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哈尔滨发生地,揭秘百年名校的神秘魅力

《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中国著名作家萧军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3年。这部作品以哈尔滨为背景,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小说中的哈尔滨,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当时中国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汇的重要城市,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在小说中,哈尔滨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城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成为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交汇点。
探索这所百年名校的秘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历史背景":哈尔滨作为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百年名校的历史必然与这座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了解哈尔滨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所名校的形成和发展。
2. "学校历史":研究这所名校的历史,包括它的创建背景、创始人、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历任校长、知名校友等,这些都是探索学校秘密的重要途径。
3.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内核,包括校训、校风、校史、校歌等。这些文化元素往往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
4. "学术成就":研究这所名校在各个时期的教育教学成果,包括科研成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可以揭示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5. "社会影响":这所名校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它的教育理念和

相关内容:

如今,哈尔滨的兆麟街是一条商家云集、繁华热闹的街道。然而,这里坐落的一所学校却“闹中取静”,典雅庄重的欧式校舍悠然地伫立在高楼掩映间,见证着曾被誉为哈尔滨“黄埔军校”的这所学校的百年发展历程。近日,记者走进安静的教学楼,来到位于二楼走廊尽头的校史馆,在一幅幅老照片和已泛黄的珍贵史料中,聆听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感人故事……

1912年张万川等人创办“鲁人旅哈学校”

多次更名 历经百余年发展成“哈一中”

“20世纪初,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的一些居民为了谋求生计来到哈尔滨。其中,山东人来得最多,同乡会成立得也最早,闯关东来哈尔滨的山东人被当地人称为鲁人,故他们的同乡会取名‘鲁人同乡会’(后改名‘山东旅哈同乡会’),首任会长张万川。‘鲁人同乡会’十分关注子女教育问题,张万川等人提议建立学校,1912年8月15日,哈埠山东商绅集资创办的‘山东旅哈学校’(又称‘鲁人旅哈学校’,是哈一中前身)开始招生,11月1日开学,张万川任学校董事长。校址在道里区买卖街双合盛厂房内。”参与校史整理的校史馆馆长范山珊老师告诉记者,百余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1916年,学校更名为私立旅哈国民两等小学校;1917年,更名为私立广义学校,后又改名为私立广益学校;1919年,学校被市政厅收为公立,改称公立广益中学,增设初中班;1927年,东省特区下令,区内所有中学按序号命名,哈尔滨公立广益中学更名为东省特区第一中学校;后又改名北满特区第一中学校、滨江省立第一中学校、哈尔滨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松江省第一中学校、哈尔滨特别市第一中学校,直至1949年,更名为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沿用至今。

据史料记载,1917年前后,双合盛厂房发生大火,学校教室被焚毁,被迫停课,校董事会张万川等人四处求助,在离原校址不远的道里中国四道街租借到民房,通过简单修缮成为校舍,学校在停课三个月后复课。至1923年在道里水道街(今兆麟街)的新教学楼建成,该校在中国四道街租借的校舍上课六年多。

周一粟、吕振海等以教员身份为掩护

团结进步师生 进行革命活动

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张伟向记者介绍,先后有周一粟、王复生、林懋作、楚图南、吕振海等共产党员以该校教员身份为掩护,团结进步师生,发展共青团员,传播马列主义。1928年,在学生中发展杨殿坤(即杨佐青)、王同元、刘忱、许凤图等人,其中,杨殿坤、王同元、齐邦固、沈步瀛等均是该校学生自治会领导成员,在学生中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在抗日斗争中,我党都是通过学生自治会这个合法组织开展工作。

1928年11月4日,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修建铁路,哈尔滨各大中学校学生代表组成“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该校的杨殿坤、齐邦固、沈步瀛等被选为联合会领导成员。9日,联合会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市“反筑五路”示威大游行。该校的童子军,身穿深黄色呢子料童子军服,手持童子军军杖走在队伍两侧,游行队伍一路喊着口号前行,后又会合女一中、工大、法大的学生一起来到八区广场,学联主席张桂相主持召开了维护路权大会,会后宣布游行,学生们8人一横排,手挽着手沿许公路向北游行,行至正阳街西口,受到警察阻拦,发生冲突,共有140多名学生受伤,该校有90多人受伤。这次示威游行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唤起了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热情。

“反筑五路”斗争是哈尔滨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学生爱国运动,很多学生在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久,杨殿坤等一批青年学生就加入了共青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黑龙江守军马占山所部英勇反击,爆发了震撼世界的“江桥抗战”。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组织了“抗日援马团”。该校学生走向街头募捐,还派代表到齐齐哈尔慰问马占山将士。1932年春节前,该校200余名师生陆续到一面坡会合,组成一支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体育老师车鸿志为领队,他们转战白山黑水,奔赴抗日第一线。队伍一边行进,一边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到方正时已达700余人。途中与日寇遭遇两次,学生大队伤亡多人,车鸿志壮烈牺牲。后来,学生大队余部投奔到赵尚志领导的抗日队伍。

毕业生陈屿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被改编成连续剧

王一民原型为该校教师

范山珊向记者介绍,著名剧作家陈屿上世纪30年代曾就读该校,其1984年完成并出版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就是以学校师生参加革命斗争为历史背景进行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历史片段。同年,这篇小说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第二年又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主人公王一民,就是该校进步教师和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化身,肖光义则是该校进步学生的缩影。虽然小说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但生动再现了师生们当年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场面。2008年,《夜幕下的哈尔滨》还被再次改编成同名电视剧重新拍摄。

“王一民”们可以是楚图南、王复生,也可以是吕振海、许擎天(又名许乃仁),他们是该校爱国志士和地下党员的代表。1925年年底,楚图南到哈尔滨,担任该校国文教员,在学生中成立读书会,当时发行的《国记协报》文艺副刊《灿星》就是该校进步学生主办的,直到今天,依然沿用《灿星》作为校报的名字,以此来纪念他。王复生也曾是该校国文教员,勇于反抗,拒教“满语课”,1936年6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他视死如归,始终严守党的机密,8月15日,在齐齐哈尔被杀害。“九一八事变”后,该校历史教员吕振海带领学生积极抗日,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深受学生爱戴,1942年,惨遭日本特务杀害。该校教师许擎天曾任训育主任,带领师生们开展抗日活动,1937年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杀害……范山珊老师介绍,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播出后,许多老校友给母校来电、来信,回忆当年学校的情况。因这里是早期学生运动非常活跃的地方,所以校舍建筑也留有当年进行抗日斗争的印迹。据退休教师张凤兰回忆,她刚参加工作时,学校老楼一楼的大礼堂入口处有一面高大的穿衣镜,古色古香,她当时觉得奇怪,通常镜子是放在楼梯缓台上的,而这面镜子却放在了礼堂入口,后来从老教师处得知,这是为了纪念抗日志士,依照当年的位置摆放的(表面上看,镜子是让学生和老师入校后整理衣冠用的,实际上师生们可以利用镜子来监视敌人,一旦有日本宪兵队来学校抓人,师生们会第一时间看到)。校友刘志回忆,学校老楼共有两层,地板是木质的,地板下地沟交错。记忆最深的是,在一楼上课时,木质地板能活动,可以搬起来,地板下面就是一人多高的地沟。“我们几个男孩儿淘气,曾跳进去看过,里面可以通向学校一楼的各个教室。后来听学校的老教师讲,当年抗日学生曾在地沟里躲过敌人的追捕。”

1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组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该校成为哈尔滨学生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有20多名师生被敌人杀害,英雄们的革命历史值得被永远铭记。副校长李凤臣表示,凡新生入学都要组织他们参观校史馆,学习先辈们的事迹,学校作为哈尔滨革命旧址、全市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将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图片均由范山珊提供

发布于 2025-05-02 20:42
收藏
1
上一篇:夜幕下的哈尔滨王一民与林信达,2婚联姻小10岁娇妻,恩爱28年谱写爱情传奇 下一篇:2024年度国产剧巅峰对决,揭秘最佳十部佳作,我是刑警仅列第十,榜首之位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