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一剧独尊,女主角各展芳华——夜问美丽之异彩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虽然小说中只有一位名为安娜的女主角,但不同版本的改编作品、影视作品以及读者对她的解读,确实使得安娜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以下是几种不同版本中安娜形象的对比:
1. "文学作品中的安娜": - "原著中的安娜":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富有魅力、内心充满矛盾的女性。她不满于上流社会的虚伪和丈夫的冷漠,渴望真爱和激情,最终走向悲剧。她的形象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2. "电影、电视剧中的安娜": - "《安娜·卡列尼娜》(1935)":费雯·丽饰演的安娜优雅、高贵,她的美貌和气质让人难以忘怀。 - "《安娜·卡列尼娜》(1997)":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安娜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她的内心挣扎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 "《安娜·卡列尼娜》(2012)":安娜·肯德里克饰演的安娜则更强调安娜的叛逆精神,她勇敢地追求真爱,不惜与世俗观念对抗。
3. "读者心中的安娜": - "浪漫主义者":认为安娜是一个追求真爱、敢于挑战命运的女性,她的悲剧令人惋惜。 - "现实主义者":认为安娜的悲剧是社会

相关内容:

海报元素来自1967年版《安娜·卡列尼娜》。

答案:A/C/D。奥黛丽·赫本演过根据列夫·托尔斯泰作品改编的电影《战争与和平》。

从左至右,分别是葛丽泰·嘉宝(1935年)、费雯·丽(1948年)和苏菲·玛索(1997年)饰演的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这句话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高惠群、傅石球译版)的第一句,给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男女之间不论什么时代能发生的都是那些事,出轨不忠或者相守相爱,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故事。

比如托尔斯泰笔下的时代,人是没有那么多自由的,离婚了的过错方很难开始新生活。如果有一个人过于追逐个人自由,那么就离悲剧不远了,女主角安娜就是这样一个人。丈夫保守内敛,新认识的军官热情似火,年轻的妻子经受不住诱惑跳脱了“体面”和“规则”,并最终以自杀结局。托尔斯泰没有用笔去审判她,他把她塑造得很美,把她心里的矛盾和跟外界的冲突都记录了下来,这个结局悲惨的女人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角色。

很多名演员都演过她,但“美丽的演员各有不同”,葛丽泰·嘉宝、费雯·丽和苏菲·玛索给我们展现的是三位安娜·卡列尼娜,都非常精彩。

撰文 吴龙珍

校对 李立军

来源:新京报网

发布于 2025-06-27 04:52
收藏
1
上一篇:探究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下一篇:安娜·卡列尼娜,伏伦斯基伯爵的内心世界揭示人性的自私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