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电影中的周波,李晨塑造的银幕形象与现实中的真实人物解读

电影《杨善洲》中的角色“周波”是由演员李晨饰演的,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是杨善洲同志的同事和好友。在现实中,周波并不是一个公众人物,因此关于他的详细信息并不广泛公开。
从电影剧情来看,周波这个角色代表了杨善洲同志身边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他们在杨善洲的感召下,也加入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事业中。在现实生活中,与杨善洲同志一样,许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普通人可能并没有过多的公众曝光,他们的故事往往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杨善洲本人是一位著名的林业专家,他在退休后回到家乡云南省施甸县,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杨善洲同志的精神和事迹被广泛传颂,但他身边的许多普通人,包括周波这样的角色,他们的故事可能就没有那么为人所知。

相关内容:

看过电影《杨善洲》的人,总会对演员李晨饰演的年轻护林员“周波”印象深刻。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周波,是个怎样的人呢?

8月26日、27日,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记者采访团走进距离施甸县44公里的善洲林场,在这里见到了周波。

“你看看这颗树像不像党徽”“无心插柳柳成荫,杨善洲老书记的无心之举,将一根拐杖插在地里,没想到竟长成苍天大树”说起杨善洲,说起善洲林场,周波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周波 云报全媒体记者 摄

十八岁的成年礼 选择走进大亮山

正如电影中所述的那样,十八岁的周波将自己的命运与大亮山与杨善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周波是在杨善洲上大亮山后的第二年——1990年上山开始了他的林场生涯。刚来的第一年,周波的工作是跟着杨善洲在哨所里植树造林。第二年,便被派到了大亮山的至高点,林场内最艰苦的防火瞭望台负责护林防火、瞭望、电台通讯等工作。

善洲林场防火瞭望台,海拔约2600米。站在瞭望塔的顶端,“一览众山小”的喜悦总会因刺骨的寒风瞬间消失。而周波,却在这里工作了1200多个日日夜夜。

周波介绍,“在瞭望塔工作,想要喝水,就要自己去山脚沟底去挑,挑一担水需要花上1个多小时。此外,就是赶集困难。那个时候,我们这里没有路没有车,赶一趟集市需要花费7、8个小时。每次赶集,都需要起个大早,下午到达集市后,买上食材,抬着60、70斤的物资费力往山里走,回到瞭望塔,天上早已布满繁星。”

“相比生活上的困难,工作责任对我而言才是最大的挑战。监视森林火险,责任重大,丝毫不能放松。虽然在瞭望塔工作很艰苦,但工作总得有人去做,既然老书记安排了,我就要做好。”周波补充说道。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周波在林场一干就是29年。

角色一直在改变 但初心始终不变

从植树员到护林员到林场场长再到今天的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周波的角色一直在改变。但是,他的初心始终不变。

29年的时间里,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周波从未讲过条件,总是认真的完成组织交代的工作。

在这期间,曾有多份待遇好、能够花更多时间照顾家庭的工作摆在周波面前,他也给拒绝了。

“我的妻子和子女也会埋怨我,为什么那么多份待遇好的工作放在我的面前,我总是选择放弃。”周波说,“并不是我的思想觉悟有多高,而是和老书记共同生活、工作了那么多年,他的点点滴滴感染了我。老书记是一面镜子,是我们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改变了我、塑造了我,才有了我无数次放弃离开这里的机会,选择了29年的坚守。”

如今的周波,虽已不是一线护林员,作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委会副主任的他对林场的关心有增无减。现在,他的重心摆在弘扬和继承杨善洲精神上,摆在林场未来的发展上,摆在为群众变现“生态福利”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眼下,善洲林场的生态、社会效益已经显现。周波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5.6万亩的林海中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比如:种一些中草药、野生菌,通过公司+农户+林场的形式,提高附近村民的收入。”

“如今,有很多周边的年轻人纷纷跑到外头打工,家里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小孩。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老书记的遗愿,创造条件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留下来,让他们每天到林场来工作,晚上回到家里照顾老人、小孩。”周波说。

这就是我们见到的周波。29年的坚守,让懵懵懂懂的18岁青年成长为一位有经历、有故事、有温度、有担当的铁汉子。而激励他不断前行的便是杨善洲精神。如今的周波,几乎每天都会义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讲述杨善洲的故事,一年授课160多堂。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喜翠 李建国 杨艳鹏 崔敏 张蕊

发布于 2025-07-01 14:43
收藏
1
上一篇:重温经典,汉藏双语电影杨善洲——平凡英雄,震撼心灵的故事 下一篇:别让李雪健泪洒银幕,年度最高评分电影,票房奇迹不应止步1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