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新地标,以北宋王安石与苏轼所作的“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对联为灵感,通过空间焕新,注入文创、餐饮、数字非遗等各类新业态,成为古城更新的鲜活样本。

暮色初合时,一家从云南大理走到江南水巷的民谣酒吧,在“山塘三里半”生长出独特的江南基因:驻唱歌手在原创民谣间穿插评弹小调,三弦与吉他的对话,演绎着古城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沿着石板路前行,国潮与市井在此无缝对接。喜马音乐酒馆的Livehouse里贝斯与吉他声氤氲成趣,“食局”创意餐厅的传统食材在新式料理手法中焕发新生,这些带着苏州基因的新派门店,共同构成街区“守正创新”的商业拼图。

作为古城促进文化消费的创新试验田,“山塘三里半”既瞄准“大冰的小屋”“食局”等自带流量的潮流品牌,要求其融入姑苏元素进行在地化改造;也力邀老字号与非遗衍生品牌,鼓励其通过场景重构触达年轻客群。这种双向赋能的招商策略,让传统与潮流在街区内形成生态共振。

步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动态《数字山塘胜景图》,卖花阿婆悠扬的“栀子花、白兰花”叫卖声通过三维技术萦绕耳畔,让人仿佛穿越回老苏州的街巷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区的“智能织布机”,观众推拉操作杆,红外感应系统立即捕捉动作,AIGC技术同步解构缂丝、宋锦等传统纹样数据,在巨幕上生成专属花纹。这种“参与式传承”让非遗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一位体验者兴奋地表示:“我亲手织出了带有个人风格的云锦图案,原来老祖宗的手艺这么酷!”

场馆整合了动作捕捉、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多项前沿科技,将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传统制造过程,转化为即时可见的数字艺术创作。“我们不是要替代传统工艺,而是希望通过科技手段降低体验门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项目负责人表示。
作为《激战江南》等多部热播剧的取景地,亚细亚影视基地拥有大量明清、民国风格的建筑群。此次改造中,保留了原有建筑结构,通过“修旧如旧”完成功能重构,实现了从影视基地到沉浸式文化空间的成功蜕变。

踏入街区,仿佛跌入老电影的慢镜头——1930年代风格的路灯下,“如意珠宝行”“开化寺大旅馆”“华琦化妆品”等招牌处处透露着民国时代的独特韵味。最引人注目的是街角的“锦笙旗袍店”,这里陈列着数百套精心复刻的民国服饰,从绣有苏绣缠枝莲的月白真丝旗袍,到藏青色竖领长衫,每一件都还原了当年的工艺细节。游客换上这些服饰,即刻化身老电影主角 。


青灰砖墙镌刻着摩登时代的密码,铸铁雕花栏杆缠绕着泛黄的光阴……这里像是一座没有边界的沉浸式摄影剧场,每个角落都是游客的“无滤镜片场”。目前,项目管理方正在积极引进小剧场及照相馆等业态,届时游客可以在实时互动的环境里体验民国风情。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编辑:祝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