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观影后花园,在这里,透过电影看历史,透过电影看社会,与你一起阅读电影背后的故事。一个文艺大叔在等着与你交流与电影有关的一切。转载请注明!一如既往,资源在最后。
邑人电影院 ID: shawtonlee_film
清者阅之以成圣,浊者见之以为淫。
上面这句是李敖的小说《上山上山爱》的开篇语,说的很好,但小说一般。用之于陈凯歌的《道士下山》,也足以概括,只是前一句有些过其实,但后一句确凿无疑。我将这篇文章的标题概括为《下山·上山·悟》,以借用李敖的智慧。
道士下山,是说小道士何安下从开始的被动下山,再到后来的重新上山的过程。此中,他见证并参与了俗世间的恩恩怨怨,体悟了道的精髓,以体验的方式修了身见了性。看清了陈凯歌导筒下的《道士下山》,尽管成不了圣,但足以洞察世事,而浊者仅看到林志玲与吴建豪的偷情,看到张震与郭富城之间的基情,并聊作饭后谈资,是以为淫。
既然讲道士,就离不开道。所谓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道是宇宙本源,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却又玄而又玄,不可名状。 中国的道教源出于黄老之术,尊崇《道德经》,以道为信仰,以修道、求道为修法之路,以达修心见性之目的,最终与永恒化为体。《道士下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修道的经历。
中国古典小说以章回体引为滥觞,《水浒传》的链式结构又别具一格,故事主角随章节变化而自然转化,还全不见突兀。民初《江湖奇侠传》秉承了这种创作传统,遂开武侠小说先风。徐浩峰写《道士下山》,也继承了施耐庵与不肖生的写法,以一个天真无邪的小道士为视角,串联起了各色奇人异事,勾勒出了民国期间不为人知武林与江湖现状。其实小说也算不上杰作,对于民国奇人的描摹,也比不上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但因为我们对那个时代太过于隔膜,可看的作品少之又少,《道士下山》算得上弥足珍贵。徐浩峰的小说体量浩大,陈凯歌执导的《道士下山》则将其中的故事进行合并,只取了书中的一部分,然后浓缩成了两个故事。用小道士何安下的视角讲述出来,具体到这两个故事上,作为POV的何安下都不是主角,无论偷情还是基情,都是别人的恩怨,他只是一个无关大局的旁观者。两个故事分开如是,但两个故事合二为一的话,会发现何安下才是唯一的主角,其他人都是他修道路上的路人甲。片中最后,旁白说他终于明白师傅让他下山的道理,就是师傅看出他的禀赋卓异,才让他下山历练,好让他在经历世间繁华之后明白道的真谛。所谓修道,不是山间的青灯苦茶就能悟透的,还需要在尘世之间的体验,经一番洗磨之后,方能得始终,对道的理解才能鞭辟入里。
对了,电影的旁白,实际上是何安下的儿子。整部片子也是儿子讲述父亲的形式来完成的,以现代人的眼光讲述民国掌故,也不算突兀。不过,在剧本审核上,大概是宗教的原因,道士怎么可以有儿子?于是最后的成片上,那个旁白就成了没有身份的旁观者,电影也虚幻了许多。
从故事上来讲,从道士何安下下山,再到上山,中间经历了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范伟、林志玲、吴建豪之间,另外一个则主要发生郭富城、张震与元华之间,何安下的身份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参与换到了见证。对于前一个故事,何安下成为了重度参与者。原本,同样是下山道士的崔道宁,娶了小姑娘玉珍(林志玲),开着祖传的药店,过着安逸的生活。但怎奈玉珍耐不住寂寞,与小叔子崔道融(吴建豪)进行偷情。偷就偷吧,还给何安下发现了,何安下还在纠结要不要告诉崔道宁,玉珍却以为他已经说了。而摊牌的结果,却是亲弟弟崔道融毒死了亲哥哥崔道宁。然后,怒火中生的何安下,凿沉了道融与玉珍乘坐的游船。何安下意在为道宁抱不平,却不知自己同样害了两条人命,身心经历了巨大的挣扎,也饱受了摧残。崔氏兄弟的情怨,与何安下原无瓜葛,但他深度介入,并成为了三条人命的主宰者。刚一下山,他就身经此劫,也为他人生道行中历练中的第一重关,此为情劫。
而到了第二个故事之中,何安下也不是主角,而是见证者。一切祸患的根源皆出于武术高手彭乾吾(元华),作为彭家拳法的一门之长,想当年他的父亲(田壮壮)在临终传位时,本来就没打算传位给他,而是选择了他的师弟周西宇。父命难违,彭乾吾无法改变父亲,就决意改变现实,于是他选择对周西宇痛下杀手,逼周远遁。彭乾吾用暴力得到掌门之位,却始终习不会彭家拳的绝技猿击术。等他老了,也到了需要传位的时候,同样遇到了当年父亲的难题。是传位给自己不成器的儿子彭七子(房祖名),还是传给大徒弟赵心川(陈国坤)?不过,彭乾吾替儿子做了决定,他的决定就是杀了赵心川。何安下因为赵心川与彭七子的关系,不自觉地乱入了这场师门之争。误打误撞之间,何安下与彭七子又遇到了当年远遁的周西宇。原来,周西宇为避彭乾吾的追杀,去从了军。军旅之间,他结识了生死之交查老板(张震)。两人携手入山,同居山间,患难与共,终于先后习得了猿击术。只是查老板醉心于他的戏剧事业,两人就此别过,查老板去唱了戏,周西宇则隐身于道观,做了一名不世出的道士,直到何安下与彭七子闯了进来。当彭乾吾通过彭七子得知了周西宇的行踪,立即寻来,一则想要收回自己家门的猿击术,二来就是要杀死自己的师兄,以雪当年之恨。不过他依然不是周西宇的对手,被周打成重伤。而愤怒的彭七子则用手枪,夜袭杀了师公。周西宇本想让恩怨就此了结,不再漫延。但何安下还是找到了查老板,并告诉了他发生的一切。对周西宇念念不忘的查老板则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不惜得罪权贵,也急忙赶来,决意为周西宇报仇。查老板以为是彭乾吾,彭乾吾则继续想取回自家的猿击术。于是,一场终极格斗势不可免。猿击术之所以牛,就在于它的快它的无敌。彭乾吾纵使耍阴谋诡计,也依然不是查老板的对手。但最终,真相浮出,真凶彭七子现身。查老板意欲除掉彭七子,但彭乾吾一心护犊,并自杀身亡,以保儿子一命。恩恩怨怨,杀杀戮戮,何安下轻度参与,并见证了整过程,也终于体悟到了人世的艰辛与悲苦。从赵心川开始他只是想习得一些本事,却不料卷入的恩怨愈来愈深,从旁观到体验,他见证着,也领悟着,从最初的不谙世事,到最后的世事洞明,经此洗涤,终于对一切不再懵懂,识得生存与生活的不易,也知道了悲苦与欢欣。最后,终于再次上山,进行新一轮的修道之旅。
小道士何安下的下山再上山,完成的是一种体悟式修道的过程,恰如《红楼梦》中那颗未能完成补天的顽石。他身经女娲娘娘的修炼,却没有被用到该用之途,心有不甘。于是,上天终于让他到下界走一遭,去体验尘世的繁华与情缘,最终又重回大荒山无稽崖,继续做他的顽石。红楼梦是誉满天下的名著,不知多少后人欲跨过这道高峰,都高攀不过。陈凯歌的《道士下山》是有这样的野心的,遑论成功与否,看得出陈导的努力,尽管他自己没有这么说。《道士下山》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以及对道的追寻与求索,在框架之上都显出了这种野心与欲望。
你可能说《道士下山》是一部烂片,但像陈凯歌这样将自己的精神追求投诸电影之中,初心不改,这就格外让人钦佩。当今中国电影的世界,充满了逐臭之气,一切都以金钱的追求为第一原则,唯票房论,让中国电影的发展充满了异样,看起来充满蓬勃生机,却隐藏着衰败的危机。像《闯入者》《黄金时代》《念念》这类充满文艺气息的片子的失利,就是一种明证。《闯入者》的失败让娄烨感到了困惑,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这种困惑相信会影响他的下一部创作。不是说文艺片就不能失败,其实是中国文艺片从来就没有胜利过。问题在于,当对电影最在意的一帮理想份子都失望了,那么相当于中国电影的脊梁都无法挺直了。漂亮的票房可以做脸面,但内核还是需要理想的挺立。狂卷票房的烂片可以继续,但维持中国电影门面的人也应当获得应有的尊重。好在我们还有一个贾樟柯,好在下半年里还有《烈日灼心》,信心暂时还在。
至少,陈凯歌没有乱拍,《道士下山》是一部诚意之作。或者说,他一直都在认真拍,即便是《无极》,他当初也说要20年以后的人才能理解。他敢出狂言,就在于他有追求,尽管这追求有所跑偏。其实,不是大家不理解,而且《无极》太虚空,它的寓言与世界观都大而无当,虚高到经不起一个小小的解构,一部恶搞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足以将陈导膨胀的野心击毁到了尘埃里。经不起解构的立论一定是不严谨的。可是,《道士下山》俨然一个翻版的《无极》,依然是一个架空的世界,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如果想要批判陈凯歌以及《道士下山》,采用批判《无极》的手法,也仍然会有效。只是,这一次,《道士下山》无论人物还是故事,以及背后的世界观,都落的比较实,经得起推敲,不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从这点上说,陈凯歌成功了,而且是在跌倒的地方顽强地站了起来。
《道士下山》揭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民国,刻画出了道家修炼的全过程,构建了一个自圆其说的世界,足够真足够诚。而且道本身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对道统的追寻,也是中国文化的追寻,陈凯歌通过此片,明显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有一种寻根的味道。
所以,我觉得,抛开更早期的《黄土地》不论,《道士下山》是陈凯歌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所有电影中仅次于《霸王别姬》的片子。当然,经典性上,与《霸王别姬》还有一些距离,与《梅兰芳》差不多一个体量。
要说《道士下山》的不足之处,缺点同样非常明显,除了被好事者津津乐道的基情之外,最荒诞之处在于中国武术与西方现代化的器械之间的对比。无论是猿击术多么牛,到了手枪之下,都还是被秒杀。猿击术的精妙在于快,但还是快不过手枪,周西宇的身手已至臻境,却还是躲不过彭七子射来的子弹,三枪连一发都没有躲过。而查老板对抗步枪的手段,也是尽力不让对方发射,而不是直接对抗子弹。于是,无论隔空打物还是猿击术,看起来牛逼闪闪,几十年的修为,都抵不上一支普普通通的枪。中国传统文化看起来强大,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就是这般不堪一击。只是,这点上,陈凯歌没有展开细说,或者说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最终的主题依然是执着于寻道,还在继续追求道统的完满。闭目于环宇之外,置身于一室之内,这才是《道士下山》主题的悲哀。
眼下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猿击术,也没有道统相继的社会。五四乃至于新文化运动已过去百年,我们依然处于东西文化的对撞之中,左冲又突,找不到出路。《道士下山》有为民族文化立碑的野心,但说到底走得还是文化保守主义的路子,这一点,才是应该好好思考与讨论的地方。可惜,目前的影评论者却没有涉及,这里我算是抛个引子吧。
8.2
当。当。。当。。。
特别通知:
为了满足大家对于资源的需求。请再回复中向主页君所求资源,有求必应!或者,看下“阅读原文”,内附资源。尊重正版,尊重原创,请自行斟酌......
欢迎加入“邑人电影院”。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不信来试
合作洽谈,请加博主微信:xtlee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