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河 西
王小帅,有点帅。
当地时间2019年2月16日,第69届柏林电影节闭幕式产生全部获奖结果,王小帅导演创造新纪录,在他导演的影片《地久天长》中出演男女主角的王景春、咏梅同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奖,虽然在柏林电影节上曾经三度出现同一部电影的男女主角获得影帝影后奖,这却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的大赢家。
这也是王小帅第三次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殊荣。2001年他执导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入选第5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片单元获评审团大奖银熊奖,主演崔林、李滨获得最佳新演员奖,2008年,他的《左右》又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特别关注”奖。
柏林,是王小帅的福地。
《十七岁的单车》毫无疑问是王小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当崔林饰演的小贵扛着被砸坏的自行车行走在车水马龙的北京街头,他内心的悲凉如水流淌,那一幕,像一粒子弹击中了我。就像宋东野唱的:“你的城市没有一扇门为我打开啊 我终究还要回到路上。 ”
值得一提的是,给王小帅这部电影配乐的,是以鲍家街43号乐队主唱出道的汪峰。我曾经问汪峰怎么会给小帅的电影配乐的,汪峰回忆说:“这是朋友间觉得他喜欢我的歌,找到我,一般我是不会做的,因为不适合我。和王小帅是之前就认识,也是因为他喜欢我的歌,在某些场合碰到了后来就熟了。”
《十七岁的单车》带来了与当时主流的中国电影完全不同的观影感受。对话很少、长镜头,有青春的残忍,还有现实的无奈。
王小帅凭借此片成为文艺青年的偶像,顺便,也捧红了高圆圆。

高圆圆给人一种印象,好像她一度是王小帅的御用女演员,就像赵涛之于贾樟柯,而实际上,他们只合作了两部电影,《单车》之外,另一部是《青红》。
在高圆圆眼中,王小帅是个很能扛事的人。她说了一个多少有些悲壮的故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内地文艺片导演的窘境:“拍《青红》的时候,王小帅面临着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有很长一段时间剧组其实根本就没有钱了。拍完一天之后我们心里都会打鼓,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开工,因为拍了一半就夭折了的片子我们碰到太多次了。王小帅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去讨钱。同时经常会有讨债的人跑上门来。车祸后打着石膏的制片主任就拍着保险箱,信誓旦旦地对他们说,这里面都是钱,还怕不还给你们?其实里面只有几千元(当然这种内幕只有我们内部的人知道)。这样才蒙混过关。剧组没有钱,可是工作人员并没有说什么,然而,有一天,王小帅自己发着烧,仍然跑遍了贵阳所有的取款机,给工作人员发了几百元钱。他在摄像机前的状态挺震撼我的,如果我在这样的状态,在这样的压力下,我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安心演好戏,能投入到角色之中去。”

高圆圆回想起来,仍然觉得王小帅来找她来演青红其实是件挺冒险的事。因为拍《青红》是在当年的12月,她和王小帅导演在3月份见过一次面,之后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接触,他就叫高圆圆去了,她觉得王小帅对她还是很信任。“其实一个演员的样子会有变化,他应该先看看我现在的样子,再看是否合适这个角色。”高圆圆说。他们之间也没有联系过,但10月份王小帅就把剧本递给高圆圆。高圆圆看了剧本,当时就觉得演这个角色还是挺有难度:“我好像在24岁的时候还演过19岁的角色,当时还不觉得吃力;但演《青红》的时候就觉得辛苦。后来,我才发现这其中有一个误区,我不可以拿我自己19岁时的心态来比较那个特殊年代的青红,我觉得19岁的青红更早熟,同时,也很迂腐。是的,有一点点迂腐。”

2005年,王小帅凭借电影《青红》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它和他之后完成的《我11》《闯入者》,组成独具风格的“三线”三部曲。
在“三线”,王小帅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966年夏天,王小帅出生两个多月后便随父母从上海去往贵阳,之后在贵阳生活了13年。

▲童年王小帅
所谓三线,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1950年代,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的考虑,国家开始“三线”建设。
王小帅的父亲原来是上海戏剧学院留校的老师,此时却回到了“大三线”的贵阳。那13年,王小帅在贵阳如鱼得水,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以至于他们搬到武汉时,他还有点怨恨父母:为什么要离开贵阳?
对于贵阳的感情,在他的内心积攒了太多,对那些人、那个时代有一种好像不说出来不痛快的心事,他想通过影像告诉你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就有了这三部电影——王小帅的“西南三线三部曲”。
王小帅有一种能力,他能把写实和编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的电影既有很强的社会使命感,对现实的真实记录,又能讲一个真正由人物驱动的故事,这非常难得。在《闯入者》中,几代人之间格格不入的代沟、面对现实的惶惑与无奈,最终,都被王小帅巧妙编织在一起。

因为父亲的缘故,他开始学画,15岁那年,王小帅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一个人孤身去了北京。
原本,如果按部就班的话,王小帅应该会成为一名画家,就像他的同学刘小东和喻红。但是1984年,第五代横空出世,他看到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还有田壮壮的《猎场札撒》,这极大地冲击着他的心灵,他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毕业后的第四年,王小帅从国有制片厂体系辞职开始独立制作电影《冬春的日子》。他问摄影系一位开公司的同学借了5万元钱,然后假装自己还是学生,跑到保定乐凯胶片厂,成功“骗取”了厂方的赞助。又跑到北影厂,通过同学的关系跑到人家摄影库房里去,找了台废弃的摄影机,他擦了擦灰尘,一看,还能用,行。
刘小东和喻红是老同学,就当了男女主演。他们周一到周六要上课,只有周日给王小帅拍一天,周六的下午拍半天。就这么着,王小帅愣是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
现在看来,这部影片多少还有些稚嫩和粗糙,但王小帅的运气不错,1994年,该片参加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及伦敦、希腊、南特、意大利等多个电影节,并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导演展并被收藏。他还获得了意大利丝米诺艺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希腊铁萨隆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金亚历山大大奖)。1995年,该片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并于同年岁末在BBC播出。

初出茅庐的王小帅一炮打响,1995年,他又执导了独立电影《极度寒冷》,主演是贾宏声。该片被《纽约时报》评为最勇敢的中国独立电影。从此之后,他以中国电影“第六代”中的中坚人物而被人们熟知。
所以,实际上,《十七岁的单车》已经是王小帅执导的第五部电影了,此时的王小帅已经不是拍摄《冬春的日子》时初执导筒的那个他,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内敛但不沉闷,深入人物的内心,又不刻意,显得自然,又意味深长。
而这部最新的《地久天长》,则是王小帅“家园三部曲”的开端,和此前私人化的叙事不同,这部电影将不再是个人感受的书写,而是要挖掘当代人的现实处境,以及背后隐秘而复杂的关系。相信也一定会带给观众新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