叶赫那拉见岳母最后一面,亲自率兵攻打他,抢走他所有的财产,小舅子活活被郁闷死。皇太极为了海兰珠寻死觅活。顺治遗传了这两位的情种基因,董鄂妃死后,他神思恍惚。这里又出现了清初四大谜案的顺治是否出家案。
像太后下嫁案一样,这个谜案也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也都有很多坚定的支持者。出家说认为,福临24岁那年托辞出天花病逝然后到五台山出家,于1711年左右圆寂。期间,康熙曾5次到五台山拜见福临,都遭到拒绝。第4次去时福临已死,康熙就在寺庙的墙壁上留下了“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句。又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光绪和慈溪西逃经过晋北,地方上拿不出供皇家用的器具,五台山上却有宫廷用具。顺治病逝前,曾让最宠信的太监吴良辅到悯忠寺削发为僧,并亲自去观摩。顺治年间当过弘文院侍读和国子监祭酒的吴梅村写过《清凉山赞佛诗》四首,其中"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 被解析说是董氏去世。

(顺治剃度 影视剧照)
支持福临出家的证据主要集中在《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旅庵和尚奏录》、《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佛教相关书籍。记载福临1660年曾在皇宫剃度,后来又在溪森的师父玉林琇的谆谆诱导和烧死溪森的胁迫下,蓄发留俗。《续指月录·玉林琇传》说,玉林琇二次到京,“闻其徒茆溪森为上剃发,即使众聚薪烧森。上闻,遂许蓄发,乃止。”《汤若望传》也记述,“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委托于僧徒之手,他亲手把他的头发削去,如果没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后和若望加以阻止时,他一定会充当了僧徒的”。

(索尼)
病死说认为,顺治出天花病死,证据来自正史记录。《清世祖实录》 “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上大渐,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从这段记录来看,正月初一,顺治开始不舒服不上班也不祭祀太庙,初六大赦祈福,初七薨。但是什么病没有记录。兵部督捕主事张宸的《平圃杂记》记录,顺治病重的初六那天,布尔木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不得炒豆,不得点灯,不得倒垃圾都是皇帝患天花才会出现的情形。负责起草顺治遗诏的学士王熙在《王熙自定年谱》里记载,正月初六,顺治召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但是王熙的记述不太可信。顺治第二天就死了,按常情初六他应该已经昏迷。《清圣祖实录》卷一显示,灵柩1661年3月2日被移放到景山寿皇殿;21日举行了“奉安宝宫礼”,就是安放骨灰盒。满清有遗体火化的好习惯。《旅庵和尚奏录》记载,顺治死前交代希望由溪森主持火化,如果不行由北京善果寺或隆安寺主持。旅庵和尚是为顺治宣讲佛经的和尚,他的记述具备一定的真实性。《五灯全书》记载,茆溪森4月17日的一百祭日举行了火化仪式。这与《清世祖实录》一致。
从资料的真实性来说,可信程度最高的是那些生活在顺治身边为他讲经传法的和尚的笔记,也被史学界一致认可,真是正史的悲哀,按照真实性来做一个结论,就是顺治在董鄂妃死后的确想过要出家,而且真的让溪森帮他剃了度,后来在玉林琇的规劝下还俗。不久死于天花一类的急性感染病。死于天花这个说法也带有猜测性质,但是可信性还比较高。
东三省当时人少地广天寒地冻,原本没有天花这种外来(由欧洲)传入的传染病。后来大量从关内涌入的移民带去了天花病毒。作为一种全新的病症,满族人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力,只要传上必死无疑。努尔哈赤的两个孙子岳托和玛瞻,代善的五儿子巴喇玛,多铎都死于天花。康熙和咸丰都得过天花后来出痘成功。1644年入关,第二年巡城御史赵开心就宣布民间出痘的迁到城外40里隔离。1649年北京爆发大规模天花。顺治跑到南苑避痘。1660年天花再次爆发。董鄂妃有可能就是感染天花死亡,顺治对她照顾倍加,没有像往常一样到南苑避痘。他本来就有“痨病”(肺结核),为董鄂妃的丧事操劳过度又透支了一个20出头年轻人的所有体力和精力。别说是天花,感冒病毒都能轻易击倒他。

(顺治出家 影视剧照)
“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圣祖廷训格言》里康熙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他刚出生北京爆发天花,就被奶妈抱出紫禁城住在西华门外避痘。两岁时患天花,后来痊愈但成了麻子。顺治在选接班人时,发现自己的最大的儿子才8岁,想传位给七叔阿巴泰的儿子安亲王岳乐。岳乐是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消灭张献忠、顺治初期的改革、康熙平三藩的主要功臣。福临的传贤不传子引起了布尔木泰的不满。她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保住皇太极的血脉,现在要拱手送给阿巴泰的儿子,打死都不乐意。她再次找来汤若望让他说服福临。汤若望没有辜负她的厚爱,他的立生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做接班人,避免出现继承人夭折或暴死的建议,刺痛了被天花折磨得阳寿将尽的福临,于是康熙被推到了历史前台。
可怜的布尔木泰青年丧夫盛年丧子,心里的痛楚无法形容。《汤若望传》记载,“那是个寒冷的日子,太后一身黑色,手扶着栏杆,悲痛万分地望着宫里的人把顺治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抛入燃烧的火堆中……”
老天根本没有给她喘口气的机会,1662年年仅8岁的玄烨登基。他还是个儿童,需要在家长的监护下健康成长。但是,一年后,玄烨他娘孝康皇太后佟氏死了,抚养孙子的担子也压在了布尔木泰的肩头。

(少年康熙 画像)
好在玄烨天生有帝王风骨。登基时就表示“惟愿天下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小小年纪有远大理想是颗好苗子。布尔木泰十分疼爱他,派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照料服侍玄烨,担任他的满文老师。(苏麻喇姑生于1612年,比布尔木泰还大一岁。电视剧说康熙喜欢她估计是子虚乌有。苏麻喇姑在宫中地位很高,玄烨称她额娘,他的皇子们尊她为祖母。)

(少年康熙 影视剧照)
布尔木泰对玄烨的教育十分严格。康熙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玄烨天花痊愈后,就“入书房读书”, 请大儒教授四书五经,“必使字字成诵,从不敢自欺”;与随从“站班当差”;参加各种政府重要活动;本着“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不忘本的思想,玄烨还必须学习骑射,天天训练。在她的调教下,玄烨慧根早开。法国传教士白晋给路易十四的信中谈到玄烨时说,“他身上具有英豪的大部分高尚的特性”“在他幼年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他的高尚品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