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前抗战电影巅峰对决,地雷战稳居第四,封神之作当之无愧位居第一

90年代前的经典抗战老电影众多,每一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以下是一个基于电影影响力、口碑、历史意义等因素的综合排名,排名不分先后,以下是部分电影的排名:
1. 《地道战》 2. 《红色娘子军》 3. 《英雄儿女》 4. 《地雷战》 5. 《大决战》 6. 《小花》 7. 《小兵张嘎》 8. 《南征北战》 9. 《地道战》 10. 《烈火中永生》 11. 《平原游击队》 12. 《渡江侦察记》 13. 《智取威虎山》 14. 《铁道游击队》 15. 《董存瑞》
请注意,这个排名仅供参考,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每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值得一看再看。

相关内容:

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俄乌僵持、中东冲突、非洲战火不断。

眼看着有多少无辜平民死于非命?有多少家庭流离失所?我们身为中国人,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就更加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但我们怎么也不会忘记80多年前,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曾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过怎样深重的灾难。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争,但通过一些经典老电影,却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老电影,从多个层面展现了那场关乎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抗争,更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在面对外敌来犯时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

这么多年来,那些老电影中那些经典的场景,和生动的人物群像,始终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久久难忘。

今天,雅清就想和大家一起,来为90年代之前,我国最受观众喜爱的抗战老电影,做个排名。其中首映时间距离现在最近的一部影片,也过去37年了。

我们将从观影人数、口碑和在影迷中的巨大影响力等多个方面,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传承经典,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按照惯例,咱们还是从排名第十的老电影,开始说起吧。

第十名:《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上映

1963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一上映,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引发观影热潮。

后来,央视6套又不断重播超过百次,全面影响了好几代观众。保守估计,这部电影的观影人数,绝对不会少于3亿。

影片由李英儒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由严寄洲担任导演,汇聚了王晓棠、王心刚、陈立中、王润身、王志刚、赵汝平、言小朋、王孝忠、张亨利、张怀志等一大批优秀演员的加盟,生动再现了张日战争时期,杨晓冬、金环、银环等我地下工作者,在敌伪占领下的华北古城保定,进入敌人内部,对伪军团长关敬陶进行策反,并与多田和高大成等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影片情节紧张,布局合理,其中还加入众多谍战片的元素,使其更具观赏性。

演员的表演更令人难忘,尤其是王晓棠一人分饰金环和银环两个角色,无不通过细微表情的变化,和眼神的不同层次,成功塑造了性格截然不同的两姐妹形象。由此成为当年百花奖评选中当之无愧的影后(可惜这届百花奖评选结果出炉后,却并未颁奖)。

而王心刚的加入,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特别是他和王晓棠继《海鹰》这部电影之后,再次合作,再演情侣,同样获得观众的认同。“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的说法广为流传。

陈立中饰演的杨母一角,堪称神形兼备,她的那口保定口音,更为影片增添了生活气息和真实效果。

王孝忠再次在影片中扮演“日本鬼子”,虽然戏份不多,但演技精湛,他凭借阴鸷的表情和诡异的眼神,便刻画出了多田这个日本特务的狡诈和狠毒。

《野火春风斗古城》在观众中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之后许多抗日剧、谍战剧中的桥段,都有借鉴这部影片的表现手法,而像“王心刚加王晓棠”这种高颜值双生花的配置,更成为如今荧幕上的致胜法宝。

它以跨越62年的穿透力,持续定义了在中国影迷心中屹立不倒的谍战经典标杆,和红色美学范本。

豆瓣评分7.6分,我觉得明显低了一些。

第九名:《红灯记》,1971年上映

《红灯记》是今天唯一上榜的一部现代京剧样板戏电影。

它上映于1971年元旦节。但在上映之前,它就已经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剧于1963年由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成,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汇演一炮打响。后经过反复修改和排练,最终将其打造成了红色经典。

它当年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完全可以说做到了妇孺皆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临行喝妈一碗酒》、《痛说革命家史》、《光辉照儿永向前》等唱段十分深入人心,钱浩梁、高玉倩、刘长瑜袁世海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所扮演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鸠山等人物形象,更为深入人心。

影片在拍摄时,还开创了“三突出”的表现形式,以仰拍、高光、妆造等多种艺术手段,使得李玉和、林奶奶、李铁梅的英雄形象,变得更为光辉高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70年代中期“样板戏”以及电影的拍摄,定下了基调,制定了标准。

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了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不惜前赴后继,与日寇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京剧总编剧为阿甲,电影导演是成荫,由中国京剧团《红灯记》剧组演出,并从此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如今也不断被全国各剧团复排和演出。

这部电影当年有多火爆?其中的所有选段几乎全民会唱,李铁梅高举红灯的剧照贴到了千家万户的墙上,哪怕到了现在,它仍是我们在70年代最深刻的一段记忆。

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便会引来一波“回忆杀”。

第八名:《平原游击队》,1955年上映

《平原游击队》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久映不衰经典抗争影片,由苏里、武兆堤执导。郭振清、方化、张莹、杜德夫、梁音、周森冠等担任主演。

影片于1955年1月在全国上映后好评如潮,郭振清声名鹊起,他所塑造的抗日英雄“双枪李向阳”至今都在我们的脑海中熠熠闪光。

我们为什么那么爱看《平原游击队》?

因为看起来很“爽”啊。

尽管“鬼子”松井狡诈多变,但我游击队长李向阳更加神出鬼没。他率领游击小分队瞅准时机,专打鬼子七寸——声东击西炸炮楼、深入敌后劫军火、抢占先机夺粮食。用松井的话说,“一个李向阳,就把你们吓成了这个样子?”那感觉,可真是,要多燃,有多燃。

演员的表演也格外吸睛,除了郭振清天生浓眉大眼、气质硬朗,符合大众审美标准外,扮演松井的方化演技更为出神入化,那老鹰一般的阴翳眼神,不知成为了多少人的童年阴影。

1954年拍摄完成的老电影,那时候没有特效进行加持,但它看起来却更加真实火爆。如今70年过去了,它仍是无数影迷念念不忘的“心头好”,李向阳的形象成为集体记忆,“鬼子进村”时的乐曲如今被年轻网友在剪辑视频时广泛使用,效果魔幻。而影片中的许多战斗场面,也被后来的无数影视作品所借鉴,甚至照搬。

只是为何豆瓣评分才7.6分?我觉得怎么着也得在8分以上吧?各位觉得呢?

第七名:《铁道游击队》,1956年上映

1955年《平原游击队》上映后大获成功,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铁道游击队》也成为火爆市场之作。1957年,它在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评选的“年度十大最受欢迎影片”中,票房位列同年国产片前三,而通过露天电影观看此片的影迷,更加不计其数。

影片根据刘知侠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由赵明担任导演,曹会渠、秦怡、冯喆、冯奇、冯笑、邓楠、陈述等表演艺术家,都在影片中呈现了精彩演绎。

影片讲述抗战时期,山东临城枣庄一带,活跃着一支神秘的“铁道游击队”,他们在队长刘洪的带领下,“爬飞车、搞机枪、闯火车、炸桥梁”,让车站和铁道线,成为了杀敌的好战场,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和《平原游击队》一样,这部电影既惊险又好看,名场面众多——比如游击队员们化装进入火车车厢,布置在“鬼子”左右,通过递烟唱曲变魔术,转移“鬼子”视线,待时机成熟,便将“鬼子”一网打尽。比如芳林嫂扔没拉弦的手榴弹,却正好砸中岗村脚后跟,还有刘洪骑马穿越行进火车头的镜头,成为影视经典。

还有那首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距今传唱69年,早已经深植在全民的记忆之中,而火车行进的节奏,再融合山东地区的民乐,也开创战争片视听语言的先河。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曹会渠打破了塑造英雄形象的一贯套路,重点突出了刘洪身上的豪爽性格和草莽气质,秦怡出演芳林嫂,是那么朴实、秀美、温婉动人。还有冯喆、冯奇、冯笑等,都呈现了各自精彩的演艺。

而扮演日军宪兵队队长冈村的陈述,在角色身上赋予了偏执与傲慢并存的特质,非常准确地刻画了这个反派形象的残暴与虚伪。

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后来又有众多不同版本的《铁道游击队》相继出炉,但有一说一,都与1956年的这版影片存在较大差异,2016年所翻拍的《铁道飞虎》更是口碑滑坡,仅获得豆瓣3.9分的成绩。

而1956年版的《铁道游击队》在豆瓣上的评分,则是7.7分。显然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第六名:《小兵张嘎》,1963年上映

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抗战儿童片《小兵张嘎》,在全国上映,迅速引发全民观影热潮,成为当年跻身票房前三的影片,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重复放映率名列前茅。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徐光耀,他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便将《小兵张嘎》的剧本和小说,全部创作了出来。北影厂组织了精兵强将,由崔嵬和。欧阳红缨担任导演,张平、于绍康、张莹、李健、王澍、葛存壮等富有表演经验的著名演员集体出演,男主角张嘎的扮演者,崔嵬从众多候选的儿童演员中,选择了来自内蒙古的安吉斯,首挑大梁。

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日本鬼子有深仇大恨的河北白洋淀地区农村少年嘎子,立志报仇,并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等人的带领下,一步一步成长为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影片首度以儿童视角展开抗战叙事,既充满热血,又妙趣横生,其中嘎子奇遇老罗叔、堵烟囱、藏枪鸟窝等情节,都成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桥段。

演员的表演也全都生动鲜活,安吉斯虽然是第一次拍电影,但在导演崔嵬、演员张莹、张平、于绍康等人的启发下,很快进入“规定情景”,较好地塑造了一个虽然很顽皮但却充满血性的少年英雄形象。

而出演奶奶的李健、出演罗金保的张莹、出演区队长的于绍康、出演老钟叔的张平,乃至出演快板刘的于中义、出演胖翻译的王澍和出演胖瘦伪军的封顺和陈志坚等,都在光影中留下了各自精彩的“名场面”。

葛存壮在影片中扮演“日本鬼子”龟田少佐。他未受方化、王孝忠等著名“鬼子王”的影响,而是以“收”代“放”,用细微的表情变化替代夸张的肢体语言,突出了龟田在斯文外表下包裹的极端邪恶,那种皮笑肉不笑的阴森感,反而更让人不寒而栗。

《小兵张嘎》是亿万观众在露天电影看到的精品,这么多年来,一直令大家念念不忘。豆瓣7.9分,也是大家对它的客观评价。

第五名:《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上映

1958年,我国有众多好电影上映,但抗战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仍收获良好票房成绩。

孙道临扮演的烈士李侠,在危难关头发出电报,并在最终发出的“同志们,永别了”这句话,成为我们几代人集体记忆中的革命精神符号。

作为新中国并不多见的隐蔽战线题材影片,它上映即引发全国观影热潮。2021年高清彩色版出炉,画面更清晰,色彩更丰富,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该片由八一厂出品,林金编剧,著名女导演王苹执导,众多优秀演员联袂出演,如孙道临扮演李侠,袁霞扮演何兰芬、王心刚扮演姚苇、王孝忠扮演中村、邢吉田扮演孙明仁、黄婉苏扮演白丽君、陆丽珠扮演柳尼娜等。

客串演员的阵容也无比强大,八一厂许多著名演员如盂庆芳、刘江、里坡、张璋、曲云、刘秉章等身在其中。

它的出现,为后来诸多谍战片和谍战剧,树立了行业标杆。对《潜伏》、《风声》等作品的诞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今67年的时间过去,它仍是银发影迷心中的经典。那种“朴素镜头下的信仰力量”,却是对诸多华而不实的作品的直接碾压。

第四名:《地雷战》,1962年上映

“不见鬼子不挂弦”、“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埋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台词,是多么鲜活生动?一下子就让我们想起了抗战老电影《地雷战》中的诸多经典场景。

这本只是一部军事科教片,但却被八一厂的艺术工作者打造成了精品佳作,由柳琪辉、屈鸿超、陈广生编剧,徐达、吴健海、唐英奇执导,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的许多演员,如白大钧、张长瑞、鲁在蕴、田芝侠、杨雅琴、吴健海、张汉荫、董元夫和隋鸿祺等,都参加了影片的演出。

他们所扮演的民兵队长赵虎、部队干部雷主任、游击组组长玉兰、民兵二嫚、田嫂、石大爷、大勇、鬼子中队长中野、工兵小队长渡边和“扫雷兵”等角色,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尤其隋鸿祺所出演的鬼子“扫雷兵”,那简直是我们童年时期的欢乐源泉。这个所谓的“扫雷专家”,在影片中属于“搞笑担当”,化装偷地雷那段,哪怕再过几十年,仍可令人乐不可支。只见他表演极其到位,而且细致入微,像走路的姿势、脸上的神态,以及扔手套、跪下来、放下刀等动作,全都很规范。而最后的那个“回眸一笑”,更是让我们记忆犹新。

“偷地雷”和“臭粑粑雷”,也成为影片最出彩的片段之一。

影片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胶东地区人民群众自制土地雷抗击日寇的真实历史事件,进行高度还原,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战术智慧,表达了我抗日军民不畏强暴的精神,也升华了“胜利最终属于中华儿女”的主题。

该片于1962年上映后,影院拷贝超3000份,农村放映拷贝达6000份,成为同期国产片的翘楚。

1974年,该片获得维也纳电影节纪念奖,使其成为首部获国际奖项的中国军教影片。

如今,它在豆瓣上的评分,是8.1分。作为“老三战”影片之一,它成为了太多影迷的集体记忆。

第三名:《地道战》,1965年上映

据可靠资料显示,截至到2012年,抗战老电影《地道战》累计观影人次,已经超过了30亿。不仅在中国几代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亚、非、欧、拉美等地区,也收获了不俗票房成绩,成为全球观众最多的黑白影片之一。

那么这部电影,为何会这么“燃”?

1963年年初,八一厂接到拍摄任务,将《地道战》拍成一部民兵教学的宣传片。但导演任旭东和编剧徐国腾、王俊益、潘云山等,还是齐心协力,将该作品打造成了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经典抗战故事片。

它不仅将冀中地区军民挖地道抗击日寇的战术和方法融入其中,体现了民间智慧与抗战精神。而且还动用大量艺术手段,使其故事更好看,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也更为立体和饱满。

其中无数桥段令人难忘。

比如日军夜袭高家庄,村长高老忠示警,最终身中数枪后仍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何其英勇和悲壮?

再比如民兵们借助地道消灭敌人,是多么机智巧妙?一会在灵活,喂驴的槽底部,悄无声息地伸出一支土枪来,将正在搜查的日军,一枪击毙。神不知鬼不觉。

一会儿又从灶洞里,冒出一个人来,对敌人进行精准偷袭,然后又迅速跃入地道,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一会儿呢,又从高处响起枪声,打得敌军晕头转向,就好像是神兵天降。

这些镜头,都深刻地铭记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

而多功能的地道奇观,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动态剖面图让其一目了然,原来地道有三层结构,分别是藏兵洞、射击孔和防水层,任凭再狡猾的敌人,也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

影片中的那些台词,也让人记忆犹新。比如高传宝的那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成为全民皆兵的战略金句。

而鬼子军官山田的那句“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以及汤司令的那句“高,实在是高”等,则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调侃。

还有那首优美的插曲,也久唱不衰。

所以,称它为“游击美学的影像教科书”,一点也为过。

演员们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扮演高成本的朱龙广,身材魁梧,相貌英俊,是妥妥的美男子形象。

而扮演日本陆军队长山田的王孝忠,和扮演华北治安军汤司令汤丙会的刘江,则堪称绝妙的“猪队友”配合,两人一个狂妄自大却屡战屡败,一个呢,又自作聪明却谄媚愚蠢。一唱一和之间,将“主子”和“奴才”的嘴脸,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2年,该片获得了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奖。如今在豆瓣的评分高达8.3分。

2024年该片修复版后重映,95%的老年观众观看后大呼过瘾,普遍认为它比“新制作的抗战剧更加真实”。

第二名:《红高粱》,1988年上映

1988年,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传来喜讯,由张艺谋执导的抗战电影《红高粱》,被授予金熊奖,成为亚洲首部获此殊荣的影片,从而使得中国电影登上世界舞台。

随后,《红高粱》在全国上映,引发观影狂潮,成为80年代影迷互动讨论度最高的影片之一。

影片根据莫言的两部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而成,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张艺谋担任导演,姜文、巩俐、滕汝骏等演员担任主演。它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姜文扮演的余占鳌,和巩俐扮演的九儿,在面对日军来犯时,拼死抵抗,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故事。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张艺谋在影像色彩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开创了划时代的视觉美学符号。影片中那些高饱和度的红高粱、红盖头、红棉袄、红色的酒,使得影片的画面极具冲击力,顾长卫的广角镜头颠覆传统乡土叙事,令人耳目一新。

姜文和巩俐等演员的表演,也打破常规。姜文赋予了余占鳌土匪式英雄气质,而巩俐也用凌厉的眼神和慵懒的笑容颠覆了传统审美。他们的合作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将那种原始生命力的爆发,和对外来侵略者的仇恨,都进行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如今在年轻一代影迷中,《红高粱》也已成为了一部老电影,但它依然能够以野性生命力的永恒共鸣,引来一片赞叹之声。张艺谋的血色高粱意象、顾长卫的广角镜,早已成为影视教材必析案例,而今年高校拉片课的点击率同比增长了23%。

更有年轻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对影片中的“颠轿子”进行二创,而歌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也同样激荡在00后乃至10后年轻人的心中。

今年,电影《红高粱》的4K修复版也出现在了各大视频平台,“巩俐虎牙杀我”、“姜文荷尔蒙超标”等弹幕,成为最高频率出现的词汇。

1988年,一部《红高粱》横空出世,让我们认识了张艺谋、巩俐和姜文,没想到37年后,那片“红高粱”,也早已在时间窖藏中,发酵成民族精神的一杯烈酒。

第一名:《血战台儿庄》,1986年上映

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院的票价,还是平均3毛钱一张电影票。

但是上映于1986年的影片《血战台儿庄》,却收获了2.7亿元的好成绩。

如此算来,它的观影人次,绝不少于9亿观众。

而如果按照现在2025年的票价平均30元一张来换算,那便相当于270亿元的票房收入了。

是不是太令人震撼的数字了?

那么这部抗战影片为何能引发观影狂潮?

大抵离不开下面4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客观、公正地突破了历史叙事的局限性,真实再现了李宗仁、张自忠等将领在抗日战争中的的贡献和形象。

二是它的制作水准极其精良,剧本前后修改17稿,李宗仁秘书程思远任顾问,台儿庄战役亲历者指导细节,确保影片更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

而700名战士浸泡“血水”演尸体,还有白刃战的写实拍摄,以及残旗屹立尸山的结尾镜头,都成为了抗战电影中的经典画面。

三是它真实传递了民族血性,呈现了一股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

四是演员们的表演堪称绝妙。

当然这首先归功于导演翟俊杰的独具慧眼。

他坚持在选择演员时,先对照真实历史人物的照片,一是要形似,二还要会演戏,从而上升到“神似”的效果。

另外他在选角时,也尽量从部队文艺团体中选择,因为他很看重演员的军人气质。

如此精益求精,他所选中的演员,便个个都令观众产生“信任感”。

影片于1986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上映时许多影院的门前都排起长队,观影时影院的饮泣声更是此起彼伏,可见影片引发了观众的集体共鸣。

它不仅对真实的战争场面进行重现,而且还对两岸关系的破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上映后,台湾省方面终于放开了老兵们可以回到大陆探亲的权限。这使得无数台湾老兵终于实现了“归乡梦”。甚至十万张申请表被瞬间抢空,十万名台湾老兵加入到了“回家”的探亲队伍中。这是海峡两岸华夏儿女心口的那道裂痕,第一次得到温暖的缝合。

1987年,《血战台儿庄》获得第十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在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又获得最佳编剧奖、最佳化妆奖、最佳烟火奖,1996年又获得“新进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影片。

如今,这部电影被多所高校将影片列入历史与电影教材,无数年轻影迷通过弹幕向它致敬,赞叹它不仅“真实敢拍”,而且从未被超越。

豆瓣8.8分,使它成为“抗战题材电影的天花板”,并早已封神。

是的,这部《血战台儿庄》,其实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而成为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青铜铭文。

今天,咱们所说到的这十部经典抗战老电影,没有一部是“手撕鬼子”的神作,但却都具有隽永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必须敬畏历史,只有还原真实原貌,展现人性光辉,才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那么对各位来说,大家最为难忘的抗战老电影,究竟是哪部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进行讨论。

发布于 2025-07-01 09:41
收藏
1
上一篇:重温经典,唤醒青春,您还能记起这100部红色老电影吗? 下一篇:云南虫谷尺度全开,未删减剧情再现,还原惊悚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