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两家国企董事长辞职,吉林攻坚改革“硬骨头”,改革征途无退路

近期,中国吉林两家国企董事长辞职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背后反映出吉林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简要分析:
一、吉林国企改革背景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国企改革,旨在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吉林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企改革任务尤为艰巨。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吉林国企面临以下问题:
1. 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2. 资产负债率高,盈利能力不足; 3. 体制机制僵化,创新动力不足; 4. 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董事长辞职原因
1. 改革压力:面对国企改革的重重困难,董事长们可能感到压力巨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从而选择辞职。
2. 政策调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部分国企的董事长可能因不适应新政策而选择辞职。
3. 个人原因:部分董事长可能因个人原因,如年龄、健康等,选择辞职。
三、吉林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1. 推动吉林经济转型升级:通过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企竞争力,有助于吉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 促进社会稳定:国企改革有助于解决就业、民生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3. 发挥示范效应:吉林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四、改革没有退路
面对国企改革的困难和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距离亚泰集团董事长辞职不到一周,4月18日吉视传媒发布公告,董事长褚春彦因工作变动原因,辞去公司董事及董事长职务。

前后仅6天时间,作为吉林省两大上市企业一把手纷纷递交辞呈,涉及的企业规模之巨、当事人任职级别之高、行业波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其实,早在几年前,坊间就有关于两家企业经营情况的各种传闻。巧合的是,不论是以建材水泥发家的亚泰集团,还是被称为吉林广电概念第一股的吉视传媒,从经营数据来看,都不约而同面临一个问题:市场业务急剧缩水,且连年亏损。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吉林省,接连吞下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又透露出怎样的信号?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阵痛

一位是吉林省房地产行业的风云人物,一位是很少公开露面,但掌管着全省有线电视业务的“大管家”。虽然两家企业所处的行业完全不同,但两家都是国有企业,都是行业响当当的存在。

两位掌舵人几乎同时离场,揭开了吉林国企改革进程中最为艰难的篇章。

这两家总资产近600亿的省属重点企业,2023年均严重亏损,吉视传媒净亏损6.9亿,亚泰集团亏损额近40亿。2024年更是雪上加霜,吉视传媒净亏4.64亿,而亚泰集团直到现在,还没有公布上一年度年报,但数据显示,其2024年三季度营业收入跌33.82%。据此推测,全年也难逃亏损的噩运。

跌跌不休的两家国企,折射出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阵痛。

亚泰集团作为吉林省最大的多元化国企,其建材、地产、医药三大主业全线承压,房地产板块受行业下行冲击;吉视传媒则深陷传统广电业务萎缩的泥潭,用户流失率连续三年超过15%,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8%的警戒线。

二、划向深水区的改革“手术刀”

令人担忧的是,两家企业的人员年龄结构已亮起红灯:亚泰集团50岁以上员工占比达42%,吉视传媒技术队伍中掌握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工程师不足两成。这种人员老化+技术老化的“双老化”困境,恰是东北传统国企的缩影。

我身边也有吉视传媒的老员工,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朋友其中一个已经在三年前离职,一个基本上赋闲在家,每月拿着不到三千元的工资。

的确是这样,自诩为“吉林省属国有大型文化骨干企业”的吉视传媒,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广电运营商,但随着互联网冲击的愈演愈烈,有线电视这一主营业务极度萎缩,而其整合推出的广电网络业务也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这种显而易见的改革迟滞,最终通过管理层更迭释放出强烈信号。而吉林省对国企改革的力度也是空前的,这把瞄准国企的改革“手术刀”正从表层深入肌理,直至疾病的中心。

三、国企改革遭遇立体化挑战

此次人事变动直接关联吉林省正在推进的“国企改革深化行动”,尤其是开展竞争类国企的战略重组。值得关注的是,亚泰集团早在2017年就被列入“混改试点”,吉林银行入股亚泰集团正是那个时候的混改“作品”之一。

吉视传媒则在2023年被列入“数字化转型标杆”名单,同年就与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吉林省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步伐,实现产业联动,打造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新标杆。

从改革路径分析,两家企业正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亚泰集团可能面临“壮士断腕"”式重组,其地产板块或将剥离至省属城投平台,建材业务则需与中建材等央企深化合作;吉视传媒的改革更为复杂,既要完成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又要跨界布局智慧城市、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

这些问题在东北国企中具有典型性。而亚泰集团、吉视传媒,生吞这两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也许仅仅是改革的开始。

耐人寻味的是,两家国企董事长都选择了主动辞职,我猜想,一方面是忌惮于深入骨髓的国企改革,一方面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应对新一轮改革。顺水推舟,也许不是件坏事。

后记:改革没有退路

两位董事长的转身,恰似吉林国企改革的时代注脚。

当全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际,吉林选择向最难啃的硬骨头亮剑,这场关乎数万国企职工命运的变革,正在黑土地上书写新的答案。

正如长春光机所只有勇敢地走上改制之路,培育出长光卫星这样的“独角兽企业”,才有今天“吉林一号”108颗卫星的落地,进而组建成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今天的阵痛或许正孕育着明天的重生。

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但唯有经历刮骨疗毒,方能迎来凤凰涅槃。对于正在爬坡过坎的吉林国企,历史终将记住这个充满阵痛与希望的春天。(完)


发布于 2025-05-01 20:52
收藏
1
上一篇:孟凯锋勇啃“硬骨头”,高铁“霸座”伏击“老赖”,央视直播悬赏公告展雄风 下一篇:攻坚克难,啃下基层减负这块“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