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光,情义之桥,救赎与异化之旅——浅析风筝观后感纪(上)

《风筝》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度的电影,它通过信仰、情义、救赎和异化等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感悟:
一、信仰
电影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逐渐对信仰产生了怀疑。然而,在关键时刻,信仰却成为了他走出困境的力量。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柱,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勇往直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信仰,用信仰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二、情义
《风筝》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在关键时刻,情义成为了他们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纽带。情义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们在冷漠的社会中感受到温暖。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情义,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让情义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三、救赎
电影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得到了救赎。救赎不仅是精神上的解脱,更是心灵上的重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境,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积极寻求救赎,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重新拥抱生活。救赎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四、异化
《风筝》中的人物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异化的境地。异

相关内容:

平时忙于工作,闲暇之余,往往钻进故纸堆里耙梳庄子论语等,电视剧看的不多,追剧更少。多年来看过两遍办公室场景剧《潜伏》,只是为了放松和消闲。追剧仅三部,一部《雍正王朝》,一部《走向共和》,再有这部《风筝》。找来《风筝》送审无删减版一口气追下来。“天凉好个秋”,鼻炎犯了,鼻涕如线扯不断,喷嚏如雷,激动不已,感慨良多,思考和收获满满。

《风筝》是一部谍战剧,是歌颂谍报战线无名英雄至高无上的政治信仰,弘扬爱党爱国主流价值观的谍战剧。

《风筝》不仅仅是一部谍战剧,更是穿着谍战剧外衣,站在哲学观念的高度,把人的政治性、群体性和个我人性揉和起来探索探讨,发出对组织与个我、个我与他人、情与义、爱与恨、敌与友、人性与人格、信任与信仰、忏悔与救赎等终极拷问和思考的人性剧。读书要从字缝里思考,揣摩文章的内涵和意味。《风筝》拍出了“字缝里的内涵”“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特别是很多不可言说的领域,甚至可以说,映射出了丰富的哲学底蕴。

《风筝》主旋律的高度、主题的政治性、剧情创作的艺术性、故事演进的逻辑性、人物塑造的鲜活性和饱满度,特别是对人性剖析思考的深邃程度,达到了一个电视剧艺术高峰。与《走向共和》一起可以并称“双峰”,一个阶段内很多电视剧(不仅仅谍战剧)难以超越。作为谍战剧,《风筝》是热闹好看又大众的;作为人性剧,《风筝》是理性深邃又小众的。

一、风筝的寓意和电视剧主题

(一)风筝的寓意

风筝来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翟斫木制作“木鹞凤筝”,鲁班改进制作竹鹞风筝,后来有了竹架纸质风筝。原先风筝用于传递军事信息,比飞鸽传书还要早,美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块牌子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英国博物馆把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唐宋后风筝由军事信息传递工具传入民间,成了娱乐用品。

风筝是传递信息情感、寄托梦想理想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学和诗歌的重要意象(以物象喻)。过去的中国是宗法社会,一个人从个我到家庭到群体到国家,是汤汤大河圈圈涟漪中一朵浪花,所以人生就象风平浪静或滚滚波涛中的一个帆船;中国以农业立国,一个人就象田地里的禾苗、小树,在父母“育苗”呵护下,学而立身,离家创业,入仕做官,经商致富,父母家庭的养育之恩,是个我的“根和魂”,父母家庭的期待希望,是个我努力奋斗的动力和理想,所以人生就象惠风和畅或恶风乌云里的一只风筝

慈母“临行密密缝”的“手中线”、“依闾而望”的眼泪以及家乡老屋的袅袅炊烟,是游子风筝时刻念念不忘回报“三春晖”的“寸草心”、故园情结和桑梓情怀;“要识扶摇能直上、全凭一线手中牵”“云外摇双翼、空中寄一丝”,是风筝在征旅中把父母寄托转化为跋涉奋进原动力的意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远近随风力、高低逐日轮”,是风筝良才际遇、珍惜韶华、乘势而上的意象。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是孔尚任怀才不遇、满腹牢骚的“天公之骂”;“看飘蓬身世,浮沉似我,长系天涯”,是风筝孑然无助的“孤雁哀鸣”;“才遇好风吹、又被狂风误”“转来高处去、肯顾自身危,每愁吹断线,欲觅意何之”“只恐急风吹断线、误他飘落入栏东”,是“高处不胜寒”的风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自我警示;“放鹞须防天气变、莫教遇着乱头风”,是周氏三兄弟中好“自命不凡的幻想”、不象哥哥那样“根基稳、腰板硬”的苦雨斋老人“落水洗澡”而“知堂(奥)”之后的自我反思和警悟;“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成了红楼梦“改革家”探春无根(底)无(援)助无(外)力(一事)无成的“谶诗”。

“梦里庄生、已遂逍遥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雉雊低飞向麦田、鹁鸠催雨女桑颠,村童插髻花如盎、手捻风筝犊背眠”,这是“少小离家”岁月多,天随人愿、梦想成真“鬓毛衰”的风筝,归乡田居时看到的“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儿童们放风筝场景(化用贺知章、高鼎、薛时雨、姚燮等诗句)这是一个历经人世沧桑者的少年回忆、“守本”观念、“童心”意识和家园情怀,是庄生梦蝶、返璞归真的人生参悟

(二)《风筝》的主题主旨

电视剧《风筝》剧情以国共敌我两方谍报战线人员为主要人物,以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特殊时代为“两个时段”展开,紧紧围绕风筝(郑耀先)这一孤单的明线、影子群体(韩冰等)这一暗线,重点放在人性探讨上,深入剖析主人翁郑耀先环境之恶劣、斗争之残酷、信仰之坚定,在信仰与家庭亲情夫妻爱情友情“撕裂”时内心的纠结矛盾与深藏心底的那份“柔软”无助。随着剧情的递次推进,后半段这种内心的撕裂斗争和个我命运的无奈无助达到高潮,郑耀先这一信仰坚定者、“孤胆英雄”的形象更加饱满感人了,《风筝》的主题主旨也更加鲜明突出了。

“信仰至上

至高无上到什么程度

到底要高到什么层次

才能够让你有一个决心

能够牺牲到

你最纯朴人性中的那种基本关系”

电视剧结尾这句诗,就是《风筝》的主题主旨。这句诗,对于郑耀先而言,是不需要的“反问句”;但对于观众而言,是需要我们思考探讨的“疑问句”。围绕信仰和价值观这一主题,《风筝》引导我们、帮助我们思考探讨人性等一些深奥的问题:郑耀先何以是郑耀先,为什么成为“这个”郑耀先,看学思悟四者结合起来,我们要思考感悟的是:人何以为人,一个人为什么会是“这个人”。也就是人从哪里来,为了什么(理想目标)而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郑耀先是“断了线的风筝”。郑耀先有过比较全面系统的学业教育,“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笑一尘缘”这类参悟人生的佛教经义,随口拈来。他受过特工专业训练,抗战时期积累了血与火的实战历练,经受住了生死考验。郑耀先作为一名老党员,1932年受党重托打入敌人内部潜伏战斗十八年,唯一的上线陆汉卿牺牲后,成了断了线的风筝。解放后那枚蓝宝石钻戒也因为佐证人精神失常而无法堪合。身陷虎穴的郑耀先聪慧果断、算无遗策、智勇双全,行事风格稳、准、狠,弟兄们尊称“军统六哥”,别人虐骂“鬼子六”。郑耀先面上潇洒甚至放浪形骸的背后,实际上似漂蓬浮沉,是一个“两面受气”的“孤魂野鬼”。

——郑耀先是一往无前、忘我无我的坚定信仰者。《秋兴八首》“孤舟一系故园心、每依北斗望京华”,是杜甫致君尧上、情牵故园又漂泊无依、穷困潦倒的自况。大的方面可以用这两句诗类比郑耀先的处境和胸襟情怀。断了线风筝郑耀先孤军奋战,始终心系宗旨,环境越恶劣、斗争越残酷,信仰的螺丝拧得越紧。

风筝腾飞直上、翱翔蓝天,是一个从培风到凭风、从有待到无待的蓄能奋进过程,更是一个从忘我到无我的信仰升华过程。《潜伏》中谢若林说:“乱世就是舞台”,在波谲云诡的军统里潜伏就象在刀丛中跳舞。“兵者,诈也”。融入立足需要高超的演技,有所作为需要超强的本领,达成使命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和凝聚力。郑耀先使心眼、用计谋,更凭着担当义气形成自己的“圈子”。他从有待到无待,因势造势、汇聚能量、借力打力,混成了公认的“军统六哥”,作风强势、行事霸道、游刃有余。

郑耀先是好演员,演得真切又自然,几近本色出演有舍才有得,信仰是价值追求,信仰至上就意味着牺牲。为此,郑耀先完成了从无待潇洒到忘我无我的“凤凰涅槃”。在化装设套诱捕宋孝安,宋孝安为掩护他而被乱抢打死后,郑耀先与马小五的对话,基本上是他的内心独白和自我画像:

“优秀的谍报员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的人群,往往都招人恨,不仅仅是敌人,还有他们的朋友亲人。干这一行,要敢常人之不敢、能常人之不能、为常人之不愿、忍常人之不忍,甚至行常人所不齿、做常人所不屑。最重要的还有忍受,忍受失去一切常人都应该得到的,忍受家人朋友终生的误解,忍受职业带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在国家需要你面前,你有选择吗?没有!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为国家牺牲,你做到了,这本身就说明了你的价值。与这种价值相比,还有什么比它更完美的回报呢!(马小五问:要是这种价值建立在出卖兄弟的基础上,你还会觉得它完美吗?)…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命可轻抛,但义不能绝。这个义不是别的,是信仰,没有什么可以凌驾于它之上。”

二、信仰与情义

只有矛盾冲突才有精彩的剧情推进,只有矛盾冲突和情感纠结才能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风筝》跳出以往同类作品惯用的脸谱化描写窠臼,从“人性”的角度展现不同角色因立场错位、性格不同、修为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分歧和冲突。以平视的眼光,用一种“足够人情味”的方式表现对家国、对时代、对团体、对命运的思考、追问、抗争和救赎。不仅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立体的饱满的性格塑造,而且这些人物群像昭示的人性剖析和思考拷问又极其深刻,让人唏嘘,让人流泪。

“要是这种价值(信仰)建立在出卖兄弟的基础上,你还会觉得它完美吗?”——马小五这一问,是体制内极其难得的、胆大实在、字字见血的“诛心之问”。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人之五常(德)”。“仁”是儒家贯通天地人的本体论和修养论,作为儒家思想“第一义谛”统摄贯穿涵盖礼义廉耻忠孝勇“诸德”。“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和严严整整的纪律,以引导规范(国家团体家庭的)秩序。“义者,宜也,心得其宜,谓义”。义,覆盖了“公”“正”“善”“节”(约束)“分”(层次)等多维度。

“仁”,是内核,“义”,是仁(心)内驱生发的正正当当的行动,体现的是公正性合理性;“义”与“三钢”“五伦”等融合,又延伸出孝义道义忠义正义信义,体现的是普遍性和社会性。儒家思想倡导“行义、达仁”“以礼行义”,汉代以后“仁”与“义”结合,“仁义”成为核心观念,强调“尊尊(尊王)”“敬长”是“义之大者”。所以在“王道”“尊尊”国家团体需要的关键时候,“义”,这一正正当当的行为,又转化为慷慷慨慨的牺牲。概而言之,信仰是传统文化仁义核心观念的现代化传承和赓续,是一个人、一个团体的价值追求,是“义之大者”。

郑耀先是一个内心复杂的“多面人”,他有修养有主见有方略有办法,深沉老练,沉稳持重,又时刻表现出玩世不恭、放浪形骸;他对敌人心狠手辣、杀伐果断,对上级有时候还玩心眼、耍手段、摆架子、挖坑看笑话,如耍弄毛人凤(此剧毛人凤角色设计的最差,太丑化太矮化);他对朋友对哥们对徒弟讲情怀、守信重诺、担当义气,所以才能建立自己的“圈子”、成气候。在被怀疑、经受戴笠毛人凤“考验”时,他真是“吃人恶鬼”,他枪决曾墨怡“一枪毙命”,他“挫骨扬灰”程真儿,冷静“潇洒”,“送你上路的是你的同志,请你原谅我吧”,才是他肝肠寸断的内心独白

。特殊时期,他名份不清道,被误解、被审查、被“折磨”、被“侮辱”,但在党组织“责成”清洗台湾潜伏人员的关键时刻,他设圈套,出卖金兰之交的四哥徐百川,徒弟宫庶,部下兼兄弟赵简之、宋孝安都直接或间接地死在他手里。此剧徐百川“出卖”郑耀先林桃时两人吃苹果,宫庶饿着肚子藏在乱坟岗里等郑耀先,赵简之撞头自杀、宋孝安被乱抢打死,是本剧最感人的几个桥段。

在以上种种场景中,郑耀先的忏悔愧疚、内心纠结斗争表现得很充分很到位很真诚很感人。“我欠你们的,哪辈子能还上呢”这句独白就是心声。“我的功过是非、天使魔鬼,已经血肉相连水乳交融在我已经过去的敌营十八年里了”,这是他对自己的灵魂和信仰拷问总结,也是他对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他是一个“穿着一身黑衣制服,怀揣一个红心的人”。柳云龙的表演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的哭是撕心裂肺的,他的颤抖是身心颤栗的,他的愧疚是发自肺腑的。这种信仰与情义冲突、内心纠结和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义之大者”的信仰完胜!郑耀先是“出卖弟兄”、妻离子散、无奈凄惨、饱蘸愧疚血泪、悲剧底色浓郁的胜利者。

《庄子》的齐物论说“自其异者视之,则肝胆齐楚也;自其同者视之,则万物皆一也”。信仰是一种价值追求,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和信仰。自其异者(不同的价值取向)看,信仰有高下对错的甄别;自其同者(信仰的本意)看,则信仰没有高下对错,只有信仰是否纯粹。

围绕信仰主题,抛开国共、敌我甄域,以中庸的态度和平视的角度看,对方阵营中,田湖、延娥两人是信仰坚守者、“殉道者”,两人有个共同点,能够摒弃阵营羁绊,善于虚心学习对方的理论学说和方法论,结合实践、活学活用。同时两人还是信仰与情义融合得比较好的典型,田湖对于师傅高占龙的师徒之情符合传统观念,延娥与宫庶的“乱世鸳鸯”爱情感人至深。田湖的失败不是败在与郑耀先的“亮瑜情结”,而是败在军统与中统内耗“祸起萧墙”国民党“囊子”彻底烂了。延娥败在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倒下,红旗飘扬“日月换新天”了。他俩都是螳臂当车者,称呼他俩是“殉道者”,是对人性和信仰本意的尊敬。顺便提及,《潜伏》中李涯也是忠诚敬业律己清廉的信仰者形象。

宫庶,(“庶者、众也,旁支、旁系”,一般,平民),是郑耀先的徒弟,是最象郑耀先、最能继承郑耀先衣钵的人。他燕京大学毕业,弃文从武,有信仰,是一个坚定的三民主义者,有目标有定力,善学习好思考,会运筹能忍耐肯实战。他“自投罗网”找六哥,诠释了他为信仰而担当、为情义而尽心的感人品格。宫庶是个帅才也是个将才,只可惜开始时他走错了道、站错了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手上又沾满了鲜血,“欠账太多”,失去了“良禽择木而栖”勇气和决断。

徐百川,是一个金兰义重的好哥们好朋友,是一个“舐犊情深”的好父亲好家长,是一个草根出身、没有根基、被国民党“派系林立”龌龊高层抛弃边缘化的抗日功臣,是一个被老婆“炒鱿鱼”戴绿帽子又不回击不报复不粘花黏草的好男人和悲情人物。他的信仰被国民党的腐败蚕食掏空了,为了儿子弄不到飞机票,机场又以层级不够而被拒,这“最后一根稻草把他这头快瘦死的骆驼压倒了”,此时此刻四哥的信仰和理想彻底崩塌了。

此剧苹果出现过两次,第一次,郑耀先逃离渣滓洞时,盘中一个徐百川削过皮的苹果;第二次,受审时,他泪流满面与郑耀先一块分享苹果。他出卖郑耀先的方式是迂回委婉的,有暗示、留有余地。人到中年的“舐犊亲情”打败了过命的金兰之情,体制内忠诚干练的“林冲被逼上了梁山”,徐百川是被动的“识时务的俊杰”。徐百川这个名字起的真好,大势所趋,“百川异源,皆归于海”(《淮南子》)。

赵简之,人如其名,过于简单粗暴、倔强、狠毒辣。他的优点是忠诚、听话、实在,唯郑耀先马首是瞻,能力强、不拖泥带水、干脆利落。类似水浒里的李逵,是“保镖”“打手”,一个具有超强执行力的干才。因为徐百川出卖郑耀先,他撞头而死,一为信仰,更为了“上级至上”和兄弟情义。

宋孝安,人如其名,以孝为大、以孝至上,只求一生平安。宋孝安不是三民主义信仰者,更不是军统杀人“收割机”的优秀执行者,他只把军统作为一种职业,作为“为稻梁谋”养活母亲的载体和平台,谈泊名利,随遇而安。剧中人物宋孝安出镜率不太高,但是人格性格复杂性矛盾性表现最突出的典型人物。宋孝安的信仰是最模糊的,也是最清晰的;他的信仰是最另类的,也是最普众的、最纯粹的。他信仰孝义信仰道义信仰仁义,而且无比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他喜欢研究道法,侍奉尽孝,轻易不杀人”,相信因果轮回,在剧中确实很少看到他开枪杀人。宋孝安出世又忠诚、个我又无私、冷酷又善良、内敛又温暖、性格坚毅又人品敦厚。

他信奉“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李商隐诗句),是一个事母至孝的孝子,是一个干净、讲究礼仪、办事实诚又有条理的人,是具有一个“士人之风”温文尔雅的人。他跪求机场人员把母亲送上飞机,让母亲平安;他走动关系,离开山城,目的很纯粹,只是为回到母亲身边侍奉尽孝。国民党中,宋孝安手中沾血最少,与其他几个人相比,他没有做多少“对不起人”的事,是我党最能“原谅”的人。

郑耀先对不起很多人,最对不起的是宋孝安;郑耀先出卖不少人,最不该出卖的是宋孝安。剧中有两个人最不该死,第一个是宋孝安,第二个是高君宝。宋孝安有高超的智慧和充分的条件不死,但周乔一句“爸爸”,他睁开了眼。这个至孝之人,他在侍母孝义与兄弟情谊之间,选择了兄弟情谊;在信仰与死亡之间,选择了死亡。抓捕宋孝安场面是全剧高潮之一,是全剧最让人唏嘘流泪不忍看,又禁不住泪流满面反复看反复哭反复“骂”反复感叹反复赞叹的场景,其艺术感染力甚至超过宫庶与延娥“共死求同葬”镜头。宋孝安死得最“悲壮”,他以死对“义气”二字做了最让人顶礼膜拜的沥血诠释,充分展示了他信仰的纯粹性,充分体现了他的高贵人品、人性光芒和温暖,也充分证明了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者和“烈士”。


(为稻粱谋,工作之余难以抽出整块时间写文案,步行上班路上所思所想所悟就象猴子掰玉米一样给丢了。利用年末难得的双休日时间杀青上篇。文中涉及电视剧的图片下载自网络,侵权请删,其它图片皆自己散步拾撷。是谓纪。2024年12月29日晚)

发布于 2025-05-11 17:23
收藏
1
上一篇:辱而不屈,中美黄海对峙,中国核潜艇遭美军锁定追击的背后 下一篇:风筝,笑谈其剧情雷人,吐槽一番竟成热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