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承诺携手观众,相约CCTV共赴心灵之旅

《承诺》是一部以记录现实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它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承诺和坚守,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这部纪录片选择在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是因为CCTV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和强大的传播力。
观众相约CCTV观看《承诺》可能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共同价值观":相约观看《承诺》表明观众与节目传递的价值观相契合,他们都认同承诺的重要性和坚守承诺的必要性。
2. "文化认同":选择在CCTV观看,体现了观众对国家主流媒体的支持和信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 "传播效果":CCTV作为国家电视台,其播出内容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观众相约在此平台观看,有助于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4. "社会影响":《承诺》作为一部纪录片,通过在CCTV播出,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关注社会现实,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观众相约CCTV观看《承诺》是对节目内容的一种认可,也是对节目传播价值的一种肯定。

相关内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经过两年拍摄、多地走访,大型脱贫攻坚系列纪录片《承诺》顺利完成,4月26日起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播出。《承诺》共5集,每集50分钟,从“承诺”二字本身的立意出发,讲述在“精准扶贫”的宏大时代命题下,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人们共同完成理想、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故事。

勾蓝瑶寨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但贫困落后却困扰着寨子里的人。面对脱贫攻坚,他们准备打开寨门,发展旅游来脱贫。在时代的巨浪中守护乡愁,千年古瑶寨真的准备好了吗?

湖南石门大山深处,老百姓与古茶树世代相伴。生活穷困,大山挡住了他们的眼界,也挡住了发展的步伐。身患残疾的儿子想到外面看看世界,70岁老人一生都在为之努力。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那么难吗?

洪泽湖上,从山东打鱼漂泊到江苏的一个水上渔村,一条船一个家,男人女人和孩子。水上生活,几乎与世隔绝,孩子教育、老人养老、病人就医等问题,何时才能得到改善?

为何要精准扶贫,这些真实的故事将会给你答案。《承诺》每集由两个不同省份的故事穿插讲述,每集故事有一个内在指向——精准扶贫所面临的挑战和探索。这些故事各有侧重,同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是脱贫攻坚最后阶段的沉淀、突破、感召以及思考。

纪录片《承诺》从开机之日起,跨越2019年,迎来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从全国各地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寻找最鲜活、最典型的扶贫故事,选取最具典型意义的县域地区,摄制组兵分多路,奔赴湖南、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多个省份,经过长达两年的纪实蹲守、跟拍,通过记录扶贫工作者以及困难群众的日常状态,还原了精准扶贫一线的真实情况。

片中昆明扶贫工作者吴国良的故事,让人感慨良多。扶贫调研时,他不幸坠崖身亡,父亲、妻子和弟弟一家人继续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完成亲人未完成的心愿。时至今日,吴国良工作的地区脱贫摘帽,他的家人和同事用行动实现了扶贫的承诺。像吴国良这样的扶贫工作者还有很多,斯琴扣、薛茂彬、梁昌旺……他们奔波在祖国南北,奔波在产业扶贫的路上,终其一生,无怨无悔。他们用默默坚守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完成改善生存环境、迎接美好生活的承诺。

为了实现帮扶志愿者们的遗愿,薛家村的村民们自发修路不惜立下生死状;为了保护自己家园的绿水青山,岗萨村的老百姓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捡垃圾;库区移民小周,在政府发展山地经济的政策鼓励下回乡创业当果农;大漠里的贫困户巴特尔,主动贷款买骆驼,学习现代化的驯养和挤驼奶技术,通过政府的扶持和自己的努力,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承诺》以客观冷静的视角、温暖亲切的人文关怀、平实的叙述风格完成一次“国家与人民的对话”,讲好中国特色的扶贫故事,引发人们对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思考。除了客观记录和展现之外,本片还有背景和数据支撑,希望通过片中的案例和故事,传递和解读政策、提炼和归纳主题,为世界减贫这一难题提供借鉴和样本。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布于 2025-05-05 06:12
收藏
1
上一篇:4月27日晚8点CCTV9首播纪录片承诺,深度揭秘东川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下一篇:冷静3秒钟,追溯“承诺”记忆,谁的世界不藏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