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的评分确实很低,通常意味着这部剧在观众和批评者中的口碑较差。如果这部剧被认为是抄袭,那么它可能受到了更多的批评。抄袭在影视作品中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原创者的权益,也可能导致观众对作品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对于这种情况,公众的批评和抵制是合理的,这也是保护知识产权和鼓励原创的重要方式。希望制作方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以后能够创作出更多具有原创性和高质量的作品。
最近,有部韩剧被骂疯了。
斥资300亿(单位韩元=1.59亿人民币)制作。
又请来全钟瑞、池昌旭、李洙赫等神颜演技派助阵。
尺度惊人,直逼十九禁,各版本中都删减不少。

但一切噱头,都没能敌过骂战带来的热度。
开播前,海报刚发布。就因整体妆造酷似中国古装剧导致制作团队被骂「卖国」,扭曲韩国历史。还有人直接怀疑,这部剧有中方资本介入。「就算中国人骂我们偷了他们的东西,我也无话可说」

逼得剧组出面回应,称剧集制作特地咨询了指导教授。
人物皆有史料文献记录,又在历史空缺处加入了部分想象。


争议未消,剧集在骂声中上线了。
这边中国观众一看,也不乐意了。
痛斥该剧剧情杜撰历史、造型抄袭内娱、拍摄手法也处处有模仿痕迹。
总之一句:韩国又偷了。

两面不讨好也就算了,其他地区观众也参与进讨论。
骂战进一步出圈。
这么热闹,鱼叔当然也赶紧吃瓜。谁知一路看过去,意外发现了真正的腥风血雨。此次争议背后,竟有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中韩影视骂战。不少演员因此「被禁」,相关剧集也神秘「消失」。话不多说,咱们借着这部争议之作好好扒一扒——《于氏王后》우씨왕후

《于氏王后》同时激起两国观众不满的原因,一是因为妆造。
从服装到配饰,浓浓中式古风。

甚至元素堆叠,朝代混搭。
比如剧里的国相,发型头冠有股秦风。

上:《于氏王后》 下:《大秦赋》但太侍女头上的发簪与裙装,又到了唐代。


王后成婚时的头冠,也被观众看出一丝清代诰命凤冠的样式痕迹。

甚至有人专门整理了这部剧的「灵感来源」对照表。
将所有疑似借鉴元素罗列了个清楚。

但仅仅是造型问题还不至于吵成这样。
剧中最大的雷点,还是关于高句丽国的历史问题。
故事背景时间,设置在公元197年,东汉末年。
历史上,当时的高句丽定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

国内历史文献记载中,称高句丽国以地方县名命名。起初是汉代中原王朝所设玄菟郡下的地方政权。后虽发展演变位置势力变化,但仍在长时间内来朝,处于附属状态。
但剧中,高句丽王(池昌旭 饰)不仅穿上了帝王专属明黄色。还要向大汉讨要被夺走的土地。
为此,王上亲自率兵征战多年,终于收复失地。在一声声「大王饶命」里,虐杀并割下了汉将的头颅。
不难想象,这样的画面无异于助燃观众不满情绪。加之高句丽本身的历史归属争议,也让骂战热度越烧越旺。
信息来自维基百科但真说起来,剧中这样的争议处理在韩国历史剧中并不少见。由于韩国视高句丽为其历史起源国,相关题材剧集也就层出不穷。
而每一次,都会掀起相似的腥风血雨。2006年,一部名为《朱蒙》的韩剧爆红,在韩收视高达40%。故事讲述了高句丽国王朱蒙,和朝鲜史上第一位女王召西奴之间的爱情故事。因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和对从平民到官员的汉人丑化,一度在国内遭到抵制。
次年,又有一部《太王四神记》出现。同样聚焦高句丽王国历史,讲述广开土大王的人生传记和与爱情故事。还是裴勇俊时隔四年重返电视圈的复出之作,收视喜人。但也因相似的历史问题被禁,裴勇俊也面临内地封杀。

而后,《大祚荣》《渊盖苏文》《薯童谣》《明成皇后》等剧也都命运相似。
其中,《渊盖苏文》中还出现了李世民被高句丽王渊盖苏文射瞎一只眼求饶命的片段,甚至还割让了四省土地。
这样的演绎自然很难被内地观众接受,于是连相关影视词条都随争议消失不见。



相关讨论频繁登上过各地电视台的新闻板块。
不仅是内地,在港台地区也引发激烈讨论。
围绕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和影视魔改争议,也成了一戳即爆的敏感话题。


历史问题鱼叔就不过多讨论了,毕竟咱不专业。还是看回剧集本身。退一万步讲,东亚三国影视文化挪用借鉴现象并不罕见。真要拍好了,咱们该学习还是会学习。像涉及儒家学说与贬官文化的《兹山鱼谱》,鱼叔就多次推荐。
那抛开骂战单看剧集质量,这部《于氏王后》到底如何呢?一言以蔽,放心骂吧。它拿走的不止有内娱的服化道,还有一个又一个相似的剧作雷点。比如,无意义虐女场面。为了凸显尺度,剧中有不少暴露桥段。像是王上治伤,一群宫女褪尽衣衫口叼冰块为其降体温。
宫中的太侍女觊觎王上,又是色诱又是下药。为了拿到合欢药,还与祭祀神女上演了一段不亚于《小姐》的大尺度戏码。
三皇子(李洙赫 饰)暴虐,为了争皇位杀妻。偏要在虐杀前加一段激情戏,让人生理不适。
片中所有女性角色无论身份尊卑,都逃不开性化处理。且对剧情发展并无实质帮助,只是为了增添猎奇看点。
唯一例外,就是女主角王后
于熙(全钟瑞 饰)。创作者牺牲了全剧的女性配角,将她们刻画成雌竞、降智、刻薄、恋爱脑的脸谱化工具人。就是为了对比凸显女主角的忠贞、机敏、智勇双全。这样明褒暗贬、性别意识极其落后的剧作手法,内娱早就被观众骂到不敢再拍了。

而于熙的形象,也是内娱诟病已久的「虚假大女主」。
只有标签化的「强」,没有个人意志的书写。
于熙是大家族之女,本有凌云志。
但无奈为了家族利益为姐替嫁给戍守边疆的二皇子。

谁料二人情投意合,倒成了神仙眷侣。
二皇子又爆冷继位,于熙也就成了王后。

但,于熙久未有子嗣,让其他家族对皇位继承虎视眈眈。
有人主张废后、有人暗中刺杀,于熙危机不断。
而她克服危机的方法更是典型吐槽案例:靠王上与国相俩男人的爱慕与守护。

总体来说,剧集内容并不新鲜。
更多看点,是韩剧本身擅长的类型化制作。
也就是权谋、惊悚、玄幻、爱情等元素的杂糅,和拍摄手法上的设计。
片中的「尸林」惊悚元素但,也不算优质。
比如其实王上第一集就离奇死去,于熙不仅要追查王上死因。
还要在一天之内利用「娶嫂制」与王上的胞弟三皇子成婚,借此维持政权。
倒计时设定,就与《长安十二时辰》类似。

过程中,于熙的过往经历与现下危机两条故事线交替呈现。
三皇子暴虐、王上死讯泄露引来追杀、内贼反水、以及计划的突然变动,都让剧情更紧张。可呈现上,又因角色刻板、细节失真、逻辑欠缺导致内容程序化。于熙被变化推上战场和权力之巅,也沦为了刻意完成的大女主任务。

这么看下来,这部烂剧似乎确实佐证了韩剧在这一历史题材上的创作无能。而在此之前,韩剧也不止一次爆出「抄袭内娱」丑闻。似乎也侧证着韩国本土剧集创作力的退化。就比如洪氏姐妹编剧的《德鲁纳酒店》,抄袭了国产剧《东宫》。号称「韩国第一部仙侠剧」的《还魂》,几乎就是内娱仙侠剧大杂烩。
从人物造型到故事桥段,连特效都恨不得直接一比一复刻。讽刺的是,很多抄袭作品因填补类型空白一样拿到了不错的成绩。《还魂》就在骂声里,很快出了第二部续集。
连同这部元素借鉴感明显,争议满满的《于氏王后》,也是惊人投资声量不小。联系前文提到的,高句丽历史争议和中国观众的抵制,也拦不住这一题材剧的不断冒出。鱼叔也看到部分观众对此并不排斥,觉得大家互相借鉴。咱们不拍,别人拍也能当代餐。「当古装剧代餐不错,反正是讲高句丽历史的,国产剧不会拍的视角。」
现实也是,纵然吵了这么多回,对韩剧书写有多么不满,国内同题材作品仍处于空白阶段。稍有涉及的,也大多欠缺史料基础,充斥着民间传奇的演义成分。连故事走向和人物刻画,也跟韩版没啥差别。
《薛仁贵传奇》中李世民征战高句丽被渊盖苏文逼入陷阱事实上,2004年,中国朝鲜都通过了联科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句丽文化遗迹的评估。而关于高句丽历史记录少有的直接文字资料,也刻在集安市发现的好太王碑之上。《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古典史学著作中也有不少记录。位于集安的高句丽王陵墓葬中,更是绘有珍贵的壁画资料。
可惜,王陵遗址早期无人管治。
盗墓猖獗,不少文物以天价转卖给韩国文物贩子,后在韩国展出。

话语权与解释权因文化重视程度的差异悲哀让渡。
从这个方面讲,单论影视层面,说韩国「偷」文化倒不太确切。直接「拿」更形象,因为也没啥后果。
更有甚者,同是少见的历史文化题材剧,在内娱被禁却让韩国买走播出。就比如,只有韩文字幕的国产电视剧《王阳明》。

都说自己的故事,要亲口讲述。但这么久过去,别人的故事版本更新又更新。此地积攒够了惋惜与愤怒,却仍未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