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将军三征沙场,战后美军将领由衷感叹,此行非为战而来

陈赓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杰出将领,他三次入朝作战,即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战争中,陈赓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的战斗精神,赢得了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尊敬。
战后,美国的一些将领对陈赓将军的评价很高。其中,有美军将领曾坦言:“陈赓将军不是来打仗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对陈赓将军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的极高赞誉。
陈赓将军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还具有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他在战争中的指挥和决策,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他善于分析敌情,制定合理的战术,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手段,使敌人在战场上处于劣势。
同时,陈赓将军在战争中还注重政治工作,关心士兵生活,赢得了广大士兵的拥护和爱戴。这种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的结合,使得他在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总之,陈赓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美军将领的这句话,既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是对他人格魅力的赞扬。

相关内容:

因《亮剑》电视剧的热播,人们亲切地将陈赓将军称之为“旅长”,甚至由于谐音梗,还衍生出“驴掌”这样的昵称、爱称。

在中共十大将中,陈赓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将军。他是“毛主席的好学生”,深得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他是周恩来最喜欢的爱徒,是执行具体情报任务的最好助手。

建国后,陈赓还是唯一一位既指导过抗法援越,又参加指挥抗美援朝的大将。

朝鲜停战以后,美军占领就曾坦言说道:“志愿军中,有一位叫陈赓的指挥官,他不是来打仗的,而是将战争变成了一场艺术!”

主动请缨,入朝作战

边界战役结束后,胡志明派人给身为军官顾问团团长的陈赓送来了几瓶缴获的法国香槟酒和一封信。

住在茅草屋的陈赓身着黄色军装,接过了信件,拆开一看,原来是一首中文诗:“香槟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敌兵休放一人回!”

显而易见,这首诗是改写唐朝边塞诗人王翰的《凉州词》。陈赓读罢诗句,嘴角掠过了一丝苦笑。

诗中的“欲饮琵琶马上催”实有所指,因为朝鲜战争即将开打,陈赓时刻关注着祖国东北边境的战况。中央也多次写信,征询过陈赓的意见。

后来,毛泽东在会见金日成时曾说道:“陈赓从越南回到北京,向我汇报援越抗法的事情。他就提出说想去朝鲜。我说,你陈赓就是好战,刚听说跟美帝打,你就来了精神,病也好了一半,那你真的要感谢杜鲁门喽!”

事实也的确如此,陈赓还在越南期间,就十分牵挂志愿军。

1950年11月1日,国庆一周年刚过一个月,陈赓就从越南高平启程回国。

沿途,陈赓只看见了群众扶老携幼、肩挑手提,迫不及待返回新家园,重整旧居。陈赓也是心满意足,感到自己的顾问工作没有白费。

四天之后,陈赓在日记中写道:“昨夜失眠,总是思考着朝鲜战事。”

作为一个军人,保境安民是陈赓的责任,美军的炮弹隔三岔五就要落在鸭绿江这边,威胁着东北边境人们的生活,陈赓怎能不想领兵作战呢?

同时,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陈赓想到朝鲜人民遭遇了美军的屠戮,想到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任务,又怎会不想帮助朝鲜人民寻求解放呢?

于是,他又拿起了钢笔,在日记中继续写道:“工作是艰苦的,也可能是残酷的,但我准备贡献我的一切!”

从越南前线归来,陈赓在南宁小住了几天。不久,陈赓途经梧州、广州、武汉一路北上,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回到了北京。

此次回京,陈赓有两个目的:一是述职,二是请缨。

走进中南海,陈赓向毛主席汇报了越南的情况,随后又向军委请缨。

军委考虑到志愿军急需一个副司令来分担彭德怀的工作,于是就同意陈赓先去朝鲜实地考察一番。

1951年1月8日,志愿军在朝鲜发动的第三次战役顺利结束。

陈赓就在这个关键当口第一次跨过了鸭绿江,来到了志愿军的司令部,参加了战役作战的总结大会。

开完会,陈赓很不放心,立即来到前线,视察了几个部队,还在宋时轮的兵团司令部住了几天。

那几天,陈赓在前线和后方来回兜圈,搭乘了火车返回了大本营——东北。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边境铁路是轰炸的重灾区,美军为了破坏铁路系统,不断向铁路沿线仍炸弹。

受此影响,陈赓乘坐的火车不断停车,历经了艰险,才抵达了沈阳。

幸运的是,沈阳经济很好,在高岗的管辖下,工业发展的很迅速。

为了招待陈赓,高岗还专门举办了一场舞会。

在五颜六色的灯光下,悠扬轻快的音乐响起不久,舞厅的一角传出了一声喊叫:“救命啊!”

这声高喊惊呆了所有人,乐队的演奏也戛然而止。舞池的干部们都将目光投射了过来,原来喊叫者不是别人,就是陈赓。

原来高岗叫来的年轻姑娘一再陈赓,可陈赓一再婉谢,被逼的没法子了,只能大叫起来,寻求援助。

接连入朝

1951年一二月份,陈赓回到了北京,向中央详细汇报了前线战况。

军委这才下定决心,正式任命陈赓为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兼政委。

不久,军委又升任陈赓为志愿军的副司令,仍兼第三兵团司令员的职务,率领十二、十五、六十军待命。

没想到的是,陈赓因为在越南过于劳累,且热带雨林条件艰苦,以前的腿伤旧疾复发。

医生诊治以后,确定陈赓犯了左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只能在京医治。

国不可一日无主,兵不可一日无将,第三兵团只好交给了副司令王近山指挥。

尽管如此,陈赓还是非常关注战场的变化。

第五次战役期间,180师北撤时没有组织好部队,损失严重。

造成失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师部领导指挥有误,没有做好准备,二是三兵团和六十军没有及时派部队接应,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事后,彭德怀在空寺洞(志愿军的司令部)召开了兵团会议和各军军级会议。

这时的陈赓,见自己名下的部队犯了错误,心急如焚。腿部刚刚消肿,就离开大连,第二次来到了白山黑水的朝鲜。

陈赓出发时,正值八月,天气很是炎热。二十一日,敌机就来轰炸,陈赓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抵志(志愿军后勤部),过平壤,被炸甚惨,残墙断垣,满目疮痍,但人民仍操作自若……令人肃然起敬。”

兵团会议上,陈赓发言说道:“打了败仗不丢人,但不反省不行。180师的干部缺乏原则性,必须给予处分,并在部队中进行教育。”

这次来朝,陈赓就留在了司令部,参与了指挥。

陈赓注意到美军凭借他们钢铁多,就在秋季攻势中采取了“钢铁战术”,将大量的炮弹和炸弹倾泻到我军阵地上。

尤其是敌人的重点进攻中,火力更加密集,攻打一个连,发射的炮弹就多达一万发。

志愿军的工事被毁,地面的土壤被炸松,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有的部队甚至都喝不上水,吃不上饭。

考虑到敌我火力的悬殊,陈赓支持彭总关于部队挖坑道的号召。

三兵团的十二军率先开干,将全军阵地连成了一片。

在官垡里西山的战斗中,美军用放毒、喷火、爆破、挖顶、堵口等手段,试图破坏我坑道,但我预备队以反冲击夹击敌人,取得了防御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中,坑道发挥的作用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次战役是对我军阵地防御,特别是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一个严重考验。

整个战役历时四十三天,主要的战斗范围只有3.7平方公里。

美军向这里倾泻了炮弹一百九十多万发,最多的一天达到了三十多万发,投掷了炸弹五千多枚。

然而,志愿军各兵种密切配合,正面抗击,坚持坑道作战,不断袭击敌人,打退了敌军的冲锋二十五次,才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也正是这次胜利,美军将领才赞誉陈赓不是来打仗的,而是完成了一项艺术。

该艺术重点就是各兵种的协同作战,默契的仿佛是机器人,各个独立个体完成自己肩上的使命,利用坑道工事这一地形,进行顽强防御。

不得不说,上甘岭就是一次防御反击的艺术战争样例。

不仅是美军竖起了大拇指,就是军委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阵地防御作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意义绝不限于朝鲜战场对未来的山地防御,提供了重大的参考价值。”

陈赓的使命除了要领导三兵团作战,还承担着在中央和司令部联络的作用。1952年3月,陈赓奉命回国,向中央报告了第五次战役的情况以及美军的东向和对谈判的态度。

可是刚回首都不久,彭德怀的额头上,生出了一个肿瘤。

于是,中央只好让彭总回国治疗,又命令陈赓接手彭总的工作,第三次返回了朝鲜。

这次回京,陈赓停留了二十多天,就在三月下旬启程。

这个时候,美军的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后勤薄弱的弱点,利用空中优势集中轰炸志愿军的铁路枢纽。

陈赓在前往朝鲜的路上,于日记中记载道:“今日分两段跃进,第一段由龟城至宁边,第二段通过封锁区,见铁路、公路弹痕累累,不成道路。轰炸虽严重,但火车仍照常爬行,汽车则从未间断行驶。”

在路上,陈赓考虑了很多。他深切地感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落后了,在战争中就要处于劣势地位。

如何改进我军的装备,如何培养武器的维护能力,都是非常宏大的问题。

陈赓还在日记中写道:“在现在的情况下,敌人要把我赶回鸭绿江,那是幻想;但我们要把美军赶到海里,也是不切实际。长期作战,将是常态。”

可以说,陈赓的前半部分的判断是准确的。但后半部分就牵扯到了政治,美军见快速胜利无望,也不愿继续打下去了。

随即,双方的谈判开始了。经过多轮的磋商,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意味着朝鲜半岛要以三八线,分而治之。

完成了所有使命,陈赓于1952年六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结语:

三次入朝,六次跨越鸭绿江,陈赓托着病体,往返于两地之间,其中的辛劳不必多言。

回国后,陈赓就任哈尔滨军事学院的院长,为军事现代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1961年,陈赓因病去世,永远闭上了双眼。

参考资料

《陈赓传》人民出版社

《陈赓:志愿军司令部的“解围将军”》 华夏经纬网

发布于 2025-05-19 02:42
收藏
1
上一篇:铁血悍将陈庚大将,英勇无畏的战神传奇 下一篇:东方欲晓第五集揭秘,开国大典背后的不为人知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