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香港本土电影越发疲软,全年只有51部本土电影上映,去掉港片刚刚诞生的那几年,只有1942-1946年的电影产量比这个数字低,那几年香港被日军占领,风雨飘摇的危城之下又有几个人有心思去拍电影呢
全年港片总票房只有2.8亿港元,这个数字同样也是新低,要知道1982年时香港本土电影票房就达到4亿港币了。
2006年港片的票房冠军是李连杰的《霍元甲》,李连杰闯荡好莱坞多年,带着他口中“自己最后一部武术电影”回归华语影坛。
影片以霍元甲生平为蓝本,融合泰拳、拳击等多国武术,强调“暴力非解决之道”的武学精神。打戏依旧精彩,武打设计由袁和平操刀,强调拳拳到肉的实战感,摒弃传统武侠片的飘逸风格。集结多国武术高手,如澳大利亚摔跤手、泰拳奥运冠军等,增强了动作戏的多样性与真实感。
电影的故事本身非常单一,上映版从140分钟删减至104分钟,删去了霍元甲在苗寨的悟道细节,前后都是讲打擂台,从好勇斗狠讲到自强不息,从你死我活讲到以德服人,但这个转变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过程,比较生硬。
《霍元甲》似乎什么都只是点到即止,一点格斗、一点复仇、一点江湖义气、一点田园牧歌,糅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部电影。

成龙的《宝贝计划》是当年票房亚军,导演陈木胜,成龙也参与了编剧。找来古天乐和许冠文,老中青三代香港影星同台,讲述了人字拖、包租公和百达通组成的“爆窃三人组”因偷得城中女首富的唯一孙儿令他们惹来大祸,为保护富豪的孙子和黑帮周旋、打斗的故事。
整部电影非常轻松,诸多来路不明的人物、“偶遇”在一个狭小空间里,产生的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非常不错。
年过50的成龙依旧表现神勇,又是高楼跳空调、又是爬摩天轮、又是撞日光灯,都是危险动作。不过这一次成龙却被一个小宝贝给抢了风头,这个千挑万选出来的婴孩,任何动作、笑容、表情都是可爱有趣的,对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具有不可阻挡的超级杀伤力。
这个孩子是七个月大的混血男孩,是成龙和导演陈木胜选了一千多个婴儿后在地铁里偶尔发现的。孩子的母亲是哥伦比亚人,来香港游玩,一听要在成龙的戏里出镜,马上答应。
第三名电影《伤城》阵容强大,导演刘伟强麦兆辉,编剧庄文强,主演梁朝伟、金城武、徐静蕾、舒淇。是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悬疑片,在故事和主要人物的发展中,穿插着各色人等,偷情自杀的女友、各自偷情的夫妻、街头斗殴的混混……每个人都怀揣着猜忌、自私和仇恨。
影片的框架其实并不新鲜,灭门惨案→隐忍复仇→自我毁灭的主线缺乏新意。片方有意把本片对标《无间道》,双男主探案设定与冷色调画面营造压抑氛围,但节奏较慢,而且支线过多,导致焦点分散。
第四名是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部合拍片,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部港片吧。
张艺谋用一个古装的壳套着《雷雨》的核,它是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实现了“全球同步”上映的作品。虽然香港票房一般,但内地票房2.91亿元,刷新了华语电影票房记录。
电影场面有着张艺谋式的绚烂和辉煌,但如果你是一个对故事严谨度要求很高的人,你会觉得这部电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第五名是《墨攻》,导演张之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拿过金像奖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这部电影根据日本漫画家森秀树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以战国时代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发展出一场“攻城”与“守城”的斗智过程。
导演张之亮花费近十年时间策划、筹备这部电影,最后成片节奏比较紧凑,情节有一定看头,加上忧伤的爱情故事和悲哀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朴实,但战争场面规模不足,票房与口碑均未达预期。
第六名是彭发彭顺兄弟导演的恐怖片《鬼域》,主演李心洁。导演是一对亲兄弟,彭顺比彭发早出生15分钟,两人以恐怖惊悚片见长。彭发除了导演之外还做过《风云雄霸天下》《无间道2》的剪辑,拿到第18届、23届金像奖最佳剪辑。
1999年彭发彭顺组成“彭氏兄弟”组合,拍摄了动作犯罪片《无声火》,2002年兄弟俩以《见鬼》打出名头,这部电影让歌手李心洁连拿金马金像两个影后,挖掘出了李心洁的表演天赋。
顺便说一句,李心洁后来嫁给了弟弟彭顺。
回到《鬼域》这部电影,彭氏兄弟在《鬼域》中构建了一个兼具东方诡秘与西方奇幻的异世界,废弃摩天轮、悬浮楼宇、血色迷宫等场景融合了《寂静岭》的压抑与《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荒诞,整体视觉上是非常惊艳的。

第7名是杜琪峰的《以和为贵》,《黑社会》电影的第二部。这一部里吉米想脱离黑社会,被迫卷入了与乐高之间的“龙头老大”之争的故事,结合第一部一起观看,会发现更多的政治隐喻和权力寓言,还能窥见不少香港人对大陆看法的纠结和矛盾。
第8名是一部漫改作品《龙虎门》,改变自黄玉郎同名经典港漫,甄子丹+谢霆锋+余文乐的组合。甄子丹还兼任动作导演,力图延续《杀破狼》的真实感,谢霆锋、余文乐这样非武师出身的演员,也被要求尽量亲身上阵。
不过这类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武戏精彩无比,一到文戏就拖拖沓沓,总之文戏都是快进看完的。
麦兜系列的第三部《春田花花同学会》位列第9名,这一次是真人和麦兜共同演出,众多明星客串捧着一只小猪,讲述了春田花花幼稚园里一班小朋友,长大后在各行各业中经历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相比第一部的简单和温暖;第二部的无奈和惆怅,第三部则略带酸涩,当年的孩子们成大成人,走入社会,忍受着社会的毒打,成长后的不甘与麻木,在夹缝中边妥协边挣扎,在梦想前边屈服边麻木,但同时又始终有着香港人独特的倔强,我可以自嘲,但我依旧会努力打拼。
第10名是《天生一对》,杨千嬅+任贤齐,整部电影风格幽默明快讲了女主因为患上乳癌而引发的一连串故事,以乳腺癌患者视角探讨女性困境,温情细腻但商业吸引力不足。
在前十之外,依旧还有遗珠之作。
杜琪峰在这一年还带来了另一部个人风格极为浓烈的电影《放逐》,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杜琪峰最具诗意的黑帮电影,激烈又不失平缓的枪战场面,舍生忘死的侠肝义胆,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某种意义上,《放逐》可以看做是《枪火》的延续,继承了《枪火》的兄弟情内核,但将结局却更为悲壮。
五名杀手在情义与生存间的挣扎。吴镇宇与黄秋生代表的“保”与“杀”对立,既是兄弟情的冲突,也是个体命运与集体利益的博弈。
最终,四人选择为保护兄弟妻儿放弃黄金,坦然赴死,以微笑面对死亡,展现了“义气高于宿命”。

就我个人而言,《放逐》中最具有意境的场景,不是枪战也不是最后的悲壮,相反却是在枪战之后的做饭场景。枪战后的众人合力收拾残局、布置家居,甚至共同下厨,在剑拔弩张之后出现了难得温情。
众人围坐吃饭时,沉默的咀嚼与突兀的笑声形成强烈反差。砂锅中的弹头既是暴力的残留物,也是情义再生的催化剂——子弹由黄秋生射出,最终被他吃到,颇具黑色幽默。这场“团圆饭”有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夹杂着温情和压抑,可谓杜琪峰电影中的神来之笔。饭后的合影结合结局更显出了悲壮和温情,而这种悲壮和温情只属于男人,也只属于那个早已过去的旧时代。
刘青云在这一年的《我要成名》里演了一个失意的演员,会演戏,有资历,但不会做人,霍思燕演了一个从内地来香港追梦的临时演员。两个失意的人彼此支持激烈,但最终却又天各一方。
而这部电影也让刘青云第一次拿到金像奖影帝殊荣。
没错,这是入行22年,贡献无数经典角色,12次提名的刘青云第一个金像奖影帝。
1964年刘青云出生,他的家庭是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17岁时因病不得不放弃去加拿大留学,
18岁时考入TVB第12期演员训练班,同期同学就有刘嘉玲、吴君如、蓝洁瑛。从训练班毕业后参演了多部电视剧,但在剧中均是跑龙套角色。
1985年,他在电视剧《新扎师兄》中饰演冷傲的倪峰崭露头角。1986年出演第一部电影《听不到的说话》。
刘青云第一个经典角色就是港剧《大时代》里的方展博,这部电视剧的监制韦家辉,多年之后两人会多次合作。
《大时代》之后,刘青云离开无线,专注在电影圈发展。
1993年刘青云在《新不了情》和《七月十四》的出色表现,第一次获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刘青云没有想到这个金像奖影帝会让他足足等了14年。
尽管多次陪跑,但刘青云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他从不过度依赖表情和动作,而是通过眼神、气息和微表情传递角色灵魂。刘青云的演技像一锅老火汤,火候足又入味。他演疯子能让你后背发凉演市井小人物又能让你看见街坊阿伯的影子,那张黝黑的脸能同时盛住癫狂与隐忍,最绝的是他永远像在生活而不是演戏。
2006年的香港影坛虽然有佳作问世,但是整体上依旧低迷,合拍片虽拓宽了市场空间,但未能扭转本土类型片的颓势;头部影片依赖大制作与明星效应,中小成本电影生存艰难;好莱坞电影持续挤压市场份额,香港电影的冬天还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