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土智慧,学习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心得感悟
《乡土中国》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深刻的社会学视角,对中国的乡土社会进行了深入剖析。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1. 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如“差序格局”、“差序亲疏”、“差序关系”等。这些概念让我对传统乡土社会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差序格局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亲疏有序的特点,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2. 社会关系与道德规范
在乡土社会中,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道德规范与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制度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3. 传统乡土社会的变迁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乡土社会开始发生变迁。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对这种变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传统乡土社会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既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4. 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乡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要不断
相关内容:
一,乡土中国是费老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课程合集。西南联大是民国时期的大学,它由当时的3所大学组成,分别是: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是在1937年11月初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而成,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从1937年8月到1946年7月底,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后共存在8年零11个月。可谓多难兴邦,中国的文化工作者历来具有优秀的民族气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培育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比如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还有众多两弹元勋和上百位两院院士:陈省身,梁思成,胡适,林徽因,华罗庚,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邓稼先,陈寅恪,等等。西南联大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界的一个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关于西南联大的影视剧有很多:纪录片“西南联大”,电视连续剧“我们的西南联大’,电影“无问西东”等等。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健康问题堪忧,尤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问题突出。当然是个别想象,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做出了许多贡献,在疫情灾情面前表现出的勇敢团结,有担当有活力。
费先生1938年开始在云南大学任教,其实早在他二十六岁时在老家开弦弓村开始农村实地调查,后来多次访问整理出《江村经济》,在当时我国尚出于半殖民地且饱受日本帝国主义摧残之际,国人每天为生存苦恼无望之时,费先生却以科学家的态度和胸怀进行科学调查,为后来了解农村发展农村开了前无古人的先河,乃至现在我们提出振兴农村也有必要对懂这费老这些学术研究。
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
让我们共同学习费孝通先生六十余年前的中国社会调查报告。谨以缅怀这位我国优秀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