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萧红》剧照
在当下这个时代, 女性的困境一直被反复强调,在各种类型作品的叙事中,也不难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在女性的人生中,爱情和家庭依然是生活的主战场;在影片“伪文艺”的详略布局下,观众易被误导而片面地认为萧红是在情感困境中挣扎的女性,而她的生命里更本质更纯粹的属于她自己的内核是影片没有展示、也难以通过情节展示的。萧红被记住的和展示的身份应更多是左联作家、进步青年,而不是一些八卦谈资。综合而言,作为一部文艺片,《萧红》在情节选择和艺术手法上做到了耐人寻味,但对于内在的挖掘,影片的工作略有不足。(影片结构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在此按下不表)

影片剧照
二、逃离?回归?——女性的无法挣脱的困境萧红年轻时选择从哈尔滨逃往北平,只为挣脱包办婚姻的囚笼,去大学读书,可以说她对于封建的教条是不满的;但她为何在病中唯独记念着呼兰县呢?我认为,这与生命的历程有关。年轻时她逃离的是束缚住她向往知识和自由的心,但她对于归属感的渴望是贯穿一生的(如她对鲁迅先生的依恋),于是她义无反顾地投入萧军的怀抱,而现实总是一次次令她心寒,于是文学的这种安全感和稳定性帮助她度过难关。她精神独立,却仍需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依靠,依靠他人就要承受被抛弃之痛,又投身于下一次的追寻,这就是萧红的困境之一。但依靠可以是有形的,亦可以是无形的,生命尽头的萧红没有现实中的依靠,于是她找到记忆中的故乡,在回忆里她是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为什么在生命的尽头回忆童年?——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女孩的心态是存在于萧红骨子里的,她渴望自由、温暖,就像在怀念鲁迅先生时她所写的吃饺子的温馨一幕。哪怕再多的身份加诸于她(包括但不限于母亲、妻子、作家),在她生命的尽头都已经失去了意义,影片中偌大的医院里只有她和零星几人,她渴望也不得不回归生命本质——活着。以我之见,萧红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寻找活着的意义,因此,她在自己的身上不断增加着身份,这些身份作为一种形式帮助她寻找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她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作为女作家,她以细腻的视角记录下真实的社会生活,这些是她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生命的尽头,这些身份自然地剥落了,她尽力寻找存在的痕迹,在她苦味的人生中一丝丝甘甜都能使她满足,只有在童年与祖父度过的欢乐时光里,她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灵魂完整、精神自由、不受约束的完满的人。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厚重的乡土情结,血浓于水,游子总要带着一抔黄土离乡,生于东北长于东北的萧红对于生命之根的所在是有执念的,乡土/故乡对于游子有无限的包容,历经千辛万苦、伤痕累累的萧红或许只有在故乡才能安心休憩吧。就像她在《呼兰河传》中描写的童年,其中不乏残忍的封建恶习,但对于她自己而言,故乡的一切都是亲切的,美好是、糟粕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