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啼豆
我们是不是都发现新的电影越来难看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电影的制作更加的精良,艺术的创作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所以整体上现在的电影是要优于老电影的。
那么为什么观众总是觉得“新不如旧”呢?
这个其实不是电影的问题,是观众自身问题。是观众逐渐失去了好奇心和热情,它的对象不只是电影,对于任何其它的事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这个好奇心和热情又是怎样失去的呢?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是通过什么渠道看电影的呢?电影院、录像带、VCD和DVD。而且每年电影的制作数量也不多,美国大片还没有或者限量在内地上映。所以那时候能看上一部电影还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文化活动呢。

如此珍贵的机会来之不易,也势必让我们好好地欣赏电影,和它一起哭一起笑,一部电影大家能讨论上几天,热度还不减。除了去电影院看电影,剩下的渠道就是录像厅了。
相信大部分香港电影的影迷都是录像厅的常客,每当你路过录像厅门口,隔音并不好的放映厅内传出来武打电影演员们“吼吼哈哈”的打斗声。那个声音有种致命的吸引力,李小龙、成龙等就是小朋友心目中的精神支柱。

录像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VCD出现了,现在看来那根本是渣画质,但当时看就如现在高清一样,从来没有觉得不清楚。这个时期影迷可以接触到了好莱坞电影,那种感觉就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电影原来还可以这样拍?感叹之余,大家甘之如饴的欣赏着好莱坞大片。仿佛它又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走进去的我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接下去DVD的出现让电影的画质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让内地的影迷接触到了欧洲的文艺电影,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塔尔科夫斯基等欧洲文艺大师的名字开始为我们所熟知。影迷逐渐从迷演员阶段向迷导演的阶段过渡。
无论我们是通过上面哪一种途径看的电影,整体上我们还是保持着对于“看电影”这件事上的热情,以及对于未看电影的好奇。然而互联网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泛滥,逐渐地摧毁了我们的好奇心和热情。

电影资源的获得从实体媒介向互联网过渡,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唾手可得让我们不在珍惜每一次看电影的机会了。我们从以前疯狂地寻找影片并饶有兴趣地观看,变成了大量地下载并囤积影片,观看电影越来越少了。下载的行为已经超越了观看本身成为一种戒不掉的瘾,好像不把影片下载下来就浑身不舒服,至于看不看就再说了。
随着流媒体的出现和宽带带宽的加宽,还有移动手机及平板的普及,看电影已经变成了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做的日常行为,电影完全褪去了它神秘的面纱,成为一种快消品。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到各种各样最新的电影。
所有的电影桥段,剧情模式,叙事结构,我们都烂熟于胸,每个包袱刚出来,我们已经开始替他们抖开了。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会有什么好奇心呢?我们似乎变成了电影百事通,无所不知,欣赏电影变成了挑刺和吐槽。我们的热情已经从电影带来审美上的享受,变成了抖机灵的吹毛求疵。
而老的电影在我们心目中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代表着一种情怀,一种不允许别人亵渎的一片“圣地"。而对于新的电影,由于来的过于容易,所以我们不会再像珍惜老电影一样,把它们含在嘴里,捧在手心。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又怎么会觉得它们能比得上老电影呢?
你们说是这个理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