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很远,生活很近。
时间很长,光阴很短。
有空,来坐坐,谈个天。
聊江湖故事,看风云漫卷,
天下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世事繁杂,我们简单来聊聊。
欢迎你,一起来谈个天。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王曦煜
本月,钱王墓被盗案在杭州开审,两被告均被判无期徒刑。
盗墓案背后,是吴越王钱镠开创的钱氏家族的千年传奇。

钱塘江畔的雕塑“钱王射潮”
花开
钱镠一生,遇到几首诗,诗里都是花开。
说起来,他是个苦孩子。生于唐末,是个乱世,又生在临安一个贫困家庭。出生时又长得巨丑,丑到父亲受不了,扔枯井里了。《临安县志》载:“武肃王初生时有异相,弃井中,婆奋留之,故乳名”。因为这事小名就叫“婆留”。
开局一手烂牌就算了,钱镠还打得稀烂。他不像父辈一样打鱼为生,而是去做了掉脑袋的行当——卖私盐。
盐税是唐末最重要的税收,江淮一带的盐税在安史之乱后撑着唐朝磕磕畔畔又走过一百多年。贩私盐很赚钱,所以当时的豪杰都干过这事,比如黄巢。
日子不好过,黄巢决定起义,他写了首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次花开,钱鏐开始发家。黄巢起义爆发后,东南不稳,浙西镇遏使王郢作乱。将军董昌起兵讨伐,钱鏐加入董昌军队,一路升官。
之后董昌也造反,钱镠就把他也灭了。此后他受封镇海、镇东节度使。诗人贯休拜见钱鏐,献诗“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诗里的十四州是浙东浙西的十四州之地,包括如今浙江、上海、苏州等地。
这次花开,钱镠开始走向封王。唐时,他是吴王。朱全忠篡唐后,他被封为吴越王。
钱镠打仗是把好手,追女生也很厉害。传说中他和夫人感情很好,夫人每年回家省亲,他就会想念,常常写信去催,于是就留下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情书。当时的杭州人“用其语为歌”,谱成曲子《陌上花》。后来苏轼来杭州做市长,听闻此曲“含思宛转,听之凄然”。
这次花开,让清朝的学者王士祯说他“孤句压十国”,比李煜还厉害。
直男谈恋爱,确实上头。
归宋
钱镠活了81岁,善终。此后吴越国经历五代乱世,直到北宋。
钱镠虽然封王,但他心里清楚,绝不称帝,一直以中原为正朔。
宋太祖年间,宋攻南唐。李煜没办法,派人去开封,请求宋朝暂缓用兵。赵匡胤按剑大怒: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
南唐向吴越求救:“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乎?”但被钱鏐的孙子钱俶拒绝,还派兵帮宋朝。
此后南唐覆灭,天下一统,只差吴越了。
钱俶决定纳土归宋。公元976年正月,他带着家人北上,向宋太祖赵匡胤表达降意。
他的母舅吴延爽为了祈求保佑钱俶能平安归来,在杭州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修建了一座九层宝塔,这就是“保俶塔”。
钱俶还没回来,赵匡胤就先斧声烛影驾崩了。宋太宗赵光义即位。
两年后的公元978年,钱俶向宋太宗正式“纳土归宋”,实现统一。
当时吴越国下辖十三州、八十六个县,民生安稳,纳土归宋,对老百姓来说,避免了兵灾,是件好事。
北宋的《百家姓》大家都很熟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排第一的是赵,没说的;排第二就是钱,为什么,不是因为钱俶和赵光义是拜把子兄弟,而是因为维护国家一统的大义,这个事,怎么表彰都不为过。
苏轼后来对此事大赞:“其民(指吴越国百姓)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基础,就是当时打下的。
铁券

丹书铁券真品,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块丹书铁券,也就是影视剧里的“免死金牌”,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留下的丹书铁券实证,也是钱氏家族留下的。
这是当年钱鏐平定董昌叛乱后,获赐的丹书铁券,可免除“本人九死、子孙三死”。
这个丹书铁券的传承很有意思,也可以视为一部钱氏历史。
钱镠拿到铁券时46岁,35年后他去世,铁券供奉在祖庙。
纳土归宋后,宋太宗对丹书铁券很感兴趣,虽然做皇帝,但他也没见过,所以专门让杭州官员带着铁券送到汴京。看过之后还给了住在京师的钱氏后人,从此铁券就放在了京师。后来宋朝皇帝几乎都去见识过,包括宋仁宗、宋神宗。
金兵南下,钱氏后人带着铁券到了台州临海。南宋末年元兵破临海,铁券被遗落在黄岩泽库。在水里躺了56年后,元至顺二年,被渔民打捞了起来。因为在水里泡久了,所以我们现在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铁券,锈迹斑斑的,金字也有剥蚀。
钱氏族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用十斛谷子换回了祖上的铁券。
朱元璋建立明朝,打算大封功臣,赐以铁券。但这铁券长啥样子大家都不知道,一打听,钱氏手上有,于是钱氏带着铁券送到朱元璋那里。洪武三年,以此铁券打样,朱元璋一口气颁下97块丹书铁券,为历代最多的一次。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大杀功臣,赐的铁券基本没用。但意外的是,钱氏的铁券倒是用过一次,居然还很管用。
洪武年间,钱氏家族钱怞的父亲犯了死罪,钱怞拿出这块唐朝传下来的丹书铁券,要求免罪。
当地官员有点懵,几百年前的免死金牌,现在还能不能用?一路报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大手一挥,这铁券,我认了,免罪。
这确实怪事,朱元璋自己发的铁券不好使,倒是唐朝发的好用。其实朱元璋也没办法,这铁券从唐传到宋,多少皇帝都瞧过,正统一脉相承,不认不行啊。
清代,喜欢搞收藏的乾隆皇帝也看过,还写了一首《观钱镠铁券歌》。
新中国成立后,钱氏后人将铁券捐了出来,从此就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兴趣的读者以后去北京可以看看。

钱王祠功德坊(图片来源:西湖景区湖滨管理处)
家训
丹书铁券似乎真的蛮有用,护佑着钱氏家族生生不息。
近代钱氏家族名人辈出,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比如我们熟悉的“三钱”都是钱氏后人,其中“力学之父”钱伟长就是吴越王钱镠的三十五世孙。就是以前我们谈个天谈到过的,写论文不需要参考任何文献的科学牛人。
钱氏可能是院士最多的家族,光无锡的钱氏就走出了不下十位院士。杭州钱镠研究会曾统计过,全国有钱氏人口二百六十四万,占全部人口千分之零点二二,而各类人才却大大高于别的姓。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古人也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钱氏家族为何一直兴盛,秘密可能就藏在635个字的钱氏家训中。
有人曾经问钱伟长,钱家为何这么牛,钱伟长说,因为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
家训里说,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读书为了什么,学而优则仕,报国而已。
钱氏家训里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从“三钱”等钱氏后人的成就来看,家训的字字句句,是敲在他们心里的。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这就是钱氏家族传承的秘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