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过20世纪90年代热潮,尤其是下海创业的人群,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除了遍地是机遇外,或许就是大包小包辗转的火车站了。在那个机会澎湃的年代里,火车站永远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也需要警惕抢金镯子金耳环的飞车党。
绿皮火车里的组团式刀片割包偷窃、火车站广场抢金耳环,以及总是巡逻治安顾不上吃饭的铁路反扒警察,这些“童年记忆”里的故事,在爱奇艺警匪剧《黄雀》的第一集前20分钟内就紧锣密鼓地展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铁路盗窃高发期的一个个经典反扒案例,让《黄雀》一经上线就掀起了一波网友的“反扒考古回忆杀”,和《今日说法》的专题解读。演员郭京飞、秦岚等诠释出的角色,就像是从20多年前走来的人物,借着剧情让观众警惕当下仍旧需要关注反扒。与此同时,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观众像是在拆盲盒一般,感受人性的多样魅力。
01 引爆收视,反扒破圈下的社会共感
首播当晚登顶收视榜,央视八套与爱奇艺双平台联动,2.3的收视率再次点燃长剧江湖,抖音话题#电视剧黄雀#播放量破8亿。
凌晨2点,某派出所官微突然发博:“建议《黄雀》剧组给观众发尿不湿!”因为全程无尿点的剧情节奏让观众难以离场,全程情绪紧绷,简直是“追剧追出PTSD”。
千禧年初的嘈杂月台上,在时下看来或许早已冷门的铁路反扒,当时牵扯的确是真实的人物与时代。剧情以荔城火车站为背景,讲述了7个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盗窃案件。除了引发现象级热议的经典案件刻画外,南下务工者在火车上被偷走钱包后的无措,亟待手术的病人眼角膜因为“仙人跳”而失踪,混迹于人群时宛如市井路人的反扒警察,都宛如穿梭时空而来。
《对手》原班人马再出鞘,《黄雀》延续了“职业剧+人性深度”的路线。对比《天下无贼》《女子反扒队》等经典作品,《黄雀》没有过分渲染“侠盗”滤镜,而是以“铁路反扒警察”为主角,通过案件还原“与贼竞速”的警匪逻辑。
从10年前的意气风发到剧中现在时的花白头发、满身伤病,郭京飞刻画了一个“另类”的反扒民警郭鹏飞。面对上级问询常用“这个不容易”的含糊回应,没有传统刑侦剧的神探滤镜,插科打诨间显得有趣又真实。

在这个电子支付普及、反扒警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还要关注反扒?在纪录片《坡子街派出所》中,反扒警察常年“藏”在繁华的热闹之中,守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不能以“真面目示人”,不能穿制服,因为要藏得够深,才能捞出水底的“鱼”。
根据成都公安公布的数据,2024年以来,成都共对366名涉盗抢重点人员实施发案地、户籍地双向预警管控。推动实现扒窃发案下降83.3%。
电视剧播出后,《黄雀》每一集结尾的防扒彩蛋“反扒测试”,已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挑战赛,警方数据显示,电视剧播出后相关案件咨询量上涨43%。网友们纷纷表示:看完之后出门捂包,反扒意识提升。
02 人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