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高祖刘邦的早期的性格记载。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汉高祖刘邦乐善好施,性格豁达,心胸开阔,虽为农民却不喜爱下地劳作。
司马迁短短几个字将刘邦的身份及性格优势全然概括,让我们对刘邦的性格有了基本的了解。

刘邦,丰邑沛县人,原名刘季,因家中排行老三,因此叫刘季,后来占领沛县后,更名为刘邦;他出身农民却不喜爱下地劳作,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嫂嫂的嫌弃,对于这些他毫无在乎,终日游手好闲,在无意间看到了秦始皇浩浩荡荡的巡游车,他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的感叹!于是奋发图强,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是他,一介布衣却结束了大秦四百多年的基业,建立汉朝;是他,一个地痞流氓,却统领千军万马夺得天下;是他,大字不识一个却封王拜相,多少文人才子臣服于他;是他,武不如人,却统领多英良才将征战疆场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他就是汉高祖刘邦,上半生看似游手好闲,下半真切生励精图治,40岁明确方向,用七年时间从一个穷屌丝成为一代帝王,他的身边不乏能人,为何刘邦为何能逆袭成功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一、懂得包装自己自称为神龙之子
古人,常将皇帝称为“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上天为了维持凡间正常秩序,派遣自己的儿子前去治国。再加上古代人较为封建迷信,大多相信宿命一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就是利用了让人误以为是上天的旨意的手段让很多人相信他们的起义是合理的,于是他们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起义军中的领袖人物。

同样,我们的刘大哥-刘邦,也很懂得包装自己,利用舆论的力量给自己增添光环将自己的身世两次神化。
第一个神化点是:在出世上宣讲自己的母亲在一次劳作后,就在河边的树上停靠休息,突然一阵狂风袭来,一条大龙绕空中三圈后就缓慢的趴在刘季母亲身上,没一会后就盘空消失。不久刘氏便身怀有孕,如期生下小儿子-刘邦。
宣称自己为赤帝之子

刘邦做泗水亭长时,应要给秦始皇骊山修建陵墓的旨意,要求要将苦役要如期如数带到骊山,否则人头落地,然而还没有走到骊山,苦役都跑光了一半,刘邦觉得就算如期到了骊山,人数也不够,还是死罪,于是大手一挥将人都放走了,无心之举却引得众人皆臣服于刘邦。
刘邦便带着众人在芒砀山躲避数日,也就是这时,刘邦生出了要称霸的野心,于是便让自己的好友卢绾编造了一段斩白蛇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刘邦喝醉酒后在道路上看到了一条白色大蛇,于是刘邦三尺长剑很快就斩杀了白蛇,不久就碰到了一位老太太,哭哭泣泣说自己的儿子是白帝之子,自己的孩子被赤帝之子所杀,说完后就消失不见了。
而白帝代表着秦朝,而炎帝则代表是汉朝,这是一种政治暗示。

以上,两个故事在不同的书籍上均有记载,关于真假,无从考证,而影视剧《大风歌》为我们揭秘了芒砀山斩白蛇只是刘邦的一个计策,如同陈胜吴广为自己起义设计出的合理的手段,目的就是包装自己,使得人们相信,他们自己的手段是应天而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并非一个真正的游手好闲之辈,他是真正的谋略家,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并在合适的时机出击,为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做好铺垫,才会步步为营,这才是一个出色的帝王应有的谋略。
《鬼谷子》中有段话: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胆有识,大业可成。
胆识过人
故而,欲成大事,要有胆有识,“胆”即勇气,“识”即指见识、智慧,一个人做事要勇敢机智才会成就一番业绩。“有胆无识”只会像电视剧《大秦赋》里的赢傒一样本可以直接杀死回咸阳的质子嬴异人,却因自己的优柔寡断失去了为王的机会,害的自己的老师也死于非命;反观刘邦,他虽出身卑微,却从未因出身卑微而自贱自卑。他敢于在吕太公过寿时,别人都是随礼过千两,而刘邦凭着一句空话敢于进寿宴,并让见多识广且会相面的吕太公相信其日后定有作为,作为第一个投资人,直接毫不吝啬将自己珍藏家中的大龄女儿嫁给刘邦。

另外,大家可以想想,沛县县令当时被杀,是刘邦一个人杀的吗?肯定不是,是萧何出谋划策,是曹参、樊哙等人一起做的,但为什么敢于称王的只有刘邦呢?其他人为什么不敢称王呢?因为树大招风,当时反秦的人很少的,大家要知道枪打出头鸟,一旦落草为寇,轻者斩头示众,重者诛杀九族,谁都不是傻子,自然想称王称帝,但有句话说:“与戴王冠,必承其重,大家都不愿冒风险,只有刘邦敢于接下这千斤重的胆子。

心有凌云壮志


三、为保大全,扔孩子、喝父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