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上风波渡,芦中杀机藏——洪泽湖水上游击队”描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洪泽湖地区一支抗日游击队的英勇事迹。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因其广阔的水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活动的理想场所。
这支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巧妙利用洪泽湖的芦苇荡等复杂地形,进行游击作战,给敌人以重创。以下是对这段历史的简要概述:
1. 游击队组建:1938年,日军侵占中国东部后,中国共产党在洪泽湖地区组建了抗日游击队。他们以洪泽湖为中心,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 游击战术:游击队利用洪泽湖的广阔水域和芦苇荡等复杂地形,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术,给日军以重创。
3. 渡湖作战:在日军进攻时,游击队利用船只进行水上作战,巧妙地避开敌人的追击,给敌人造成巨大损失。
4. 油炸船战术:游击队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油炸船”战术,即在船上装满炸药,待日军船只靠近时,引爆炸药,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
5. 战果辉煌:在抗日战争期间,洪泽湖水上游击队共进行了数百次战斗,歼灭日军数千人,为抗日战争
洪泽湖游击队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淮安市西北部,淮安、宿迁两市境内,总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洪泽湖盛产各种鱼虾水产及水鸟飞禽,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
洪泽湖民国时期,洪泽湖上盘踞着大小十几股抢劫渔船、欺男霸女的土匪,他们勾结日伪军,与日伪军一同欺压渔民,使洪泽湖周边的百姓苦不堪言。中共洪泽湖地下党组织观察到洪泽湖面积宽阔,水网纵横,芦苇丛生,特别适宜开展水上游击战,于是根据这一特性发动渔民组建了一支规模不大的水上游击队,与土匪和日伪军对抗。
水上游击队1941年2月底,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张爱萍率部到洪泽湖西剿灭洪泽湖匪患,将洪泽湖建设成抗日根据地。当时,新四军由陆军组成,战士们普遍缺少水上作战的经验,土匪又十分狡猾,军队一出击他们就躲进湖里,待军队走后又上岸作乱,因此剿匪进程并不顺利。于是张爱萍组织部队指战员向渔民学习划船、游泳,增强军队的水上作战能力。1941年3月底至4月初,张爱萍又组织战士们水上战斗训练。战士们在渔民帮助下很快掌握了游泳技术,表现优异者则能够做到持枪泅渡。绝大部分战士在训练后也学会了划船,亦做好了驾驶着小船战斗的准备。此外,新四军还在群众中散播“我们不敢下水,他们也不敢上岸”,“我们不会水,就等他们上岸再打”的假消息来麻痹敌人,使敌人疏忽大意。当时,洪泽湖中还存在着一种武装力量——“枪帮”。“枪帮”的成员大多数是洪泽湖的贫苦渔民,他们使用灌填火药和铁砂弹的长管猎枪,驾驶一条架有“鸭枪”的小木船,在“伙头”(即有经验的枪手)的领导下,猎取湖上的野鸭、雁、獐鸡等飞禽走兽,以此为生。但是,这些“枪帮”大多作为外围力量,被土匪高铸九所收编。
鸭枪船为了全面发动洪泽湖渔民参加抗日战争,中共洪泽湖地下党组织决定把洪泽湖“枪帮”改造成抗日的人民武装力量。张爱萍指示中共洪泽湖地下党组织,派湖上游击队的人做“枪帮”头领的思想工作,最终达成了收编目的,将洪泽湖“枪帮”改造成了洪泽湖鸭枪游击队(简称“鸭枪队”)。1941年4月底,剿匪行动正式开始。水上战斗由3支队承担,25团和警卫执行主攻任务,2师5旅以一个团的兵力,担任湖东蒋坝、高良涧、顺河一线警戒,地方武装在管鲍套子把守。临战时,封锁主要港口、码头,防止敌人逃跑。
洪泽湖1941年5月3日拂晓,我军发起总攻,担任主攻任务的是25团。沙风、李浩然带领部众从成子湖北向东南进军,顾寒星率领主力下从临淮头汴河口向东进攻,两支水军成钳形攻势,直指高良涧以西敌人大本营。此战除土匪高铸九本人潜逃盱眙投靠日伪外,其残部逃到成子湖被29团伏击歼灭。5旅电报称,逃到高良涧蒋坝一线的敌人被警戒部队全部缴械,土匪陈佩华被活捉,剿匪战役至此结束。剿匪战役总指挥张爱萍同志在庆功大会上即兴发挥,写下一首《平定洪泽湖》:洪泽水怪乱水天,奋举龙泉捣龙潭。红旗漫展万众勇,白帆云扬千樯舷。塞江倒海斩妖孽,长风劈浪扫敌顽。炀鸟红天炀红泊,渔歌满湖鱼满船。1941年5月初,剿匪战斗结束,中共洪泽湖工委(后改为中共洪泽县委)和以临淮头为中心的洪泽湖抗日民主政权——洪泽湖管理局(1942年4月改为洪泽县)建立了起来,同时新四军洪泽湖人民武装大队(后改为洪泽湖总队)也组建完毕。洪泽湖成为华中抗日战场上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塞,被誉为“淮北的白洋淀”。
洪泽湖当时,日军在上海、南京地区的燃料供给主要靠水运,运煤船从淮河转长江,洪泽湖是必经的水上要道。为保障运输安全,日军在流入洪泽湖的淮河河口附近的老子山镇和上游不远处的盱眙县城一带修筑了军事据点。1942年11月14日,日伪军向淮北根据地发动了为期33天的大扫荡,整个淮北地区军民投入到紧张的反扫荡斗争中。新四军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转移到外线作战。洪泽湖水上游击队在湖中机动游走,在湖泊和水网地带实行水上游击战。抗日根据地军民利用河湖、港汊复杂地形,采用拦河筑坝、布置水雷,用烂网乱草封锁河口等办法封锁河道,使日军汽艇难以前行。游击队队员乘坐架有“鸭枪”的小木船在洪泽湖中灵活穿梭,借着芦苇丛的掩护出其不意地袭扰敌人,扫除日伪安插在湖边的密探和汉奸,切断日伪布下的情报网。
日军汽艇为了消耗敌人的精力,洪泽湖根据地的军民们还发明了“蟹壳灯”。他们收集吃过的蟹壳,将点燃的蜡烛粘到蟹壳中,夜晚时分来到淮河边,把“蟹壳灯”放入水中,再朝敌人的据点打上几枪,让敌人误以为是新四军的船队来袭,只好时刻戒备。日伪军不胜其扰,整夜未睡,白天也就没有精力下乡扫荡。洪泽湖游击队因地制宜使用战术,使日军在洪泽湖区域的进攻陷入了迟滞,以独特的水上游击战保卫着洪泽湖革命根据地,在切断日伪淮河水上运输通道方面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