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男主结肠癌离世,安倍溃疡性结肠炎辞首相,结肠问题,究竟有多磨人?

结肠问题,尤其是结肠炎和结肠癌,确实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种疾病会导致腹泻、腹痛、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结肠癌是结肠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便血、便秘、体重下降等症状。结肠癌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过程漫长且痛苦。
以下是一些关于结肠问题的具体描述:
1. "症状": - "腹泻":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能伴有粘液或血液。 - "腹痛":通常在左下腹部,可能与排便有关。 - "便血":可能是鲜红色或暗红色,可能是粪便中混有血液,也可能是排便后肛门滴血。 - "体重下降":由于疾病导致的消化吸收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 - "疲劳":由于炎症和慢性疼痛,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劳。
2. "治疗": - "药物治疗":包括抗炎药、免疫调节剂等。 - "手术治疗":对于结肠炎和结肠癌,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 "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调整、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

相关内容: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辞职。

8月29日,《黑豹》男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因结肠癌去世。

这两种病,发病原因都不明确,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等专家指出,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患者,得结肠癌的概率也会上升。

上述疾病都与情绪、饮食等多方面有关。但无论是溃疡性结肠炎还是结肠癌,专家们都提倡早诊早筛,更有利于病情控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骞教授向21新健康指出,在没有症状的前提下,正常人群45岁开始做肠镜检查,能起到早发现肠癌的作用。

0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得结肠癌的风险较大

2012年12月,安倍再度担任日本首相至今。2006年,安倍第一次出任日本首相时,就在一年后因病辞职。据报道,安倍自中学时代起已常腹痛,大学期间确诊是溃疡性大肠炎,是多年未治的宿疾。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李华山教授指出,溃疡性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大肠非特异炎症,病变主要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也可以展到整个大肠,以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出现弥漫炎症,形成溃疡为主要特征,所以称为溃疡性大肠炎,或特发性大肠炎。我国一般称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但从该病主要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病变非局限在结肠来看,还是称为溃疡性大肠炎为妥。

中信中心医院肛肠科主任刘金友也向21新健康表示,在临床上说得更多的是溃疡性结肠炎,而不是溃疡性大肠炎。

而对于《黑豹》男主博斯曼所罹患的结肠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指出,这种病的病因尚不明确,饮食、遗传、年龄、精神等因素都会成诱发因素,其中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患者得结肠癌的概率也会上升。

根据克罗恩和结肠炎基金会(Crohn'sand Colitis Foundation)数据,大约5%~8%的患者在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后的20年内患上了结肠直肠癌,相对应地,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患上结肠直肠癌的比例是3%-6%。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

事实上,也有观点认为安倍晋三辞职的原因是他的溃疡性结肠炎已发生癌变。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在我国,结直肠癌是第三大高发癌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根据2018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例42.92万人,死亡病例28.14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结肠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中晚期可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下肢水肿等症状。

今年4月,博斯曼上传了自己拍摄的公益宣传片,就可以看出视频中的他十分消瘦,特别是脸颊两边的肉都已经陷入了进去。这种消瘦系长期腹胀腹痛导致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进而引起营养不良,体重明显下降。

结肠癌因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具体如下:

1.右半结肠癌

早期可为腹胀不适,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出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早期无明显症状,肿瘤生长至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部症状,这也是右半结肠癌确诊时分期往往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左半结肠癌

更容易引起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因为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狭窄,尤其是乙状结肠肠腔迂曲,且粪便行进到此大多已成型、干结,所以容易发生肠腔阻塞。此外,左半结肠癌常见症状可有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痛、腹胀等。

3. 结肠癌器官转移

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淋巴转移一般由近而远扩散,也有不按顺序的跨越转移。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几率更多。结肠癌癌细胞或癌栓子也可通过血液转移,先到肝脏,后达肺、脑、骨等其他组织脏器。结肠癌也可直接浸润周围组织与脏器,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黏膜上。播散至全腹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腔积液等。

02

早诊早筛是关键

结(直)肠癌从癌前病变(腺瘤)发展到恶性病灶,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正常黏膜发生,发展到转移性癌到最终导致病人死亡,会经历正常粘膜上皮—增生性息肉—腺瘤—早期癌—进展癌—广泛转移—死亡的过程,全程长达10-15年。

图源:诺辉健康

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而这些症状通常不能引起人们重视,等出现更严重症状,如黑便、体重下降、贫血等情况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

而结肠癌是少数能通过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平教授向21新健康表示,在所有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项目中,结直肠癌的早诊率最高,达到90%以上。

另根据《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发布的《北京市人群大肠癌筛查成本分析》数据显示,受检者通过体检筛查发现的结直肠癌中,I期占72%,而门诊就诊中发现的结直肠癌中I期只占13%,有28%的人在就诊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所以通过体检筛查,可以提高肠镜筛查的依从率,有效发现早期结直肠癌,从而实现肠道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源:前FDA资深专家、泛生子首席医疗官胡云富博士PPT

不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姚宏伟教授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也向21新健康指出,常规体检中的直肠指诊因为令人尴尬和不适,一直是体检中弃检率最高的项目之一。而且因为经济和时间成本等原因,以及对肠镜这种有创筛查方式的恐惧,导致肠镜的依从性差。所以对于结直肠癌筛查,没有“最好”的策略,应选择最能让人们依从的策略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比如高危人群应首先建议肠镜检查,或每年进行FIT-DNA检查,若阳性再跟进肠镜检查。

《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建议,可以通过三级防治体系:初筛、精筛、诊治,逐步浓缩高危人群。

国际权威指南推荐了肠癌的7种常见筛查方法:结肠镜、免疫法粪便隐血、粪便愈创木酯试验、乙状结肠镜加免疫法粪便隐血、结肠CT成像(仿真结肠镜)、多靶点粪便FIT- DNA检测、单独的乙状结肠镜。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结肠镜检查:需要将软管插入肛门,让医生观察和切除息肉或尚未扩散的癌组织。如果结肠中未发现任何异常,一般10年内都不需要再进行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这种简化的结肠镜是另一种合适的选择,可以观察到下结肠和直肠。

粪便潜血试验:结直肠癌经常引起出血,该方法用于检查粪便样本中是否有血液,每年一次。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新近更新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建议45岁开始进行肠癌筛查,强烈建议50岁以上的成年人定期进行肠癌筛查。

指南同时推荐可每年行粪便隐血试验,或每3年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查,或每5年行乙状结肠镜的检查,或每10年行全结直肠镜检查。检查方式可根据被检查者的偏好选择,但必须注意的是,若粪便检查有阳性结果,则需行肠镜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布于 2025-05-07 21:53
收藏
1
上一篇:漫威巨作黑豹男主不幸离世,黑豹2未来走向,两大主流推测引热议 下一篇:我的后半生完播爆火,黑豹真情告白儿子张博宇,感人至深引发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