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琼瑶离世,第一个念头就是脑子里翻腾一遍她的作品和影视剧。首当其冲,且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烟雨蒙蒙》。

这是一本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写好的一本老书,阴暗、模糊的画面风格,和《烟雨蒙蒙》书名很配。
第一次看这个小说,还不是单行本,而是刊登在中学语文周报的几个章节——那年我上初二,第一次知道琼瑶的名字,又过了两年,才看到这个完整的单行本。

虽然只看了几个章节,但是印象太深刻了,倒不是先入为主的原因——确实写得好!怪不得台湾读者当年天天蹲报纸等连载。在我看来,琼瑶所有的小说里,文笔最好的要数四本书——《窗外》,《几度夕阳红》,《烟雨蒙蒙》,《在水一方》,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烟雨蒙蒙》。
——出道即巅峰!琼瑶若能坚持早期的写作风格,放弃后期肉麻的对白,她如今的评价能再高十倍。

故事从一个烟雨蒙蒙的季节开始说起——似乎是忧郁系的,仿佛让读者也闻到烟雨蒙蒙的气息——但实际它并不温柔,而是对标类似《呼啸山庄》里的爱恨情仇——有如泥淖般绝决的人,如明霞般绚烂的人,在电闪雷鸣里逝去的人。爱恨在岁月的棋局焦煎,日记书写仇怨,手枪埋葬绝望,幽灵般的忏悔与自责,横亘为无法翻越的鸿沟——我永远清晰地记得翻开这本书后沉溺的感觉——为小说情节震动不已——不夸张的说,琼瑶的这本书,直接敲开了我情感认知启蒙的大门。

台版电视剧(86版),是一部较早的琼瑶剧(之前多为电影),我们这代人永远喜欢看老版。当时人追琼瑶剧能追到半夜12点,追剧追得很激动——那种追剧和现在随便什么片子网上下载一下,还是差别很大。
不过由于当年上高中,电视剧只草草看过几集,后来多是90年代后看的,从电视上找,也只看了一小半。但能感觉和原著的氛围很贴,无论是风格还是剧情,都颇忠实于原著。

它不像大陆版剧《情深深》光鲜亮丽到离谱的程度,但意境比新版好太多!破烂、老旧的内景反而很真实,虽然台湾腔听着难受,情感表达却比新版强。
最重要的是,这一版是以悲情为基调,里面蕴含的思想远远超过新版,后者喜剧氛围实在太浓了,浮夸得完全看不下去。

它片头和片尾的同名主题歌我实在太喜欢了,现在唯一能记得的就只剩下主题曲了——它比剧情还要合原著气质,一听到主题曲,我眼前就浮现刘雪华在大雨中哭泣的画面!

相较86版里的大雨,新版简直是细雨霏霏了——犹记得,依萍听到书桓要和如萍订婚,大雨中跑出去,那是令人窒息的瓢泼大雨啊,在水里,在雨里,像发疯一样,明明那么狼狈,但是却有种惊心动魄的美!以前的剧不符合当今年轻人的口味了,但永远还是老版的更有琼瑶味!

对比《情深深》新版,老版就像《雷雨》一样,非常写实和压抑——原生家庭的烙印,悲剧并不是某一个人造成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家庭诅咒,太难去突破了。新版用战争作为突破口,用时代背景的改变让整部剧变成了大剧,其结尾也得到了合理的升华。但实际这种水里来火里去的爱情,对我来说,完全是家庭伦理剧,整个悲剧来源于这个家。

秦汉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最看不顺眼的也正是主角何书桓,他应该更帅气迷人一点——不是说秦汉忒丑,他实在年龄太大了。86年之后,秦汉已入不惑之年,再演青春剧就不行了。要看秦汉,还得看80年之前的。


但有的人例外——琼瑶的电视剧,最爱刘雪华秦汉组合,面对他俩,这类人没有抵抗力。

我是爱看刘雪华的——颜值完全不输赵薇 ,性格上,依萍有棱有角,存在感极强,像夺目的宝石,遮去了其他女性仅有的光芒。唯一不太适应的是她讲话的节奏,总是很急又气力不够的样子,可能有点过于苦大仇深了。

但是人物性格也就更真实,刘雪华的陆依萍坚强硬气,睚眦必报,也更符合其复仇的性格,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有钢骨:尖锐、固执、任性,却也正直、善良,有着孩子气的倔强,刘雪华把依萍的刚烈完全演出来了。

另外,刘雪华年轻时真是一个漂亮时尚的女孩,发型和裙子都很好看。尤其眼神戏很好,倔强又充满仇恨。就算再不喜欢琼瑶的言情剧,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时候的刘雪华正是最清新脱俗的年纪。

可惜过刚易折,最后悲剧发生了。
原作的结局已经很悲惨,如萍自杀,方瑜当修女,书桓跑了,陆家房子也卖了……依萍当然也不会和书桓走到一起——这时的依萍已经把整个陆家斗垮,经济来源也没有了,又找不到工作,她以后怎么办?86版可没有新版的战争来升华,最后也只能是个彻底的爱情悲剧,并且比原作还悲惨黑暗——依萍居然疯了!
就是这点让我意难平——为什么让依萍最后疯了呢?小说可没有!我觉得依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可能疯。

书里的如萍不仅毫无存在感,相貌也普通。86版的如萍就有点太漂亮了。幸好她忠于原著自杀了——只有如萍自杀,对依萍和书桓来说才会无异于晴天霹雳,由于他们的任性而枉送一个善良姑娘的生命。他们的感情在这样的良心谴责下就不能再维持下去。

谷音比王琳对王雪琴这个角色的诠释靠谱的多——九姨太就该是这样笑里藏刀,而不是泼妇骂街型的。

还有男二陆振华,无情"又"多情"的父亲。戎马倥偬,执念痴狂,终落得大厦倾圮,惨淡收场。
以前始终觉得,罪魁祸首是陆振华!迫害了那么多女人,又毁了那么多子女,到最后愣说他深情?真的深情就应该终身不娶,孤独终老!
还是那时太单纯,看不清爱情和生命的轻重。而当年写书的琼瑶,也不过二十五六的年龄,她就懂得,英雄迟暮更值得悲悯,并对“父亲”选择了谅解。

现今的孩子们不会懂得那个年代的沉重,三言两语就把她说成是"三观不正",其实认真看看剧情,多么像琼瑶那窒息的父母!可想而知,琼瑶在她写的书里怎么样反抗——处处是充沛的情感,处处是灵魂在燃烧——不管琼瑶作品过不过时,能永远给人一种看了一点还很期待的感觉,可见还是有内容的!加上怀旧情愫作祟,我总觉得老电视剧的落幕似乎拍摄得更含蓄更有余韵,叫人难以忘却,有尘埃落定而余情难收之感,更添眷恋与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