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收复新疆的战后之战,铸就30年和平盛世

相关内容:

#创作挑战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说到晚清的名臣,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前者有“半个圣人”的美誉,后者虽争议不断,却一直颇具话题性,受到不少影视剧的青睐。

不过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晚清中兴四臣中的另一人却开始迅速崛起,成为被无数人认可和歌颂的对象,他就是大清铁相——左宗棠。

网友们不仅欣赏他对洋人不卑不亢的态度,更敬佩这位老臣在60多岁的高龄毅然站出来领兵收复新疆的义举。

在不少人看来,左宗棠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旅差点就不能成行;而且收复新疆后,他还无奈做出了残忍之举。那么,这段荡气回肠的故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左宗棠

海防与疆防之争

在很多人看来,国家领土被侵占后,朝廷派兵收复是理所应当之事。但是在腐败堕落、日暮西山的晚清,就是这样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却遭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阻力。

1865年,阿古柏趁乱占据了新疆,开始了残酷血腥的统治。

当时的大清刚刚艰难搞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实力损耗严重。因此,对于新疆的丢失满朝上下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伴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清廷的实力有了明显恢复,战斗力也比之前加强了很多。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收回新疆的声音开始在朝堂出现。

清朝军队

但是就在这股声音马上要凝聚成强大力量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反对者站了出来,他就是洋务运动的主导者,淮军领袖李鸿章。

按理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是靠军功上位的,对于此类军事行动是比较支持的,至少他也应该是中立派。但是李鸿章却冲在了反对收复新疆的第一线。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清廷陷入了“疆防”和“海防”之争。

前者认为要巩固边疆,修建大量的要塞来保证陆地的安全;而后者认为大海才是未来国家对抗的主战场,必须加强海防,甚至可以为此适当的放弃边塞防御。

李鸿章

说白了,这两派是以不同国家作为假想敌,“疆防派”认为来自英国和沙俄的陆上威胁是最致命的;而“海防派”则认为欧美列强没有灭亡清廷的想法,反而逐渐发展的日本才是腹心之患。

李鸿章就是“海防”派的中流砥柱,《清史稿》中记载了他为此呈上的奏折,其中有一段内容中提到:“停撤(新疆等地要塞)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因为有李鸿章这样的能臣摇旗呐喊、上下奔走,“海防派”很快就取得了优势。

关键时刻,之前一直保持中立的左宗棠站了出来,他认为海防确实重要,但绝对不能因此缩减边疆的防御。

李鸿章

不仅如此,左宗棠还极力陈词,认为朝廷必须马上收复新疆,再拖延下去的话,必然会孕育出更大的祸患。

《左文襄公全集》中收录了左宗棠奏折中的内容,他写到:

“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

左宗棠的肺腑之言最终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1875年5月,光绪下旨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

了解对手,制定方略

作为参与了多场大战的优秀将领,左宗棠对于收复新疆有着清晰的方向。

为了做到《孙子兵法》中提倡的知己知彼,他早早就命人收集好了对手阿古柏的相关信息。

根据手下人收集到的情报,左宗棠了解到阿古柏来自中亚的浩罕汗国,是后者的阿克麦吉特伯克,实力颇为强大。

这位野心家本来只是在中亚搅风搅雨,对清廷还是颇为畏惧的。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满清抽调了大量的边疆部队进入中原平叛,导致其对新疆的掌控开始出现漏洞。

左宗棠

1864年,趁着大清的兵力不足的机会,新疆的少数民族纷纷发动了叛乱。有限的驻军根本无力阻止四散开来的叛乱,最终只能坐视新疆各地出现割据政权。

赶走了清廷的军队后,这些割据政权彼此之间开始了内斗。为了战胜自己的对手,他们纷纷向中亚国家求援。阿古柏就是在同族人思的克的下率领大军进入新疆的。

让思的克没想到的是,他寄予厚望的“老乡”阿古柏在进入新疆后很快滋生出野心,萌生了夺取新疆、自立为王的想法。

于是阿古柏不动声色地进入了思的克的领地,随后发动突袭,一举掌控了思的克的地盘和军队,还把后者撵出了新疆。

阿古柏

随后,阿古柏率领的中亚精兵对新疆的割据政权发动进攻,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这些小政权很快就被消灭。

1867年,阿古柏顺利统一南疆,并建立了毕杜勒特汗国。

阿古柏的趁乱崛起让英国和沙俄看到了分裂新疆的机会,他们第一时间就派出使者联系阿古柏。三方很快就达成了友好协议,英国和沙俄都承认了阿古柏建立的毕杜勒特汗国。不仅如此,英国方面还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经济援助。

了解清楚这些信息后,左宗棠和麾下的幕僚以及军队的一众参谋分析了很久,最终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进攻计划。这个计划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从之后的平疆行动来看,左宗棠制定的这套计划是非常正确的,让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彻底歼灭了阿古柏的有生力量。

左宗棠雕像

左宗棠的平疆行动

左宗棠的平疆策略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先北后南”,它指的是先平定新疆北部,以乌鲁木齐为主,然后再进攻新疆的南部。

之所以采取这个行军路线,是因为来自浩罕汗国就在靠近南疆的地方,阿古柏在占领新疆以后,主要的军力也部署在这个区域。

虽然他一度打下了北疆,还攻占了乌鲁木齐城,但并没有将核心兵力放在此处,而是很快回缩。

因此北疆的攻伐难度是比较低的,有利于清军积累作战经验和信心,同时也可以为之后进攻南疆打下一个稳固的后方。

清朝军队

实事求是的说,对左宗棠而言,领命之后速战速决是最符合他利益的。但是此时清军的作战能力都比较差,装备也很落后,贸然带兵攻入新疆,很有可能会功亏一篑。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左宗棠在接到皇命后,并没有急着发动。而是先命令胡雪岩解决了军饷和武器装备的缺额,然后又派人将麾下部队操练了整整一年。

确认清军的战力有了明显提升后,他才率兵从肃州出发,向新疆进军。

和左宗棠预料的一样,他麾下的精兵在北疆根本就没遇到像样的抵抗,阿古柏的部下几乎是一战击溃。而其他的割据政权实力更弱,完全不是这支强军的一合之敌。

胡雪岩

只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左宗棠就克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北疆全境,把新疆曾经的首府乌鲁木齐也收入囊中。

他快速的推进得到了朝廷的嘉奖,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1877年4月14日,清军分三路开始向南疆进攻,其中达坂城之战不仅打出了赫赫威风,大将刘锦棠还成功使出了攻心之计,让阿古柏政权内开始离心离德。

达坂城的迅速陷落为之后的清军的攻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托克逊和吐鲁番两座坚城也被攻下。至此,阿古柏在南疆的防线被全线撕开,其腹心之地已经暴露在清军的马蹄之下。

刘锦棠

门户的大开让阿古柏政权内部陷入混乱,不少将领趁机带兵逃离,自知大势已去的阿古柏最终自杀在库尔勒。

《国史本传》中记载:“四月,逆酋帕夏阿古柏仰药自毙;子海古拉负屍西窜,为其兄伯克胡里所杀。”

阿古柏死后,他建立的伪政权彻底瘫痪,分裂成了多个势力。清军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势如破竹地攻下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和西四城(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喀叶噶尔)。

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南疆的最后一城——和阗,标志着阿古柏政权彻底消亡,平疆之战至此结束。

清军

雷霆手段、功效显著

和阗收复之后,左宗棠马上就投入了新疆的建设工作。这个西域重地在阿古柏统治的日子里,发展近乎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幸好它迎来了实干能臣左宗棠,在后者的治理下,新疆很快就恢复了生机,进入了一段高速发展期。

不过在所有人都投入建设的时候,大将刘锦棠依然在外作战,因为阿古柏的残余势力还需要他一一剿灭。尤其是阿古柏次子伯克胡里率领的2000精兵更是必须铲除,否则必成大患。

为此左宗棠还给刘锦棠下了严令,对于伯克胡里率领的这批人“不留生俘,降了也杀”。

而刘锦棠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在一年后终于堵到了这批人,随后将其全部斩杀。

左宗棠

事实上,这个命令违背了左宗棠一贯的行事风格,他虽被称为铁相,却有一颗仁爱之心,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也对不曾虐待俘虏,还留下了不少人的性命。

但是面对阿古柏的残余势力,左宗棠却使出了雷霆手段。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对新疆的和平有着巨大的威胁,如果不把他们斩草除根,未来很可能会死灰复燃。

左宗棠很清楚清廷的虚弱,他必须把可能的风险都扼杀在摇篮中。

另一方面,左宗棠其实早就知道阿古柏背后是有英国人和俄国人在推波助澜的。他特意展露出残忍的一面,为的就是震慑后来人。哪怕英法两国找到新的代理人,后者也会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左宗棠雕像

结论

《三国演义》中曹操曾评价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由此可见,像左宗棠这样为了边疆和平选择大开杀戒,不惜毁坏个人声名的,确实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事实上,左公的牺牲是很有价值的,他对阿古柏残余势力的“赶尽杀绝”为新疆赢得了30多年的和平时光。

哪怕后来中原地区陷入混乱,被各方势力分割,新疆也依然能偏安一隅。

参考资料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拉铁摩尔

《晚清铁相:左宗棠全传》——林钧一

发布于 2025-05-13 21:42
收藏
1
上一篇:战后之战今晚开播!于震“谍战天王”演绎,这部戏不容爸妈错过! 下一篇:忠魂变脸,缉毒先锋原型公安局长3落马真相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