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乡村爱情已经拍到第18部了,先不说它的好与坏,我想说的是:从第一部到第十八部,见证了我的青春变迁,突然发现自己人到中年,两鬓染上了一些白霜,我的青春结束了……曾经年少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不知道能不能有大器晚成的奇迹……不管生活结局如何,还是活在当下,健康快乐最重要……

言归正传,让我们回味一下《乡村爱情》的那些潜台词。有些人说,第一部和第二部最接近农村的淳朴气息,让人回味无穷,我是完全赞同的。也有人说,从第三部开始,不像农村了,满满的城市气息,我也不反对,但是也侧面反应了农村人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农村不再闭塞,与城市的交融更密切,所以失去了纯朴的乡土味。

我总结了这些潜台词:
一是年轻人爱情观的变化。从第一部的单纯爱慕和自由奔放,到后来的谈钱、谈工作和要房子,预判了爱情在现实面前不值一提的现状。


二是农村人自豪感的变化。刚开始人们都是攀比自己孩子懂事和务农务实,家家户户早出晚归种田放羊。后来,大多数人就开始攀比谁的孩子有钱和谁会结交有钱人和权贵,抢着招商和当村主任等。


三是人们崇拜对象的变化。刚开始全村人羡慕大学生谢永强,认为读书人更有面子,更有前途。后来,大家一致认为谢永强是书呆子,那些不好好读书,靠做买卖发财的年轻人才是上流社会的人。


四是妇道观念变化。第一部的时候,家庭妇女很少抛头露面,护着丈夫脸面,就连泼辣的谢大脚也怕别人说自己和长贵的闲话。后来,这些老娘们好像商量好了似的,把自己男人气得半死,谢大脚光明正大地开始搞暧昧。


五是农村人认知的变化。刚开始,人们满足于实体经济,或者种田,或者养牛,或者做豆腐,或者养花,虽说累点和钱少点,但生活充实,产品也实在。后来,大家一哄而上开始当网红,搞直播卖货,开民宿,民间融资等等,搞虚的和骗人的把戏,农村人都去干这些,谁种田养牛,我们吃什么?


类似象牙山村这样的农村和农村人,真人我感到惋惜。农村就应该实实在在扎根农业,社会力量也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和投资,没有农村的健康发展,就不会有我们幸福的生活。

网红和直播带货是一种现象级的畸形发展,如果不加一规范,甚至会成为一种毒瘤。盲目跟风似乎一直是多数人的通病,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坚持自我和脚踏实地,才是长久之计,虚头巴脑和肯蒙拐骗注定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