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狱,展现俄罗斯“战斗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炼狱》(原名为《9月1日》(1 сентября))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由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执导,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俄罗斯“战斗民族”性格的一部作品。
影片背景设定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讲述了一群在边境地区生活的俄罗斯青年,他们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时,如何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下是一些《炼狱》电影的特点,体现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性格:
1. "民族自豪感":电影中的角色充满了对俄罗斯民族的自豪感,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中,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2. "勇敢与坚韧":影片中的角色在面对危险和挑战时,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战斗。
3. "团结协作":在电影中,角色们彼此支持、相互依靠,展现了俄罗斯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4. "对自由的渴望":影片揭示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他们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5. "战斗精神":电影中的角色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战斗精神,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总之,《炼狱》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俄罗斯青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成功地描绘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性格特点。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佳作

相关内容:

如果要挑一部最能代表俄罗斯“战斗民族”性格,还能引领俄罗斯战争电影后30年的作品,个人认为不是《解放》《这儿的黎明静悄悄》,也不是《第九突击队》《风暴之门》,也不是《巴尔干边界》和《地狱尖兵》,应当是永远不可能在中国正式上映的超级硬核电影《炼狱》。

普通影迷最在意的是导演用极低的成本,再现了一场被称为自二战后最残酷、最血腥的战斗——格罗兹尼巷战,剧中刻意拍摄了许多以往战争题材片所未描绘过的惨烈场景:

2个车臣叛匪女狙击手对撤离俄军的变态打击--专打下身;

车臣雇佣军把俄军士兵的头割下来,挂在火箭弹上射向对方;

尤其是俄军坦克手害怕对手侮辱战友的尸体,奉命把战友们的遗体用坦克履带碾碎,足足震撼了笔者好长时间。

而笔者认为,如果这部电影仅仅有血腥的镜头就太不值得推荐,更重要的是无论从电影里还是电影外,这部影片都极度反映了俄罗斯这个在冰天雪地里生活的“战斗民族”的性格:

鲁莽好战,血性坚韧。

为什么叫鲁莽好战呢?

影片取材于1994年爆发的第一次格罗兹尼战役,拥有压倒性火力优势的俄罗斯机械化部队,在没有做好充分情报侦查和战前准备的情况下,一头冲进了车臣武装在格罗兹尼城镇里布下的天罗地网。

拥有坦克、装甲车的俄军就像巨兽陷入泥沙,被车臣雇佣兵从各个方向射来的火力打的丢盔弃甲,人员装备几乎被全歼,军队士气几乎完全崩溃。

30年后的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突然动手闪击乌克兰首都基辅机场,大军全面压境,开始了到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年还未结束的俄乌冲突。

俄军总参谋部估计开战前都没有做好空降兵闪击基辅机场失败的预案,如此鲁莽,就敢发动大规模战争。

失去了在敌人中心开花的先手优势后,正面战场也惨忍睹,一度被乌克兰军队打出大反攻。

今年已经是俄乌冲突第3年了,还没有看到结束的曙光。

2023年6月24日,普京最信任的雇佣兵瓦格纳集团的首领普里戈任,居然在战事焦灼时发动叛变。

我实在不理解他这种鲁莽、不计后果的行为。后续当他的飞机失事时,所有人都认为是正常的。

为什么叫血性坚韧?

俄罗斯这个民族勇猛好斗,做事坚决果断,有血性,又坚韧,是一个非常可怕、可敬的对手。

电影《炼狱》中的俄罗斯官兵虽然已成败军,但不谈投降,誓死抵抗。

这是他们祖辈传下来的战斗民族基因。

1812年俄法战争期,拿破仑入侵俄罗斯,俄罗斯总指挥库图佐夫坚壁清野,甚至有传言首都莫斯科被他主动放火焚烧成一片废墟,就是不想让法军得到补给。

200多年后,德国军队已经能通过望远镜看到莫斯科红场上塔楼上的红星,但是英勇的苏联军人高喊着“苏联虽大,我们已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硬生生的把德国打回了老家。

在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的时候,苏联人拒绝了其他盟国的帮助,执意要以牙还牙,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报了莫斯科保卫战之仇。

2022年,空降到阿富诺夫机场的俄罗斯空降兵们,以300人轻装步兵抵抗乌克兰重装部队进攻24小时,伤亡殆尽。

这就是我们的邻居、朋友,俄罗斯。

#推荐一部好看电影##史诗战争片#

发布于 2025-06-30 00:52
收藏
1
上一篇:速度与激情6,解码速度极限的科幻篇章 下一篇:郭松民深度解析,苏俄电影霹雳红星与炼狱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