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电影杨门女将中寇准戏里“忠”的生动演绎

在京剧电影《杨门女将》中,寇准这个角色展现了他的“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于国家:寇准作为宋朝的忠臣,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剧中,他为了国家的安危,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挺身而出,为国家分忧解难。
2. 忠于皇帝:寇准对皇帝忠心耿耿,始终维护皇帝的权威。在剧中,他多次为皇帝出谋划策,帮助皇帝解决国家大事,使皇帝对他十分信任。
3. 忠于朋友:寇准与杨家将的关系十分深厚,他对杨家将的忠诚也体现在剧中的许多情节。在杨家将面临困境时,寇准总是挺身而出,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4. 忠于道义:寇准在剧中坚守道义,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他多次在皇帝面前指出奸臣的罪行,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5. 忠于家庭:寇准在剧中也体现了对家庭的忠诚。他关心家人,为家人的幸福付出努力,使家庭和睦。
总之,在《杨门女将》中,寇准的“忠”体现在他对国家、皇帝、朋友、道义和家庭的忠诚。这种忠诚精神使他成为剧中备受尊敬和爱戴的人物。

相关内容:

说说寇准戏里的“忠”

小时候看京剧电影《杨门女将》,认识了这位气度不凡,智谋满腹的“寇大人”。看他与主和派王辉朝廷上斗法,昂昂然压人一头,嬉笑怒骂戏耍对手,终使宋仁宗造访杨家,借王辉激怒佘太君百岁挂帅,搬出天波侯穆桂英为前部先驱,又挖出少年英雄杨文广随军征战,着实敬佩得很。

近日又看了这部电影,仍感动不已,杨门女将卫国忘身的精神充盈肺腑。但再看银幕上这位寇大人,就像曹操一贯奸诈的白脸上揉了点红色一样,眼中的寇大人脸上骤然有了那么点儿不光彩的白色。于是对以往他的忠臣形象有了些颠覆性的再认识,甚至觉得他还不如那个白脸王辉更“忠”。

王辉无非是看宋朝名将凋零,对西夏征战无必胜把握,更认为杨家男丁已竭,难不成还要一位百岁老人挂帅出征,让一群已过巅峰期的中年女将出去喋血沙场,所以力主媾和。这固然有畏敌如虎之嫌,大敌当前,大节有亏。但再看在道德制高点上激出杨家的寇大人凛凛然的百般帷幄,不觉感到了一丝极其冷酷的寒意。

其一,接到边关败报之时,也正是大帅杨宗保阵亡之时,他仍然先奏请仁宗令杨家挂帅,在王辉主和,仁宗于心不忍之下,又裹挟仁宗借吊唁之名行搬兵之实。至于杨家最后一员男将杨宗保战殁,那不还有他妻子穆桂英,他祖母佘太君吗?寇大人心中只有“忠”字,管他老迈龙钟还是孤儿寡母,上阵再说。

其二,天波府是在为杨宗保作寿诞之日,喜气洋洋之时突闻噩耗的,这种打击不亚于天塌地陷。同殿称臣,袍泽之谊在寇大人身上不见丝毫,心不在此,依然智激王辉,逼他说出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杨家“老迈无用”,“光杆牡丹也枉然”,“去年的黄历不能翻”等贬损之言,激得佘太君“火燃双鬓”,杨门女将群情激奋,请战出征。寇大人“忠”得不仅如同寒冰,更阴暗得不见一丝微光。

其三,杨宗保阵亡后,杨文广是杨家硕果仅存的唯一一条根。虽忠臣良将之后,却未经战阵的少年英雄心性,如若有失,杨家就此绝后,杨家将也将就此终结,戏中的杨文广果然险些中箭身亡。寇大人着实“忠”得可以,“忠”得可以竭泽而渔,身为宰相,在卫国武将人才的储备、培育上“忠”得毫无作为,“忠”得失职,“忠”得只顾眼前,就像路易十四所言“哪管我死后洪水滔天”。这样贵为一国宰相的“忠臣”主政庙堂,让人为宋廷感到悲凉。

戏中的寇大人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寇准。这位民间口口相传的正面人物,历史上却有“奢侈冠一时”的记载,在点油灯照明的时代,满庭蜡烛朝天烧,常宴宾客如流云,不仅能说动皇上带病御驾亲征,他看不上谁,酒后口不择言就说跟皇上碰过了,皇上也是这个意思,直接把皇上都带沟里去了。也难怪,权倾一时的宰相,大忠臣么。

寇大人最后没跳出“忠臣”的魔咒,亡于放逐之地雷州的一张竹榻上,也真是忠臣被贬的死法。

发布于 2025-07-02 07:55
收藏
1
上一篇:巾帼不让须眉,杨门女将系列电影,传奇女性的银幕风采 下一篇:杨门女将之女将初征李渃主演电影1月25日震撼全国上映,热血征程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