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特定的年头,社会状况远不如当下这般安宁平和,在某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人心所蕴含的险恶程度甚至超过了毒品,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引发极其严重的灾祸,实在令人感慨万千,不禁为之叹息,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然而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连回头的可能性都化为了泡影。马修·李·约翰逊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伤害她,”
可是,当熊熊烈火无情地吞噬了无辜者的生命,当一切都已然无法挽回之时,这句姗姗来迟的道歉,到底是源自内心深处真诚的忏悔,还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呢?
在冰冷寂静的行刑室里,空气似乎都停止了流动。透
过窗户可以看到,南希·哈里斯的几个儿子,以及儿媳和孙女,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神情,静静地凝视着那个即将为十三年前犯下的罪行付出生命代价的男人——四十九岁的约翰逊,十三年前的同一天,正是他亲手点燃了那场大火,也如同点燃了自己走向不归之路的导火索,约翰逊转过身来,声音略微有些沙哑,他说道,看着他们,就仿佛回到了那天,他恳请得到原谅,他表示自己从未想过要去伤害那位在便利店工作了十多年的哈里斯女士。他还说道,希望睁开眼睛后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她,愿意与她一同度过永恒的时光……听到这些话语,又有谁可真正看透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哈里斯女士的亲人们,脸上几乎没有什么十分突出的情绪波动,也许是伤痛过于深刻,早已让他们变得麻木不仁,又或许是觉得,再多的言语都无法换回亲人的生命。他们只是默默地注视着,看着约翰逊在镇静剂的作用下,呼吸逐渐变得沉重,然后,慢慢地趋于平静,二十六分钟的时间,对于等待的人而言,每一秒都显得无比漫长,仿佛一个世纪那么久远,直到死亡的宣告传来,才为这一切画上了一个充满血色的句号,
时光回溯到那个令人恐惧的午后,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日。约翰逊,据说在吸食了价值昂贵的毒品之后,头脑发热,冲进了达拉斯加兰市的那家商店,他将打火机燃料泼向了那位七十六岁、和蔼慈祥的哈里斯女士,嘴里叫嚷着让她交出现金,抢到钱后,他竟然真的点燃了打火机……瞬间火光冲天,他却如同没事人一般从容地走了出去,可怜的哈里斯女士,在烈火中拼命挣扎,用尽全身力气跑出商店呼救。一位警员用灭火器扑灭了她身上的火,这位坚强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清楚地描述了凶手的模样,使得警方很快就将约翰逊抓获,可惜的是,她伤得实在太重了,几天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约翰逊被依法惩处,这只是当日全美国执

行死刑案例中的一个,就在几个小时之前,在印第安纳州有个叫本杰明·里奇的人,因其二十年前犯下杀害警察的罪行而被执行了死刑,再往前追溯几天,佛罗里达州的格伦·罗杰斯在即将被行刑时还高呼着“特朗普总统,让美国继续伟大”,这般场景实在令人感到哭笑不得。得克萨斯州,此地执行死刑的频次,在美国向来都是位居前列的,约翰逊已是那年该州被执行死刑的第四个人,他的律师团队始终未曾停歇,时而宣称判决违反宪法,时而又表示行刑日期的安排不符合法律规定,然而最终还是没能将他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这世间的对与错,有时候,要靠法律的天平来衡量。
生命一旦消逝,就如同那已然泼出的水,根本没有办法再收回来,任何罪行最终都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是这种代价有时候沉重到令人难以承受,
目睹这样的悲剧发生,我们难免会去思索,除了对凶手进行严厉惩处之外,社会还可采取哪些举措来避免类似的惨案再次上演呢?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一个生命以这般惨烈的形式结束了另一个生命,随后又在法律的判定下终结自身,这种犹如轮回般的悲剧,到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警示以及思考呢?欢迎大家分享各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