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许多描写90年代的影视作品中,奋斗和致富是主题曲,在沿海的大都市里,涌现出许多年轻女孩的身影,他们来自大江南北,来到珠三角寻找财富的机会,今天我们就走进90年代,看看那个时候的“打工妹”的真实生活是怎样。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开展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那时候可以说是“遍地黄金”,处处都是发财致富的机会。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各种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给了人们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这一阶段,以珠三角为首的沿海地区是全中国发展机会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这里有更为开放的经济环境,国家不仅为其引进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还推动了制度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特区政策的实施就是广东的经济起飞最大保障,自1980年代末,广东各地开始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随着沿海地区的强势崛起,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红利,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从经济体量上与珠三角等地区横向对比,那个差距就可谓是天壤之别了,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短期内难以跨越的鸿沟。深圳、东莞、珠江……这些地名对于内地的人们来说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我们现在还流行的职场用词,比如“炒鱿鱼” “暂住证” “职介所” “出粮” “流水拉” 等等,还有一些时政热点用语比如“敢为人先” “实干兴邦”“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等等就是从深圳最先诞生并使用的。

高速的发展对劳动力呈现出巨大的需求,这是内地民工们的机会,也是中国的机会,90年代正值中国人口红利的时期,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为南下打工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加上改革开放为南下打工潮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环境,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大量涌入,为华东、华南等地区的制造业和建筑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持。

这时候,南下打工的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结果了。
这些来自农村的男男女女们被吸引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工作,不平衡的地区发展形势其实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珠三角一带,大家将这些背负着梦想与压力的青年们叫做“打工仔”“打工妹”,“仔”和“妹”就指的是那些未成家的年轻男女,他们是南下打工的主力军。

90年代打工妹们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身影是华南经济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她们带着耳朵戴的发卡和头上梳着的马尾辫,顶着炎炎烈日或寒风刺骨,勤劳地为了生活打拼。

她们从事的工作有许多,不管是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女工, 还是流水线插线工、 餐厅服务员、 制版厂工人、玻璃工厂工人亦或是快餐店的服务员或者是家政保洁……她们都默默地劳动着,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无尽的勇气为自己创造财富。

这些工作不需要太多的脑力活动,它们考验着工人的耐力、体力、细心和吃苦的能力,虽然和“打工仔”相比,“打工妹”们缺少男人一般的体力和爆发力,但是她们勤劳又能吃苦,再苦再累也能坚持,所以和男人相比她们可以把工作完成的更细腻更完美。

“打工妹”们打工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从事繁杂劳累的工作,她们只有为数不多的自由时间,但是她们也并不是只知道劳动的机器,因此,无论是娱乐还是学习,她们都抓紧享受自己的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她们也有对爱情和家庭的渴望,在下班后的寥寥闲暇里,她们会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家庭琐事和恋爱故事。
哪个工间又来了一个长得帅的小伙啊,最近又新开了什么美容店啊……她们来自大江南北,从各个省份的县城一路奔波而来,彼此聚在一起,那就是莫大的缘分,家乡的风景、家乡的特产……也是她们的话题。

在谈笑风声中无不透露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即便被生活浸透磨砺,她们依然满怀希望。

在假期里,她们也会约着三五好友去逛逛街、买买衣服,打打牌,不过,处于从小被教育节俭的观念,她们只会买一些便宜的或者打折扣的东西。

生活是她们努力工作的原动力,她们虽然拥有着微薄的工资,却总能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克制自己的消费,把大部分工资寄回家乡,供养家人,也为了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和美满的生活。

在工作外,她们还会利用时间去学习,提升自己,有的人通过业余时间学习外语,有的人则通过电视或广播节目自学各种技能。

所以那个年代有大把 “打工妹”或许通过学习技术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或许积累了数年经验激发了从商的天赋,最终从“打工妹”蜕变成了“老板娘”,又或许积累到了一定资本,毅然决然回乡创业,带领着乡亲父老致富……
她们不甘平庸,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真的为自己打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看似光鲜的成就,背后不知道还藏着多少的心酸。

90年代的打工妹们也会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和陋习,相较于“打工仔”,女性的“天生弱势”的身份使她们的权益受到忽视,工作环境得不到保障。
上个世纪,我国的劳动法还很不健全,工厂管理普遍粗放、低效,缺乏工会组织,工人的权益保障不足,劳动关系不够平等。
加班加点普遍,工资低廉,福利待遇不完善,让她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打工妹们大多都是来自农村的家庭,为了生活,她们离开故乡,来到城市谋求发展。
她们或许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家庭背景,父母忙于农事,家中有兄弟姐妹要供养,家里负担不起学费,只能早早辍学,坐上大巴车到广东打工。

更有可能,她们的家庭还有着严重重男轻女的倾向,在家中享没有亲情、尊严与快乐。她们一辈子被教育着做一个本分的女人,帮扶家庭。
窒息的氛围让她们逃离农村,逃离原生家庭,“去繁华的大城市”是她们找回自由的唯一途径。

她们孤身一人在工厂、餐馆、超市等行业打工,辛辛苦苦得到的工钱少还不说,一部分还得寄回老家给自己的父母。
而且工厂通常缺乏足够的通风设备和防护措施,她们不得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尘埃和有害气体当中。

这些环境因素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直接危害,甚至引发各种职业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很多从事流水线工作的女工们,晚年往往会面临关节疼痛、呼吸疾病等职业病痛的缠身。
最难受的,她们还要遭受难以破解的职场骚扰,打工妹们孤身一人外出打拼,没有依靠、没有依仗,工厂的老板、男性工友,甚至破小出租房的邻居……

在那个女性意识还未崛起,社会普及教育不充分的年代,遭到了骚扰甚至侵犯,她们不敢反抗,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不仅如此,女性在工厂中也是最容易遭受排挤的对象,城里的“土著”对这些打扮朴实、衣物上总是带着工厂味道的外乡人们看不起,男人会嫌弃女人力气小、干活没劲,甚至女人,也会抱小团伙进行职场霸凌。
繁重的劳动、 淡漠的亲情、职场性骚扰、 工友的挤兑、频繁的失业、恶劣的工作环境……是“打工妹”们的种种困境。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对工人的保护还是对女性权益的维护,今天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在那个时候,这些“打工妹”们遭受的创伤都是难以磨灭的,中国的女性保护意识和劳工保护意识仍然需要不断地提高。

她们的坚韧和执着令人动容,打工妹或许平凡,或许贫穷,但是在自己的人生她们永远是最美的风景线,她们的劳动和付出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她们的青春年华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回顾90年代的打工妹的生活,我们看到了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她们将自己的年轻岁月奉献给了生活和家人,她们虽不被社会广泛关注,但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出了一部崇高的生活之歌。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特殊的时代留下的珍贵记忆,时代也永元不会忘记90年代的打工妹们的身影,她们是那个时代的踏实勤奋的一份子,她们的生活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