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投资一千万元在广州军区拍摄一部反映中国军人现代生活的26集电视连续剧──《和平年代》,了张丰毅(电影《骆驼祥子》的祥子扮演者)、高明(《孔繁森》的扮演者)、尤勇(《西安事变》张学良的扮演者)等主演。该电视剧的大部分镜头选择在163师驻普宁县英歌山的师教导大队拍摄。这是我们师第一次承接这么重大的影视剧的拍摄任务。师领导十分重视,全力予以支持。当时我在那儿负责了一段时间对上对下的协调联系工作。师教导大队和驻英歌山两个炮兵营的部分官兵参加了有关拍摄工作,有些还担任角色。

《和平年代》部分主要演员与部分参演官兵的合影(后排左三为笔者)
当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英歌山除驻扎师教导大队外,还有师炮兵团两个营。营区的营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显得十分老旧沧桑。选择在这样的地方拍摄,不知是不是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年的子弟兵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在和平年代默默地无私奉献、为国戍边?
此文,我重点说说当年的张丰毅。
与国内“影视明星”在一起工作,尤其是像张丰毅等这样知名度较高的影星,我是第一次。一九九六年八月三十日的上午,我早早地来到他们即将下榻的普宁市芳草园大厦门口等候。

《和平年代》摄制组在英歌山驻地
当贴有《和平年代》摄制组标志的大型旅行车徐徐地驰进大厦时,我紧盯着住后面紧随的豪华名车。
在我的想象中,像张丰毅这样“腕级”的明星,外出肯定是少不了豪华名车的。还没有听说过哪位“明星”是乘大交通车进出的。出入大厦的高档名车虽多,但望酸了脖子,我也没有看见张丰毅。
等到大厦门口人稀车少时,我只好打电话给《和平年代》电视剧的总导演李舒,请教和了解张丰毅的下落。李导演说:“刚才张丰毅不是和大家一起乘交通车来了吗?”
我一听,忙奔向大厦服务台。在签到本上看到“张丰毅”三个字的墨迹尚未干透。
银幕和荧屏上的明星多是西装革履,派头十足。可出现在我面前的大明星张丰毅却是一身简朴服饰与平常百姓没有啥两样。拍戏期间,他常常是上穿T恤衫或文化衫,,下着休闲裤或的确良军裤。还理了个小平头。全身上下找不出一点明星的感觉。
正因为张丰毅的“行头”太一般化,不惹人注目。他下榻芳草园大厦多日了,许多人人还到处打听:张丰毅到底来了没有?

当年在英歌山拍摄基地与张丰毅的合影
我问张丰毅:“为何不拿出明星的派头,‘西装革履’、‘油头粉面’一下?省得我老被别人缠着打听你的下落。”
被南方日光晒得一脸黝黑的他却说:“又不是出席什么重大的礼仪活动,老装模作样,不憋得难受?还是这样自在一些好。”
李导演说,其实大明星都是这样,名气越大,越没有架子,越好相处,反而是那些半桶子水的‘明星’不好相处,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名气,整天端出个明星的架子来。

张丰毅(左二)、尤勇(右一)在英歌山师教导大队营房前
由于拍戏的地点英歌山距剧组宿营地有二十多公里。部队领导考虑到张丰毅是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影视明星,给他提供了一辆日产三菱吉普车使用。而张丰毅有时乘交通车,有时坐军用吉普车,却很少乘坐进口车。他说:“摄制组组有六、七十号人,如我一个人用一台车就浪费了。我与大家只有分工不同,但生活上还是不要有什么特殊。”
《和平年代》剧组人员在潮汕地区拍戏时的伙食补助是每人每天二十元。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生活消费较高,这个伙食费标准不算太高。剧组想提高伙食标准,给他们开个小灶,但张丰毅不同意,他说:“饮食是一种文化,讲究一种气氛,大家在一起聚餐有说有笑,多自在,这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我喜欢这样。”每天他和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着大锅菜、大锅饭,十分开心。

身着65式军装的张丰毅、尤勇在英歌山拍摄基地
我问张丰毅平时在家的伙食是怎样的?他说,“和大家一样啊。面食、大米、蔬菜什么的。在吃的方面不挑剔,有什么吃什么。其实食物这东西,只要能保证营养就行了。”
人到中年的张丰毅,体型保持得相当不错。1.81米的个子,体重才71公斤,瘦壮型。笔者问他这方面有什么秘诀?他说:“一是职业的要求,二是平时注意健身。再加上我这人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不良嗜好,生活有规律。除此没别的。”
张丰毅从艺二十多年,在银幕上塑造的大多是硬汉的形象。他之所以能多年保持刚毅的气质、硬汉的形象,我猜得益于他长年坚持不懈地健身。个人认为,保持健美的体型是一个演员延长艺术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英歌山拍摄基地休息间隙
张丰毅说,拍戏实际上是一件繁重而辛苦的活,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很难胜任的。首先是工作时间长。现在拍摄影视剧的成本越来越高,为节省拍摄成本,拍戏都是加班加点、玩命地干。
(《和平年代》剧组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八点开工,中午就餐后休息一个小时,然后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多才收工)。 身体不行吃不消;其次是精力要充沛。现在的影视剧在拍摄时多是实行同期录音,对演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他说从事演员生涯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演每部影视剧,同样还要背熟厚厚的几大本台词,不敢掉以轻心。拍摄时,一个台词、一个动作反反复复地折腾是常有的事。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经不起这样折腾。

负责这项工作指导的军区有关领导在英歌山拍摄地
正因为如此,张丰毅对健身抓得十分紧。一到普宁市他就打听健身器械场所开放的时间,还自费买了一付哑铃。在拍戏紧张的期间,不管再苦再累,他每天早上都要坚持跑五公里;拍戏间隙,抓紧时间打打篮球、练练器械,跑跑步什么的;拍完戏回到住处,不论再晚,再辛苦,都要坚持玩健身器械一个多小时。
拍戏期间,张丰毅喜欢和战士们在一起玩耍。和他们拉家常、砍大山什么的。有时也到训练场看战士们训练。每当看到战士们在训练场上龙腾虎跃、杀声振天的火热场面时,他就无限感慨地说:虽说我出生在一个军人的家庭,但从没有真正体验过军营这种火热的生活。
战士们听说张丰毅来了,就常常找他扳手腕、玩单双杠、比武功什么的。银幕上的张丰毅,扮演的角色个个都武艺高强、硬汉强者,战士们想在实际中领教一下,摸一摸张丰毅的“底细”。虽说银幕上的形象与实际中的人有尚有许多的差异,但张丰毅为了不扫战士们的兴,也欣然接受战士们的“挑战”,不论是摔跤、扳手腕,玩单双扛,还是对打,他都十分地认真……。

摄制组的专家给师教导大队的官兵讲解参演技艺
一次部队进行实弹射击考核,战士们张丰毅参加。张丰毅没打过半自动步枪,第一次打时,成绩不理想,他要求重打。担任考核员的战士“铁面无私”地命令他靠边再练习练习。他就老老实实地与其它几位没打好的战士趴在地上练习了一个多小时。再打时,得了个良好……。
张丰毅说:和战士们在一起,感到十分开心。自己从事影视工作多年,虽说也拍了三十多部影视片,但演解放军这样的角色还是不多。过去总以为军人的角色好演,但真正到军营里体验军人的生活后,才感到要演好军人的角色并不容易。
张丰毅虽说祖籍在河南,出生在湖南,长大在云南,但在北京生活的时间最长,所以也染上了北京人爱“侃”的习惯。

尤勇等人利用拍摄间隙在师教导大队中队官兵的宿舍休息
一有空,连队官兵便与张丰毅天南海北地“侃”起来。张丰毅去得地方多,见识也广,在“侃”的素材方面,我们自然逊色三分。但张丰毅“侃”得最多的既不是他在国内外的见闻,也不是影视圈的内幕,而是他的孩子。一天下午拍戏时,张丰毅发现有个三岁的小男孩躲在门外,吮着指头偷看排戏。他见后,思子之情油然而升。休息时,张丰毅赶紧上前抱起这个孩子,问这说那,并和这个孩子照相,逗得孩子“咯咯……”地直笑。他说:我也有一个男孩,叫张拴柱,今年七岁了,长得虎头虎脑的,特喜欢写日记。我参加明星队与国家的篮球队比赛,他硬要去帮我们助威。赛后,他回来写道:尤勇打球很赖,不会打,又老撞人……尤勇和我看后笑得直不起腰来。如今我出来几个月了,不知他现在怎样了?”张丰毅说到这,有些哽咽。父爱之情溢于言表。……
(图片为当年本人拍摄,技术有限,甚是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