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五千名南下干部临城集结,踏上火车开启南征新篇章

一万五千名南下干部从临城出发,坐上火车南下的情景,可以想象为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壮行。以下是这个场景的详细描述:
清晨,临城的火车站上人潮涌动,气氛庄重而热烈。一万五千名南下干部身着统一的制服,精神抖擞地集结在这里。他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期望,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火车汽笛声声,预示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干部们手捧党旗,整齐列队,随着庄严的进行曲,缓缓走进车站。站台上,各级领导、亲朋好友和群众纷纷前来送行,欢送声、祝福声此起彼伏。
火车缓缓启动,干部们纷纷向送行的群众挥手告别。火车行驶在宽广的铁路上,穿越着起伏的山川、壮丽的河山。沿途,干部们凝望着窗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火车经过了一座座城市、一片片田野,见证了祖国的发展与变迁。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干部们相互交流心得,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经过数日的旅程,火车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一万五千名南下干部带着人民的期望,开始了他们在新岗位上的工作。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投身于各项建设事业,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场南下干部的壮行,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它见证了我国革命先

相关内容: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向中外宣告了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共华东中央局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随人民解放军南下,接管江南新区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电视剧《南下》剧照

1948年12月25日,华东局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名干部决议的指示》。《指示》指出:“我们注意到目前华中的干部(尤其中级和高级干部)特别缺乏,因此准备一万五千干部完全由山东来负责。”《指示》要求,抽调南下的一万五千名干部分两期筹备,第一期抽调三千人,第二期抽调一万两千人。山东各区党委接到华东局的指示后,进行了积极的动员宣传与筹划。1948年12月,渤海区组建了华东局首批南下干部大队,并部署到华东局党校益都县王岗村一带。1949年1月中旬,华东局党校在王岗村举行了开学典礼,对先期到达的约三千南下干部进行了短期培训,这对动员干部南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发出了《中央关于军事形势和准备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要求“华东、华中调动集中及训练一万五千干部的工作,应立即动手去做,并于2月底在徐州集中待命。”于是,华东局部署下的各战略区的一万五千名南下干部队伍陆续集中到临城(今枣庄薛城)一带,并按照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指示,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

电视剧《南下》剧照

全体南下干部到达临城后,作为华东局党校的学员,集中进行了整训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批准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的指示》、《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关于接受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对“自由资产阶级”及“开明士绅”的政策的指示》等文件和决议。通过临城的学习集训,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顺利接管好南方新解放区的各项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统一管理,“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律穿军装,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实行军队编制。之后,“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开赴南方各解放区支援政权巩固与建设工作。


“干部南下”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执行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它承载了“南下干部”在全国解放过程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无论是在随军筹粮、支前土改,还是在城市接管、剿匪反霸、发展经济等保卫革命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南下干部”无疑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下干部”的历史功勋不仅表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更体现在新政权的建设时期。“南下干部”与南方的当地人民融为一体,忘我奋斗,他们对南方,尤其是大西南地区新政权的巩固与建设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当年从临城出发,坐上火车南下的“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是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天,“南下干部”也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为了纪念那些南下的山东籍干部,继承他们那种不畏艰险、敢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特建议在当年“南下干部”纵队培训学习并登车出发离开家乡山东的地方——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枣庄西站站前广场上,建设一座“南下干部”纵队纪念碑。并搜集整理他们的故事结集成册、在相关展馆进行展示,传承好红色基因。



孔浩,农工党员,枣庄日报社记者,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特邀监督员,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枣庄市孔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发布于 2025-05-11 14:53
收藏
1
上一篇:影视“南下”风潮,解码南国风味新篇章 下一篇:香山叶正红,创新叙事视角,拓展革命历史剧叙事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