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后,我们再谈《海霞》这部电影。
我相信大家的眼前,首先浮现的,一定是那一群飒爽英姿的美女演员。

而大家的耳边,也一定会再次响起《渔家姑娘在海边》的歌声。

还有于绍康扮演的刘阿太,那句“我是你的哥哥阿泰啊”的台词,也令大家记忆犹新。
另外,海岛旖旎的风光,解放初期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全都令我们难以忘记。

这是一部,给我们留下太多记忆的影片。
但我发现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不低,但也不算太高。
7.0分。

这算是几十年后,网友给予它的评判结果。
它就那么安静地守在那里。
如同一个安详的老人,在经历过太多的风雨之后,安静地守护着心中的秘密。
是的,许多年轻的网友并不知晓,在这部看似平静的电影的背后,究竟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它的诞生过程,甚至比《海霞》这部电影,更加跌宕起伏。
甚至在1975年,它曾经将整个北影厂,都闹得满城风雨。

它在开拍之初,因为是厂领导看中的“香饽饽”,所以很多人都争着想进组。
进不了组的,就给已经进组的“下黑手”、“使绊子”。
将人性的弱点显露无疑。
而在拍摄过程中,它更是一波三折。
单是导演,就换了三波。
演员,也是换了又换。
可没想到,最终拍完后,它能否上映,才是最严峻的考验。

1975年夏天,电影《海霞》在经历过一系列挫折之后,终于“死而复生”,与观众见面了。
随着电影的上映,片中的一众年轻女演员红了、王酩创作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火了,然而为什么,作为编导的谢铁骊和钱江,却差点被贬去了北大荒?
后来,谢铁骊每每提到这部电影都心有余悸,甚至拒绝在这边电影的字幕表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雅清为你慢慢道来。
一、
让时间回到1972年。
那年夏天,天气特别热。
而几部“样板戏电影”的上映,而像是滚滚热浪,为这个夏天,增添了火热的气氛。

谢铁骊因为成功执导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几部“样板戏电影”,而一跃成为了文艺界“最高领导”眼中的红人。

他还被提拔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领导。
这时,他的心中,对电影界的现状,充满忧虑。
那就是,整个大银幕,只有“八大样板戏”,怎么能行呢?
所以他就产生了要拍故事片的想法。
这时他从自己的女儿那里,看到了一本小说,是黎汝清创作的《海岛女民兵》。

谢铁骊以一名专业导演敏锐的眼光,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于是就将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取名《海霞》,然后把拍摄计划提交给了北影厂的军宣队。
当时北影厂的军代表是狄福才,他很尊重谢铁骊,一听不错,就马上同意了。
谢铁骊马上就着手组建团队。
他选择了老搭档钱江,来为自己担任摄影师,又找了王好为来为自己做助手。

然后,就是面向全国选演员。
当时,全国的电影演员都处于被“搁置”状态,这时知道北影厂要开拍故事片《海霞》了,都兴奋得不得了,都想参演。
比如谢芳,就对其中的女主角情有独钟。

其实谢铁骊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谢芳。
但她这时已经38岁了,再演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显然不合适。
而北影厂又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演员人选。
因此谢铁骊就委托陈强、谢芳等著名演员,到全国各大城市,去寻找适龄演员。
谢芳为谢铁骊寻找到了三位可以饰演小海霞的候选人,其中就包括了年仅12岁的小蔡明。

因为当时谢铁骊正在执导“样板戏电影”《杜鹃山》,所以谢芳就把三个女孩被带到了《杜鹃山》的摄影棚,让他挑选和定夺,最终他选定了蔡明,因为她的那双大眼睛,特别有灵气。

而“大海霞”的饰演者,竞争的演员就更多了。
陈强从天津带来了年仅18岁的李秀明,有人从北京一家副食品商店找来了还在做营业员的张力维,而谢铁骊的好朋友谢晋,则向他推荐了福建京剧团的吴海燕。

最终谢铁骊定下了吴海燕。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身上具有一种朴实而健康的美。
为此,谢铁骊得罪了不少“关系户”,其中还包括他的一些老战友。
但谢铁骊事后才得知,原来吴海燕也是他在文工团时期的老战友的女儿。
而且吴海燕虽然容貌俊美,可无奈她“不会演戏”,一到镜头前,就踩“锣鼓点”,亮相和摆拍,成为某种固定的习惯,这让为她导戏的人苦不堪言。

可是当谢铁骊发现这个问题时,电影都已经拍摄一大半了,临时再换演员,显然并不合适。
原本这时谢铁骊人在《杜鹃山》剧组现场,然后就因为演员的问题,他不得不赶到《海霞》在福建的外景地。
问题的确有点严重。可怎么办呢?总得想招吧?
最终谢铁骊决定多给配角镜头,只让“大海霞”露出背影。
这的确是违背艺术规律的无奈之举,可这时也别无他法了。
而令谢铁骊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就是他的这个决定,为《海霞》这部电影的“命运多舛”,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具体是怎样的隐患?咱们暂且按下不表。
只说谢铁骊为了拍好《海霞》这部电影,的确花费了很多心血。
在他的设想里,《海霞》不仅要故事好看,而且画面也要美,音乐也要好听。

所以摄影师他找了钱江,两人合作过《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和《杜鹃山》等作品,堪称最佳搭档。
而作曲他则启用了从未为电影谱写过插曲的王酩。
结果王酩初试啼声,便一鸣惊人。

一首《渔家姑娘在海边》不仅为电影《海霞》锦上添花,而且更拉开了他电影音乐的创作之路。
眼看着谢铁骊为《海霞》剧组配备了精兵强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可这时,他又临时接到了上级的指令,马上到“样板戏电影”《海港》剧组报到。
那么他走了,又找谁来当导演呢?
谢铁骊想,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把“该解放的人”,都给“解放了”。
二、
谢铁骊曾经在电影《红旗谱》剧组,给导演凌子风担任过副导演,凌子风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曾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时自己不能拍《海霞》,那不如让还在“五七干校”木匠组的凌子风来带队。
重获艺术生命的凌子风当然十分高兴,带着大队人马就赶到了广东汕头外景地。
但很快,他就折翼而归而归。
为啥?
因为凌子风这个人做事风格很“潇洒”,剧组有些人就很看不惯。
于是就给他提了很多意见,还上报给了工宣队。

而当时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而给凌子风提意见的人呢,又多是照面、置景、录音助理等这些人员,所以说话还挺管用。就这样凌子风也就只好被找回,中途停拍了。
原本谢铁骊打算从凌子风手中接过执导筒,但无奈他这个时候实在是“太红了”,完全处于“身不由己”的状态。
他不仅被任命为北影厂核心领导小组的组长,而且还成为了国务院文化组“创作领导小组”的成员,所以他根本没办法亲自担任导演。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这个担子,压到了老搭档钱江的肩上。
当时钱江其实也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那就是将自己所改编的剧本《渔岛怒潮》给搬上银幕。
但既然答应了老朋友谢铁骊,他就只好将自己的计划暂时搁浅。

然后谢铁骊又找来了自己的另外一位合作伙伴,那就是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担任联合导演。

但没想到选用陈怀皑,又在北影厂闹出不少风波。
一些想进《海霞》剧组而幻想破灭的人,将心中的不满,都撒在了陈怀皑的身上,一时间,关于他的“黑料”满天飞。有点类似于,现在某位演员红了之后,他的对家便会散布很多“黑历史”一样。
可是谢铁骊对此却毫不理会。
不过他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为这个剧组又配备了一个导演,那就是王好为,摄影师呢,也配备了李晨声和王兆麟。
另外就是北影厂最好的摄影器材,他也倾斜给了《海霞》剧组。

还有外景地,也从广东的汕头,换到了福建的漳州,因为这里风景更加秀美,而且拍摄条件也更为便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谢铁骊对《海霞》这部电影,究竟是怎样的情有独钟?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
三、
1975年1月25日,经历过三次搁浅重拍的《海霞》,终于拍摄完成,送交到文化部进行审查。
但是负责审查电影的三位领导分别为于会泳、钱浩梁和刘庆棠。
谢铁骊以为自己送审的片子找不出太多的毛病来,结果没想到,电影还没看完呢,三位领导就给定下了“违背三突出原则”的结论。

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一个“罪名”。
而且为了说明这一点,三位领导还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解放军在与敌军作战时,小海霞冒着炮火为战士们送水。而此举很危险,所以方指导员批评了小海霞,并在炮弹袭来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住了海霞。

这原本是歌颂“军民鱼水情”的一场戏,可到了三位领导那里,却成了“没有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谢铁骊反驳道:难道让年幼的海霞,去掩护作战经验丰富的方指导员,才算突出一号主要人物吗?
三位领导被怼得哑口无言,但又不肯罢休,又说:海霞作为最重要的女一号,为什么正面镜头那么少?为什么原本该是海霞出场的镜头,都被其他配角所代替?

这让谢铁骊多少有点“有苦难言”。但他反应特别快,就说,因为我们想塑造“海岛女民兵”这个群体艺术形象。
事实上,《海霞》这部电影,除了海霞之外,其他几位女民兵的性格色彩,的确都更为鲜明。所以如果取名为《海岛女民兵》的话,可能更贴切一些。

几位领导见在与谢铁骊的争论中败下阵来,自然不悦,于是就又提出了一堆修改意见,将谢铁骊、钱江等人,给打发了回去。
其实谢铁骊心里明白,这是上面几个人故意从中作梗,不让《海霞》审核通过,于是他就给总理写了一封信,然后让自己的妻子王遐给专门送到信访办。
总理当时正病着呢,但收到信后,还是第一时间就调了片子来看,一看,没什么问题啊。为了保险起见,他又请了几位老总一起看,大家非但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认为是部不错的电影。

一时间,在中南海,竟然掀起了一股观看《海霞》的热潮。
文化部的那几位领导一听,这不是“啪啪”打脸吗?这怎么能行?于是就开始追查究竟是谁给呈到总理那儿去的。
但查来查去没有结果,于是于会泳和刘庆棠他们,就认为这是《海霞》摄制组,在“利用上级领导压制文化部”,因此给扣上了一顶“文艺黑线回潮”的大帽子,开始对编剧、导演进行批斗。

1975年3月,文化部开始向《海霞》发起“炮轰”。紧跟着北影厂的一些人也加入其中。
当初那些想加入《海霞》摄制组的人,这时感到无比庆幸,他们高举拳头,高喊“打倒”的口号,仿佛取得了某种胜利。
6月22日,钱江在对《海霞》进行了一百多个镜头的修改之后,再次送交文化部,但依然被打了回来。
第二天,刘庆棠便来到了北影厂,并且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在会上宣布:《海霞》修改的镜头一概不用,按原来的上映,然后批判。

钱江当时仍在剪辑室里进行修改,一听此话,一头栽在地上,昏迷不醒,送往积水潭医院才转危为安。
然后,针对《海霞》的大批判,就在北影厂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这部电影,在1975年的夏天,可真是把北影厂给闹了个翻天地覆。
6月26日,电影《海霞》的全部底片和样片被封存,连剪辑师室也被查封了。
当时谢铁骊因为眼疾发作,住进了医院。
钱江因为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而所有跟《海霞》有关的人,都噤若寒蝉。
一时间,风声鹤唳,谁也不敢乱说乱动。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于会泳、刘庆棠等人“独断专行”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
这年7月,电影《海霞》导演之一的王好为的母亲张楠,也就是张瑞芳的亲姐姐,代表谢铁骊等人,向中央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海霞》几次审查未能通过的具体情况,也对于会泳、刘庆棠等人利用高压手段打击不同意见的人表达了抗议。

结果,7月30日,中央领导人就在人民大会堂集体审看了《海霞》的第一完成稿和修改稿,看过之后做出的决定是,电影《海霞》按照修改后的版本发行上映。

至此,这件事似乎就尘埃落定了。
谢铁骊感到高兴极了,他赶快把消息告诉了钱江,又告诉了陈怀皑、王好为、李晨声他们,每个人都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以至于整个北影厂都沸腾了起来。
但这事到这儿还没完呢,谢铁骊他们很快就又遇上了一件“麻烦事儿”。
四、
电影《海霞》面临发行,而这时掌管着发行大权的文化部几位领导,又开始发难,给《海霞》提供的胶片,不再是进口的伊斯曼,而是保定产的“代代红”。
而这个胶片的质量不保险,动不动中间就会闪一下。

所以谢铁骊又很不服气,再次向上级领导说明情况,才得到了伊斯曼胶片。
电影《海霞》于1975年8月上映后,在全国掀起观影热潮,吴海燕、蔡明、王苏娅、张力维、洪学敏等演员全都红了。

黎汝清填词、王酩作曲、陆青霜演唱的《渔家姑娘在海边》也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
谢铁骊本以为万事大吉,没想到更险恶的事情还等在后头呢。
1975年9月15日,“旗手”在一次讲话中说:《海霞》不是好影片,把主要英雄塑造成城市大小姐,谢铁骊、钱江连资产阶级的良心也没有……
如果说在这之前,针对电影《海霞》的批判仅限在北影厂范围的话,那么“旗手”发表过这番讲话之后,对于《海霞》的围攻,便升级为了政治事件。

1976年3月,就有评论文章,将《海霞》定为“和革命样板戏唱对台戏”的作品。
于是,围剿《海霞》的狂潮,更加一浪高过一浪。
而谢铁骊和钱江等人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尤其是谢铁骊,他原本已经开始筹拍电影《大河奔流》了,但这时,他不仅领导职务被撤销,而且还成了接受审查的对象。

专案组的人还发动钱江、陈怀皑来揭发谢铁骊,但他们也只捡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来讲。看押谢铁骊的那些看守,因此了解谢铁骊的为人,所以也对他很好。
当时于会泳和刘庆棠让谢铁骊向他们写个检讨,但谢铁骊坚决不从。后来,他老伴王遐说,你要真写了,那你就完蛋了。

1976年10月12日,原本是于会泳、刘庆棠等人定下的针对谢铁骊、钱江、王昆(歌唱家)等人举办的批判大会的日子,而且还定好开完会后便将这些人逮捕并押送北大荒劳改。
然而幸好老天有眼,早在一个星期之前的1976年10月6日这天,就“拨开乌云见日出”了。
谢铁骊喜极而泣。

10月中旬,于会泳、刘庆棠等人被隔离审查。不久之后,谢铁骊听到了于会泳自杀的消息。心内一惊。
他和于会泳有过多次合作,于会泳对于现代京剧的创作,是有过贡献的,但为了他个人的私欲,他也做了许多不得人心的事情。
谢铁骊原本也曾是“旗手”眼中的“红人”,但他却有自己的坚持,从未做过出格的事儿。我想,这应该是他最终安然无恙、平稳度过那场风波的最重要的原因。

这之后,谢铁骊又执导了《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知音》、《包氏父子》、《红楼梦》、《月落玉长河》、《金秋桂花迟》等影片,获奖无数。
2015年6月19日,著名导演谢铁骊因病去世,享年90岁。
这部电影的导演钱江,此后独立执导了《报童》、《他们在相爱》、《金陵之夜》等影片,2001年去世,享年82岁。

王好为和丈夫李晨声,后来成为北影厂最著名的“夫妻搭档”,联合拍摄了《瞧这一家子》、《潜网》、《夕照街》、《哦,香雪》、《北国红豆》、《赚他一千万》、《第三军团》、《徐悲鸿》、《状元媒》等影片,如今在北京安享晚年。

王酩因为《海霞》担任音乐创作,而在业界声名鹊起,此后,他陆续为电影《黑三角》、《小花》、《樱》、《知音》等谱写音乐和插曲,成为80年代影迷最为喜爱的作曲家之一。

不过才华横溢的他,早在1997年12月5日就去世了,年仅63岁。
从电影《海霞》中走出的演员,王苏娅如今86岁,吴海燕、张力维如今70岁,杨海莲、李小力68岁,洪学敏66岁,蔡明63岁。

许多年后,我们再看《海霞》这部电影,有的觉得它摄影真美,有的认为它音乐好听,也有人被其中赵联、陈强、冯恩鹤、王苏娅等演员的表演所吸引。

但可能很多网友都没想到,它其实更是那段特殊日子的一个见证吧?
“打开记忆,重温经典”,当回忆的闸门打开,大家最为难忘的,会是什么呢?
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咱们更多的网友,进行互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