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空间中的情感纽带,浅析观音山中的封闭模式爱情

《观音山》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和人物情感的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们在封闭环境中发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封闭模式下爱情的复杂性和无奈。以下是对《观音山》中封闭模式下爱情的浅析:
一、封闭环境的形成
在《观音山》中,封闭环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观音山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外界信息难以传入,使得主人公们的生活相对封闭。
2. 社会环境:主人公们生活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就业、住房、医疗等现实压力,这些压力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爱情中。
3. 心理环境:主人公们在封闭环境中,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追求爱情。
二、封闭环境对爱情的影响
1. 爱情的无奈:在封闭环境中,爱情往往受到诸多限制,如家庭、经济、地域等因素。主人公们为了爱情,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2. 爱情的短暂:封闭环境使得主人公们的生活节奏较慢,时间观念不强,这导致他们的爱情容易短暂,难以持久。
3. 爱情的孤独:封闭环境使得主人公们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爱情往往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唯一慰藉,这也使得他们在爱情中更加孤独。
三、封闭环境中的爱情特点
1. 真挚:在封闭环境中,主人公们对爱情的追求更加真挚,他们愿意

相关内容:

——浅析《观音山》

《观音山》故事的脉络线索比较清晰,就是高考落榜的三个年轻人丁波、南风和肥皂因为各自爱的缺失而离开家,和一个中年丧子的女房东常月琴由冷漠隔阂发展到相互慰藉,相互信任的一个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却被赋予了宏大的主题。从剧作上来讲,作者通过人物与细节的刻画来表达主题做得很成功。

人物刻画是剧作中很重要的元素,人物弧光的方向可以直接表达主题。在影片中,三位主要人物丁波、南风和常月琴的初始价值都是负面的,而造成这种负面价值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信仰的坍塌。举例来说,丁波的迷茫来自于儿子对父亲信仰的坍塌,在母亲临死的时候,父亲都没来看一眼,甚至后来娶了新的女人过门,儿子丁波心里对于父亲的形象土崩瓦解而迷失了未来的方向。而南风与他面临类似的境遇:她有一个嗜酒如命的爹,经常打骂母亲(看来小时候也经常打骂南风),父爱的缺失和母亲的懦弱造成了南风对于“家庭”这种信仰的坍塌和对于“爱情”的迷失。而肥皂的也是由于父爱的缺失暗示信仰的坍塌,当他在酒吧说出: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这其实也是一种潜在的信仰坍塌。

常月琴更为凄惨,她的独生子由于本不该发生的车祸而丧命,老来丧子的悲剧造成了她对于生活信仰的坍塌。

当这两组人物,而且是有代沟的两代人居住在同一所屋檐下的时候,矛盾冲突自然而然的就会流淌出来。而在编剧的心理,其实早就为三个人物的结尾价值定下调子,那就是信仰重建。丁波找父亲聊天,解开了父亲在母亲临终前没有露面的真相,从而打开心结。而南风的父亲面对女儿老泪纵横的悔过,以及收获了和丁波的爱情是她自己重建信仰的关键。面对和儿子同龄的一代人,常月琴和他们之间的对立到彼此接受,也是一个重建对于生活的信仰的过程。

关于常月琴这个人物的两次自杀,我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她的第一次自杀,是由于信仰坍塌之后,她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这时候的死亡,是一种无奈,被动的,逃避的,是信仰坍塌后人物精神状态的最强烈表现。但是常月琴第二次自杀,是主动的,是人物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以及重拾信仰后,的一次顿悟。所以,对比人物初始价值和结尾价值的弧光,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到了原点,而是一次价值负面的负面,否定之否定。至于三个青年坐在车厢里迷茫的思考着,这个场景也不同于开场时几个青年的迷失。因为他们学会了思考而不是继续胡作非为了,而在思考中暂时迷茫,正是成长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正是这样一个结尾,使得影片主题变得宏大。如果是结尾四个人过上了快乐的生活,可能带给人的思考就没有这样更深刻。也破坏了影片整体那种淡淡的迷茫和忧伤的调子。

这是一部散文式的生活流电影。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的运用关系到影片的成败。在剧作者定好影片和人物的价值起点和终点后,如何连接两点就成了重要的任务。为了不破坏这种散文式的效果,作者并没有用层层递增的戏剧冲突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而是使用了大量生活化的细节,慢慢使观众酝酿出一种情绪,靠这种情绪赢得共鸣与思考。

撞烂的车子是一个关键道具,它的出现既拓展了影片的信息量,又起到了类似情节点的作用。将两组人物关系联系紧密,将观众视点引向观音山,引向常月琴内心痛苦的深层。车子承载了过去常月琴和儿子美好的种种,但是现在却破碎不堪。许巍的歌声既是常月琴和几个青年情绪的外化,也是本片情绪的一种外化。

几个孩子扮成天使安慰自杀未遂的常月琴,常月琴却说要赔她的床单,最终却自己破涕为笑的细节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人物关系的转变。这大概是影片中常月琴第一次露出如此轻松的微笑。之前一直端着的常月琴还不太肯放下架子,但是心里又感谢这几个少年,于是在自己嘴硬的同时又破涕为笑,这个细节烘托出的情绪是温暖的,人物关系由负面向正面转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修车的细节可以展现出两点信息。首先是常月琴肯跟几个孩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了。之前的几场戏,常月琴都是自己在小藤椅上分开吃饭,而这次却关心的问南风要不要加汤。这个细节体现出的是——家庭的重建。而那辆谁都不准碰的富康车修好了,跟新的一样,这个细节表达出的是——老年丧子后信仰的重建。由此可以看出,这一个细节又烘托出一个相互拯救的主题。三个孩子信仰的坍塌主要是家庭中爱的缺失,但是他们从常月琴这里感受到家庭的爱。而常月琴信仰的坍塌是老年丧子,但是她此时却从几个孩子身上感受到那种曾几何时的温暖。也就是说,在大家信仰重建的路上,他们彼此拯救了对方。

修复观音庙的情节起到了一种升华的作用,由于汶川地震记录片的插入,使得几个人的信仰坍塌上升到“我们”的人生信仰坍塌的层次。修复观音庙就是由“我”上升到“我们”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影片的高潮阶段。大概是由于这种题材的故事支撑这样宏大的主题有些难度,所以人物的顿悟都是通过哲理性的对话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表现的,成为本片的一个小小遗憾。按照高潮的统一性原则,它应该最准确的表达主题。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突转动作,就是常月琴的自杀。由于前面的对话已经做好了铺垫:死亡是新的开始,是短暂的,相聚才是永恒的。所以“自杀”这个动作是常月琴顿悟之后,重建自己的信仰最强烈的一个动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高潮也是合情合理,完成了表达主题的叙事任务。也使得影片上升到一种哲学高度。

发布于 2025-06-28 04:22
收藏
1
上一篇:观音山绽放光影,范冰冰、张艾嘉演绎国产文艺之美 下一篇:观音山,在“家”文化视域中解码个体生命意义的深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