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奋进的影视盛宴,观电视剧最后一战引发的强烈共鸣
《最后一战》这部电视剧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无疑是一场催人奋进的影视盛宴。以下是我观看这部电视剧后的感想:
1. "引人入胜的剧情":
《最后一战》的故事情节紧凑,充满悬念,每一集都让人期待下一集的发展。剧中通过紧张的战斗场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一个宏大的战争背景,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2. "深刻的思想内涵":
电视剧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信仰和牺牲的史诗。它通过主人公们的奋斗和牺牲,传达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深刻内涵,激励观众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 "鲜明的人物形象":
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色。无论是英勇无畏的战士,还是坚韧不拔的指挥官,他们都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人物在逆境中成长,最终成为了民族的脊梁,为观众树立了榜样。
4. "精湛的演技":
电视剧的演员们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表演既有激情四溢的战斗场面,也有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5. "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剧中人物展现出的顽强拼搏
相关内容:
通讯员 李盛甲
10月16日,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放由邵阳籍著名军旅作家曾凡华小说改编的40集电视连续剧《最后一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农村引起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在邵阳、怀化的抗战老兵及亲属反响更为强烈,勾忆许多老兵自己70年前与日本侵略者浴血英勇顽强奋战的可歌可泣的人与事,都说该剧真实动人,惊险、曲折、人情味浓,展现国共两党与当地各族同胞团结抗日、舍身保国保家的牺牲精神,激励后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为了解该剧作者经历,我到市人大家属院拜访了作家曾凡华的胞妹曾芳桂及妹夫向望然(原市人大农业委主任),并与本剧作家曾凡华进行了通话采访。
今年68岁的曾凡华,祖藉邵阳市大祥区狮子街,1968年2月从黔阳一中应征入伍到湖南省军区,1978年一纸调令,从湖南省军区文化处调入解放军报社工作至今,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他曾被派往云南前线当战地随军记者,与战友们英勇作战,在猫儿洞里冒着生命危险写出了《木棉花开》——记战斗英雄李成文长篇通讯,被新华社发了通稿,成为当时《高山上的花环》小说姐妹篇,他回京后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部。他勤奋创作,写出了许多在军内外很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著名《蓝色三环》曾改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获春燕奖,《窦娥冤》历史剧等曾获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荡匪大湘西》、《最后一战》等作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曾获特别奖。
当我问及他《最后一战》出版后为什么反响这么大、这么深远,他说,这是我多年的文学沉淀,多年采访收集到的中国军民特别是邵阳、怀化老乡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优秀事绩及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激发我最大写作热忱而写作出来的,意在告诉世人不忘国耻,不忘国人和家乡父老前辈顽强抗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启迪后人爱国爱家,把中华民族奋斗不息 不怕死、爱国、爱家乡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而创作的。
他胞妹夫妇说, 我们父母就是当年为逃避日本残害,在抗战年间携带儿女从邵阳市考棚街逃往溆浦县谋生定居的,曾家姊妹从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们就有崇敬之心。
作家曾凡华曾任职于《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大校军衔,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离开家乡多年,但一直关爱家乡,为写好《最后一战》纪实小说,他从1991年至1993年先后多次爬山涉水深入到洞口、绥宁、武冈市、新宁、隆回、溆浦、中方、洪江、芷江、会同、辰溪、沅陵、麻阳等20多个县市采访了许多抗战老兵,在湖南省档案馆、南京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收集拍摄了许多原始资料与珍贵史料照片,作了数十万字笔记,通过几易其稿,于1993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最后一战》一面世发行立即引起国内外读者共鸣,先后六次再版,现仍是此书难求,日本反战同盟多次要求购买此书的出版权,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同意,翻译成日文后在日本出版发行,成了日本的畅销书藉。
为了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大小影视公司,纷纷要求与作家曾凡华合作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经强视传媒、金砖传媒联合怀化市委、市人民政府、怀化市委宣传部、芷江县委县政府拍摄而成,由著名导演林峰执导,游建鸣制片,由多名著名演员饰演张怀滨、谌剑玉、胡岚、韩文玉、罗伯特等人,剧情再现了1945年2月至6月发生在湖南西部地区中国军队与各族民众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湘西会战的传奇故事,剧情场面壮观,情节动人,从空中到地面,立体多层次地展现了这场战争宏大场面,将战场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战斗粗犷与细致的精彩描绘。尤其是把国共合作抗日与美国空军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描写得恰如其分,让“史”与情环环相扣,撩动着观众心灵,无不喝彩,拍手叫好。国人都说它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催人奋进的经典好剧。
现住双清区五井塘社区96岁的抗战老兵雷声在看此剧时,联想自己1945年8月21日参加芷江受降仪式,目睹日本败将今井武夫在受降书上签上自己可耻名字,那种沮丧表情历历在目。他对身边人说电视剧许多场面我都经历在场,和平来之不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从市武警支队副支队长转业到市交警支队工作的芷江藉王金友说:“革命先烈和家乡父老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弘扬宝庆人吃得苦、霸得蛮、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为邵阳的发展贡献力量。”当我问到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读书的外孙女曾喆奕看了《最后一战》有何感想时说:蛮好看,过去的爷爷奶奶打日本鬼子勇敢、不怕死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一定要发扬 勇于进取的精神,为振兴中华作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