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把陈景润最早推到国人面前的著名作家徐迟曾经说过:“理解一个人很难,理解一个数学家更不容易。”
由于陈景润对数学的如痴如醉,使他少与别人交往,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把陈景润想象成一个“科学怪人”,他的婚姻由此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就在1980年,47岁的“科学怪人”陈景润告别单身,娶了一位年轻的医生由昆。
那由昆又是怎样与终日沉迷在数学王国中的陈景润走到一起的呢?
用由昆的话来说,“这是缘分”。
陈景润成名的那段岁月,出一个明星,并不容易,一夜成名很少,科坛名人更是寥若晨星。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陈景润的轰动效应绝不亚于今天任何一位明星。

据说,当年陈景润曾收到三百多位姑娘从全国各地寄来的近千封情书。在这数百位姑娘中谁将幸运地得到这位誉满中外的数学王子的青睐而成为他的新嫁娘?这成为当时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
不久,由昆与陈景润喜结连理。由昆很快也成了新闻人物。
有人猜测,由昆一定是陈景润的追慕者,是三百多位姑娘中的幸运儿,她一定是读了《哥德巴赫猜想》后深受感动,而做了他的新娘。
“当年一定是陈先生的精神感染了你,才使你作出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嫁给他。”时隔多年,但记者才采访由昆时,将自己和许多人的猜测告诉她,却没想到,由昆爽朗大笑起来:
“你这话错了,是我先生看上我的,如果是我追他是肯定成不了的,他一定会认为我在干什么的。”

那是1977年那年深秋,由昆从湖北解放军某部到北京解放军309医院学习。
十分巧的是,陈景润这时也在309医院高干病房住院,且正属于由昆所分工作的病区。
由昆以一位对病人认真负责的医生形象走进陈景润的视线,而这同时,陈景润对数学刻苦痴迷的钻研,令她感到震惊和敬慕。
之后突然有一天,由昆值班,陈景润来到值班室,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句:“你爱人在哪个单位工作?”
“我还没结婚呢。”由昆答。陈景润又问:“有没有男朋友?”由昆顺口:“没有。”

陈景润听后默默地走了。这次简洁、突兀的造访,使当时的由昆除了感觉这位数学家性格独特外,并没太在意。
后来由昆在医院的平台上学习英语,陈景润又说:“我们一起学吧,这样进步快。”并坚持由昆到他病房去学英语。
这样一来二去,直到又一天阳光灿烂的日子,陈景润与由昆一起学习,终于表露心意,由昆才回过神来。
来自这位数学圣人的表白,令她深感震惊,尽管此时的她内心深处对这位数学家独特的个性及透明的感情有着越来越多的理解,但现实依旧使她无法接受,两个人的身份差距摆在那里。

说起来,在这件事上,由昆作为女方,成了考虑多的那一个。而这也同她的性格有关,向来爽朗的她面对感情之事,反而比较谨慎,她要做一个决定,决定了就不会反悔。
最后,由昆的父亲——一位老军人的信,给由昆吃下了定心丸。
由昆对陈景润的爱,可以说是从心疼开始的,父亲信中提及报纸上陈景润的经历。他生于抗战时期的福建,年少丧母,父亲收入低微,家中孩子多,不受重视,为家庭生活不得不外出劳作,一直到福建解放,新中国成立,人生才迎来转机。

这样的命运多舛,令由昆心疼,除此之外,当由昆在收到陈景润表白迟疑之时,陈景润这样说:“我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你不同意,我尊重你的意见,只是除了与你,我不会结婚。”
这番话,还有陈景润说这番话时落寞的神情,也令由昆感到心疼。
最后,由昆终于把自己的手交到了陈景润手中。二十多年后,再说起两个人决定在一起的这段往事,由昆多少还有几分羞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两人从恋爱牵手到成婚之前,还发生过一个小岔子。
中途,陈景润突然临时变卦,“悔婚”断了联系。

当由昆找到陈景润时,就见他整个人不修边幅,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最后的难关中。
对于此时的陈景润来说,时间就像金子一样宝贵,他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论文要写,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文献要看,当下实在是连结婚都不能顾上了。
由昆见到这样的陈景润,瞬间明白过来。而她接下来做的更令人感叹,面对陈景润“暂不结婚”的决定,在此之前满心欢喜仿若被浇了一盆凉水的由昆,默默将泪水都咽到了肚子里,最终下定决心:我不能走,我要照料他,帮助他,我必须说服他。
于是,由昆只默默帮陈景润料理好生活,每天准时去看他,白天给他送去洗干净的衣服,晚上再送去做好的饭菜。
离开时,她劝他要保重身体,好好休息,还含泪道:“景润,你放心,我婚后决不会妨碍你,拖累你,我只会更好地帮助你,支持你。如果不是这样,那你就……”
另一边,陈景润“悔婚”的决定惊动了数学所的同事、科学院的领导,甚至还有中央领导。

同事们劝说他赶快收回那个错误的“决定”,科学院的领导也来了,开导陈景润,尽早与由昆成婚,中央领导也百忙之中打来电话,询问陈景润结婚的具体日期。
如此这般,由昆的热忱和同事领导的关心,几股力量加在一起,终于打动了陈景润那颗用严格的数学逻辑训练出来的心。
若非如此,可能陈景润这个数学圣人根本意识不到他“暂不结婚”的决定代表了什么,将带来什么影响。
1980年8月25日,47岁的陈景润主动拉起了29岁的由昆的手,微笑郑重而又慢条斯理地说道:“今天,我们结婚!”
两个人的婚礼在14平米的洞房里开始,没有任何仪式,只是给前来祝贺的同志发了喜糖,并恭听来客们的良好祝愿,他们不收客人的礼物,唯一例外是收了陈景润恩师华罗庚教授送的一对红色保温杯。

陈景润和由昆开始了新的生活,不过最初,两个人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直到1983年,在邓小平的亲自过问和关怀下,由昆调北京309医院工作,另外还在一星期内解决了陈景润的住宅和秘书问题。
此时,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已经能满地跑了,儿子大名陈由伟,小名欢欢。
从来不舍得为自己的生活琐事多花费一点时间的陈景润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玩。
由昆回忆起来,没有孩子前,自己进先生的书房很慎重,因为怕贸然进去打断他的思路。但有了孩子后,孩子小,不管这些,如果门关上了,孩子就拿小脚一个劲地踢,没办法,后来索性就算了,门开着,让孩子来回出入。

在由昆看来,生活中的先生,并不像徐迟那篇文章中描述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圣人那样,他对妻子和儿子的那种爱,跟常人并没有太大区别,反而因为年龄大一些,对孩子的爱更加细腻。
只是常年极度刻苦地钻研,使陈景润透支了太多的生命,后来不得不长期住院,陪伴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直到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北京去世,年仅63岁。

就在他去世前3个月,还曾拍下几张照片,照片上,陈景润身穿红色羊绒衫,满脸微笑,身边还有他深爱的妻子由昆以及他们的爱子陈由伟。
当从摄影师手中接过照片时,陈景润还连声道:“好,好,等我病好一些,人胖一些,再照一张!”
却不曾想,“他走得竟这样快”,念及此,由昆凄然泪下。

后来,由昆将先生生前的这张照片打印成一张大幅彩照,摆在家里的客厅。
十年弹指一挥间,由昆不曾再婚,而是独自将儿子带大,潜心教育,将儿子培养成了一名数学硕士。
2006年,陈景润铜像揭幕仪式,由昆受邀参加,注视着丈夫的铜像,她的眼神中满是眷恋。

揭幕仪式后,接受采访时,由昆说:“我可以告慰先生,我们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他身上继承了先生的很多优秀品质,并圆了先生‘如果生男孩最好学数学’的梦。”
素材来源:
王肖帆.由昆心目中的陈景润.科学与文化,2000,(03):26-29.
惠卿.陈景润和他的妻子.福建党史月刊,1999,(0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