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家……”
萧红静静地望着天花板,瞪着呆滞、空洞,倔强的双眼,两滴多情的泪珠顺着干枯的眼角缓缓滑落。
悲怆苍凉的音乐再次响起,缠绵悱恻地回荡在千山万水,万水千山之间。白雪皑皑,苍茫无际的北方原野上,一匹孤马正奋力奔跑着,它拉着萧红毫无生机的瘦弱躯体,送她回家,而她的家,又在哪里?

萧红
1.父母之家,回不去的家。
萧红出生于辛亥年,后受开明新思潮的影响,不甘平庸的她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格格不入。而重男轻女的父母大人却依然强硬反对萧红继续读书,并擅自为其包办婚姻,逼其屈从,萧红宁死不从,一逃二被逐,从此飘荡不安,饥寒交迫。

向往
2.婚恋之家,风雨飘摇的家。
萧红的爱情世界,先后有过四个男人的入场。有过短暂的幸福,也有过长久的阵痛。纨绔子弟汪恩甲(烟鬼),表哥陆振舜(已婚),萧军(滥情),端木蕻良(怯弱),所以先后遭遇了男人们的背叛或遗弃。
情场连连的失意,让才情横溢的萧红也觉得所谓的幸福不过如平头百姓那样——“相安无事,搭伙过日子”罢了。

曾经的温暖

曾经的温暖
3.国之大家,支离破碎的家。
身处列强入侵,战火纷飞,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妻离子散年代的萧红,眼前一幕幕的饥寒交迫,平穷疾苦正唱衰着当时的中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的阖家团圆,食能果腹,足有可栖,是无数疲于奔命的中国妇女,中国儿童和中国老人的扶门期盼,也是萧红梦中日日夜夜的呢喃和侧耳倾听。然而,薄命的她,直到闭眼那一刻也未能听到胜利的凯歌,战火的停息。她最终带着那句“我想回家”的遗憾,离开了她梦中的家园,那里有哈尔冰的冬雪,有爷爷,有爱人,有儿绕膝下天伦之乐,有远道而来的朋友。

战乱
4.看书写作,永远的精神家园。
写作是萧红一生最想做,最愿意做的快乐事情,哪怕身患重病,她也不忘《呼兰河传》,她把酸甜苦辣看进了眼里,写进了书里,她关注战乱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们的分分合合,她渴望早日异地回乡,写尽人间繁华,可病魔还是无情地,冷酷地,早早关闭了萧红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快乐之门,剥夺了她永远快乐下去的热望。

写作
5. 你的深情,几人能懂?
曾经被病痛,失望和无望折磨地痛不欲生的萧红,写下过这样一段凄然伤感的绝世留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作为作家,萧红是强大的,年纪轻轻就名震文坛;但作为女人,她又是弱小无助和不幸的,从小离乡背井,饥寒交迫。她甚至认为,她一生的不幸都源于自己是女人身。先是被重男轻女的父母强迫停学,包办逼婚,甚至嫌弃驱逐;后又被几任男友背弃伤害,病痛缠身,直至客死他乡。

身患重疾
所以,萧红的一生是幸运的,又是多难的。她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温暖,难免脆弱敏感、孤傲倔强,甚至强势无畏,而这样的人又往往是一个非常渴望有家,渴望被爱,渴望温情的弱小个体,哪怕用尽一生寻寻觅觅,觅觅寻寻。于是有人说她滥情薄情,自私决绝。
即便如此,她努力地理解过情敌,原谅过朋友,宽恕过爱人,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遗余力地回报着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想念生下就恍如隔世的孩子。

她把端木叫到床前,把她的作品版权归交给了端木,她只拜托端木在她死后,能替她回哈尔滨找找她失散的孩子; 她感恩朋友骆宾基在她病重期间不离不弃,所以把《呼兰河传》的版税留给了骆宾基;他还叮嘱端木在她死后把她的一部分骨灰撒在鲁迅先生的坟前,让她在那边可以好好陪陪她视为伯乐的先生,回报他在世的帮助和栽培。

知遇之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不甘平庸的民国才女,却被一些人嗤之以鼻地认为活该短命,岂不悲哉。
人们总习惯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性地强扭着西瓜,撕扯着别人。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