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电影现象,越拍越“离谱”,行业反思何时休?

疫情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作品可能因为追求戏剧效果、强化情感表达或是其他原因,出现与实际疫情情况不符的情况,这有时会被观众和评论者认为“离谱”。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
1. "艺术夸张":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电影可能会对某些情节进行夸张处理。 2. "现实与艺术的平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考虑如何平衡现实与虚构,以吸引观众。 3. "信息传达":电影创作者可能对疫情信息有所了解,但在创作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反映所有细节。
对于这种情况,以下几点建议可能有助于:
- "加强审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疫情题材电影的审查,确保其内容符合事实,不传播不实信息。 -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媒体和公共教育,提高公众对疫情的正确认识,增强公众的辨别能力。 - "创作者自律":电影创作者应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确保作品内容真实、客观。
总之,疫情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应承担起传播真实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相关内容:

本报特约记者 董 铭

现实生活就像拍电影?封锁街道、争夺疫苗、边界关闭等影视剧中的场景,如今正在人们身边上演。当那些过去被视为娱乐产品的“疫情电影”被重新翻出来时,许多观众发现,许多剧情照进了现实。“疫情电影”不只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总结,还包括对人类未知命运的科幻式预言。

传统“疫情片”很现实

从影史角度看,“疫情电影”并不是单独类别,可划入灾难片范畴。这类电影体现人类在巨大灾害面前的恐慌,唤起每个人心底原始的求生本能,激发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同时歌颂牺牲者的英雄主义。“疫情电影”的早期代表是1963年希区柯克的代表作《鸟》,该片已具有“疫情电影”雏形。虽然希区柯克没有在片中点破鸟类疯狂攻击人类的原因,但暗示这与未知病毒感染相关,他擅长的悬疑渲染手法为影片营造出强烈恐慌效果,被后来的“疫情电影”大量借鉴。

世界各国都拍过不少“疫情电影”,此类电影早期大部分基于自然界已有的病毒或变种,重在展示“抗疫”过程中的患者、医生和政府等各方反应。例如达斯汀·霍夫曼和摩根·弗里曼等主演的《恐怖地带》,灵感源自曾在非洲引发疫情的埃博拉病毒。这部标准“疫情电影”包含此类型电影的常见元素:神秘的病毒、无助的公众、勇敢的科学家以及阴谋论引发的恐慌。最近还有美国公共卫生专家特意以这部影片为例,点评其中防护服、隔离病房等防疫措施。

《传染病》预言新冠?

2011年好莱坞名导史蒂文·索德伯格的作品《传染病》(图①),被指准确“预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影片灵感来源于SARS疫情。片中依靠空气传播的病毒迅速席卷全球。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通过媒体迅速扩散,裘德·洛饰演的记者趁机散布对政府和医疗机构不利的报道,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愈发严重。

片中各行各业有的积极对抗有的消极怠工,与眼下各国对待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同策略十分相似,颇有预见性。国产电影《大明劫》(2013年)将疫情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古代中医对于防控疫情有着不同治疗思路,虽颇有成效却最终未能挽救濒死的王朝。2019年的美剧《血疫》讲述埃博拉病毒出现在华盛顿,美军兽医试图阻止疫情蔓延的故事。

动作、悬疑和恐怖元素越来越多

与基于历史和现实的传统“疫情电影”相比,近年来“疫情电影”出现“科幻化”“恐怖化”的新趋势。尤其是随着“丧尸”亚文化日渐流行,“丧尸电影”因片中体现的特殊传播方式与传染病有相似之处,如今也被划入疫情电影范畴,出于商业考虑,制作方在片中注入更多动作、悬疑和恐怖元素。

早期电影中,丧尸特指从坟墓中复活的死人,而随着游戏改编影片《生化危机》(图②)热卖,丧尸成为人造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丧尸电影”中“被咬一口就感染”的设定,可怕程度也超过现实生活中传染病。《生化危机》中的“保护伞公司”因研制生化武器而创造出T病毒,这种颇具阴谋论色彩的科幻设定被《我是传奇》(图③)等影片广泛借鉴和发扬。《我是传奇》中,人类发明出可以治愈癌症的病毒,不料病毒变异后将感染者变为丧尸,随后病毒大面积爆发。片中没有太多情节表现疫情给全人类带来的创伤,更多则是表现自带抗体的男主与狗“末日求生”,单枪匹马研制疫苗的过程。

与最初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疫情电影”不同,《僵尸世界大战》《行尸走肉》《惊变28天》等科幻恐怖影视剧中,“疫情”不再是主题而只是故事背景。例如《猩球崛起3》中出现的能让人类灭绝的“猿流感”,影片最终呈现出悲剧式的未来景象。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于 2025-05-01 14:13
收藏
1
上一篇:2009年2300万投资丧尸片狂揽1亿票房,10年后续集重磅回归! 下一篇:每一部病毒题材影视剧,既是警示钟,亦是未来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