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起,全国各地陆续发布幼升小、小升初入学的重磅新政,政策呈现的公民同招、就近免试入学、电脑摇号等新趋势。
新政之下,“学区房”又被推上风口浪尖,无论学区房是否将成为历史,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只增不减。小学初中“双优学区” 受到家长们的追捧,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些天价数字不仅仅是房子的价值,更藏着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全面精英化人才趋势,使得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成为家长们的竞赛场。
特别是北上广深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国际城市,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比小城市的更高,全方位的竞争压力加上未来焦虑,成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之一。
为了能买到一套心仪的学区房,无数父母四处奔波,可谓操碎了心。
小慕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学区房72小时》,就是将这一现实问题摆在观众眼前,让我们看到了大环境中的真实记录。

01
有一种焦虑,叫“孩子要入学”。
傅重是上海某大学的教授,家里有车有房,有贤惠的老婆、乖巧的女儿,过着体面的生活,拿着体面的收入。
然而他平静的生活被女儿“幼升小”的事彻底打乱了。
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考更高的分数,有更好的未来,他的生活变得一片狼藉,甚至头发都熬白了。
他带着女儿穿梭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他开车路上,不忘给女儿放英文歌;
他边做饭,边辅导女儿学英语;
他累到在培训机构的休息区打瞌睡;
他争分夺秒抢占学区房;
.....
这样的中年父亲傅重,恰恰是大多数家长的缩影。
择哪所幼儿园?上哪所小学?上哪所中学?这些因素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轨迹,家长们因此而焦虑、紧张、担心、困惑。
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攀比成风、缺乏判断力……很多家长们“累成狗”。

02
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都会咬牙购买“天价”学区房。
电影一开头,中年父亲傅重通过房屋中介,挑中了一套“全国重点小学的学区房”。
虽然房子只有30平,又旧又破,但房东要求一次性全款付清,且只给72小时。
为了尽快凑足款项,傅重只能以200万的价格甩卖自己住的房子。恰巧家里的钟点工牛阿姨正在给儿子物色婚房,觉得价格划算,双方一拍即合达成约定。
原本皆大欢喜的时候,“学区房”房主忽然涨价40万。同时,意外出现新买主,愿意以250万全款买下傅重的旧房。
面对“天价”学区房,是信守约定200万房卖,还是蛮横毁约多赚50万?
为了孩子,中年父亲傅重面临着是否冲破底线的艰难选择......
其实,买天价学区房的本质,是父母为了孩子能成才,对教育资源的一种争抢。
傅重认为,如果没有“学区房”,女儿就会进入菜场小学,就要面对“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同学家教、家长修养”等诸多隐患,而女儿未来混成哪个阶层,前景堪忧。
而让女儿迈进体面阶级,最好途径是赢在起跑线,进入顶级好学校。
最终,付重还是买下了这间“老破小”,得到了一张全国重点小学的通行证。

03
很多人觉得,选择一所学校,似乎就选定了人生的起跑点。
这让小慕想起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中拉吉夫妻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优势,接受最好的教育,爬上更高的阶级,同样费尽心力要将女儿送进名校。
他们举家搬到昂贵的学区房,又在经历走后门、找中介、贿赂校长无果后,全家入住贫民窟扮演穷人,争取“贫穷家庭”抽签享受入学名校的机会。
妈妈米塔反复强调,“女儿进不了好的学校,她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自毁前程的几率便会放大。”她要努力把负面可能性降到最低。

又如高考剧《小欢喜》中方一凡的母亲童文洁,发现自己家距离孩子学校1.5小时路程后,全家人放着大房子不住,搬到学校附近高租金的学区房子里。
而乔英子的母亲宋倩则因为看准时机,低价买入5套学区房,才能凭借学区房的租金,衣食无忧。
正如宋倩所说,“这不是租房,这叫抢占教育资源。”

很多年来,我们的父母都被所谓“起跑线”这样的教育概念所支配。
有优势的起跑线就是最大的教育资源,而获得这条起跑线的最直接途径,就是买一套学区房!
好的学区,意味着好的教学环境,好的师生资源,好的人际圈子,意味着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它一方面满足了部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家长被迫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孩子被迫提前到“起跑线”开跑。
这一切,都源于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影视剧中反映的“上学焦虑”、“教育焦虑”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看起来略显夸张和压抑,但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04
那么,在培训班、兴趣班、学区房蜂拥而至的时代,孩子的教育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我们可以看到《学区房72小时》的结局并不尽人意,辛苦买来的“学区房”竟然成了动迁户,学区自然也不复存在了。
经过了72小时的焦虑、紧张、担心、纠结、无奈之后,被“学区房”绑架的傅教授彻底崩溃了......
明明努力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但现实却常常让人惊醒。

现实中很多家长因为教育焦虑,拼命地给孩子报班学习,塞满孩子的休息时间。
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快乐,也搞得自己心力交瘁,甚至还引起了家校之间的矛盾。
虽然教育新政策针对学生减负问题做了一系列规定,但是家长们似乎并不认同。
“作业多,根本不可能在9前完成”、“选择性做作业,第二天会被老师骂”、“未来是自己的,现在不抓紧,以后怎么办?”……这些想法依旧成为困扰家长的难题。

家长慕课认为,孩子的起跑线,最关键不在于住了什么样的房子,进了什么样的学区,而是父母给予的家庭教育。
如果你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管是博士学历的父母还是小学学历的父母,先要自己不放弃成长学习,努力成为优秀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才是真正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你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这一点,比学区房更重要,也比学区房更受益长远。
因为,只要教育还是一种人才的选拔机制,那么竞争就无处不在。
或许教育焦虑不会消失,但每位家长都需要学会在焦虑不安的情绪下,做出理性判断及适度合理的选择。
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都有差异,个性的形成也千差万别。有些人天生家境好,资质聪颖;有些人后天勤奋努力,也可以收获成功。但是,这并不代表谁的人生一定过得更好。
如黄磊曾在某节目中说的那样:“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一定不是场百米赛,一定是场马拉松,是长跑,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小慕也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处在焦虑中的父母,希望能给到你们一些有用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