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孟泽辉 辛丑年农历十月初四

郑正秋(1989—1935)
我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原名伯常,广东潮阳人。1913年跨入电影界,抱着改革社会、教化群众的宗旨,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由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投资的《难夫难妻》影片,创建了中国拍摄故事影片的先河。首映于1913年9月底。从此我国电影才有了编剧和导演。后来他一度脱离电影创作,积极参加新剧(即文明戏)活动。1922年,参与创办明星电影公司,前后编、导、演了20余部影片。其中《苦儿弱女》《最后的良心》《好哥哥》《盲孤女》《姊妹花》等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抨击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对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寄于莫大的同情,表现了一位旧民主主义者、正直的艺术家针砭时弊、要求改革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他的作品具有民族的、平易通俗的风格。

沈西苓(1904—1940)
中国早期导演、编剧、演员。原名沈学诫,笔名叶沉,浙江德清县人。早年他在浙江工业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研究美术和戏剧。1927年返国后,参加创造社。同年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冯乃超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运动和进步美术活动。1930年3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进天一影业公司任布景师。1933年,进明星影片公司,先后导演了《女性的呐喊》(1933年)《上海二十四小时》(1934年)《船家女》《乡愁》(1935年)《十字街头》(1937年)等优秀影片。1937年春与蔡楚生合作拍摄了《中华儿女》。他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思想。

洪深(1894—1955)
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电影戏剧家,中国有声电影建设的开路先锋,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勇敢的创业者。字浅哉。1916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学烧磁化工,后进哈佛大学,改学文学和戏剧。1920年春回国后,从事戏剧和编导工作。他是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制。1925年,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导。他是第一个写出电影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的人,对中国电影文学和导演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1930年,他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这时期他创作了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编导了影片《歌女红牡丹》《压迫》《劫后桃花》《铁板红泪录》,其中《歌女红牡丹》是我国最早摄制的蜡盘发音有声片,由明星公司和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合制。1931年,首映于上海新光大戏院。抗战爆发后,他领导救亡演剧队进行抗敌救国宣传。解放后,他仍战斗在文化工作岗位上,直至1955年在北京逝世。

史东山(1902—1955)
中国早期导演、编剧。原名匡韶,浙江杭州人。早年喜爱绘画和音乐,参加过上海晨光美术会。1921年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先后担任过美工、演员、编剧和导演。1925年后,编导电影多部,如《同居之爱》《儿孙福》《恒娘》等。1932年转入艺华公司,接受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拍摄了《女人》和《人之初》等影片。1936年进新华公司,拍摄有《长恨歌》《狂欢之夜》《青年进行曲》等。抗日战争以后,他拍摄的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是我国第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故事影片,不是像过去那样采取暗示、影射的形式,而是正面描写了抗日战争,影片通过刘山夫妇的觉醒和老四的堕落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和斗争,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鞭挞了民族的败类,歌颂了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英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他编导了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解放后,导演了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等导演奖。

应云卫(1904—1967)
我国早期著名电影导演和戏剧活动家。原籍浙江慈溪。早年从事戏剧活动。1921年参与组织上海戏剧协会,,为负责人之一,并参加演出活动,以演“旦角”著名。三十年代初期加入左翼“剧联”,1933年导演了话剧《怒吼吧!中国》。之后,在上海“电通”“艺华”“明星”三公司先后导演了《桃李劫》(1934年)《生死同心》(1936年)等进步影片。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剧宣传工作。1940年,导演了影片《塞上风云》等。并组织中华剧艺社,导演了《屈原》《棠棣之花》《法西斯细菌》等进步话剧。战后,参加上海国泰影片公司,导演拍摄了揭露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的进步电影《无名氏》(1947年)。解放后,继续从事电影导演工作。

蔡楚生(1906—1968)
中国电影早期导演、编剧、制作人。广东潮阳人,店员出身。1927年在上海的几家电影公司当杂役,自学掌握了电影的各种基本知识。1929年进入上海明星公司,担任郑正秋的副导演。1931年加入联华影片公司,正式担任编导。192年他拍摄了《南国之春》和《粉红色的梦》,这是蔡楚生创作上的初步探索。此后编导影片多部,著名的有《都会的早晨》(1933年)《渔光曲》(1934年)《新女性》(1935年)等进步影片。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了轰动影坛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战和黑暗统治。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历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等领导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于我国电影创建工作和培养电影队伍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君里(1911—1969)
中国早期演员、导演、编剧,电影战线上杰出的艺术家,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广东中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电影活动。三十年代他曾在影片《新女性》《大路》(1935年)《迷途的羔羊》(1936年)中担任主要演员。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剧宣传活动。1947年,在上海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了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1949年导演了影片《乌鸦与麻雀》。解放后,导演了《林则徐》《聂耳》(1959年)《枯木逢春》(1961年)等优秀影片。此外,他还写有关于表演艺术的《角色的诞生》等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