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视率造假的调查,这反映了当前电视行业的一个严重问题。收视率作为衡量电视剧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到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广告投放、明星片酬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分析:
1. "原因分析":
-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电视剧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愈发激烈,制作方为了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不惜高价购买收视率。
- "利益驱动":收视率高的电视剧可以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和赞助,制作方和明星的收益也随之增加。
- "监管不力":虽然我国对收视率造假行为进行了打击,但监管力度仍有待加强。
2. "影响":
- "误导观众":虚假的收视率数据会让观众对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产生误解,影响观众的观看选择。
- "损害行业利益":收视率造假会导致电视剧市场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 "误导广告商":虚假的收视率数据会误导广告商的投资决策,导致广告资源的浪费。
3. "应对措施":
- "加强监管":加大对收视率造假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 "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收视率监测和评估体系,提高收视率数据的真实性。
- "提高观众素质":引导观众理性看待收视率,关注电视剧本身的质量。
- "推动行业自律":鼓励电视剧制作方、播出平台和广告商共同抵制收视率造假行为。
“90%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买收视率的情况,收视率造假是困扰影视行业的一颗大毒瘤。” 在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似乎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2016年,《美人私房菜》被爆因为未购买收视率而惨遭撤档时,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集会员单位开会,数十名制作方代表群情激奋之余,都表示购买过收视率。 收视率的基本含义是指某时段收看某频道或节目的观众占市场观众总数的百分比。假定A市场共有100名观众,如果其中10人观看了某一部剧,则A市场该剧的收视率就是10%。
2020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强调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当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对数据的采集、发布进行监督。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 多年从事文娱产业研究的北京律师李亨则指出了目前收视率法律法规方面的缺失。他建议,立法机构要更加严谨地思考,什么是真实的收视率,什么是真实收视率的统计方式。(法制日报)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