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行者,香港卧底电影新篇章——续写经典与演绎新变奏

《边缘行者》作为香港卧底电影的续写与变奏,继承了这一类型电影的经典元素,同时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拍摄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一、故事情节
《边缘行者》的故事背景设定在90年代的香港,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警察李明(由陈奕迅饰演)被派往黑帮卧底,与黑帮老大张强(由刘德华饰演)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在卧底过程中,李明不仅要面对黑帮的残酷和危险,还要应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道德困境。最终,李明能否成功完成任务,揭露黑帮的罪行,成为影片的关键。
二、人物塑造
1. 李明:作为影片的主人公,李明是一位充满正义感的警察。他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和亲情,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在卧底过程中,李明逐渐从一个青涩的警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卧底高手。
2. 张强:作为黑帮老大,张强心狠手辣,手段残忍。然而,他也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亲情、友情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张强与李明之间的较量,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在道德和利益之间的挣扎。
3. 其他角色: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如李明的上司、家人、朋友等,都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他们在李明卧底过程中,既是他前进的动力,也是他内心的牵

相关内容:

作者:康宁

4月,由黄明升执导,任贤齐、任达华、方中信、谭耀文、吴卓羲领衔主演的动作犯罪悬疑片《边缘行者》在多部电影撤档之时选择逆流而上,打出了“坚守五一档,我们不撤”的宣传语。5月8日,电影《边缘行者》在官方微博发布海报,庆祝票房突破1亿元。《边缘行者》是一部典型的香港卧底电影,但又在这一类型的叙事传统基础上表现出续写与变奏。

香港卧底电影的叙事传统

香港卧底电影由来已久,从1981年香港电影新浪潮代表待导演章国明的《边缘人》,至今已经有四十余年的历史,这类讲述卧底在警匪间周璇,表现其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的影片,有着固定的形式管理和不断重复的情感表达,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叙事传统。

《边缘人》是香港第一部以卧底为主题的电影,讲述了卧底警察阿潮游走于黑白两道,深陷困境,不仅失去了爱情和亲情,最后被人乱棍打死的故事。《龙虎风云》直逼卧底警察的内心世界,高秋在做卧底的过程中,与阿虎建立了兄弟情谊,最终面临兄弟情谊与社会公义的两难选择,从这个维度来说,《龙虎风云》开拓了卧底题材电影的另一个面向。

周星驰的《逃学威龙》和《喜剧之王》实现了卧底电影的喜剧化转向。在电影《逃学威龙》中,周星驰化身潜入学校的卧底警察,追查手枪丢失案,通过无厘头的表演,将紧张刺激的警匪对抗表现得诙谐幽默。电影《喜剧之王》则讲述了一个龙套演员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屡遭挫折,误打误撞地成为卧底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卧底角色在香港电影中逐渐变得“去悲剧化”。

麦兆辉和庄文强的《无间道》系列开启了香港警匪片正反两方“双卧底”的模式。影片的情节冲突与戏剧张力通过卧底间的智谋较量而展开。至此,卧底故事的叙事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多面,卧底拥有了广泛意涵下的“身份错置”的象征,比如在电影《变节》中,laughing在完成卧底任务后展现除了内心的纠结与迷茫。在《使徒行者》系列电影中,卧底的人性深度以及卧底故事的叙事方式得到了更新。在卧底模式的极端情境下,通过对道义与情谊的坚守而实现人的和解与救赎。

在大多数香港卧底电影中,卧底常常是以悲剧人物的形象出现,在警察代表的公共秩序世界,和罪恶的黑道世界之间徘徊。纵观香港卧底电影的发展历程,卧底如何恢复真正的身份,是香港卧底电影的经典结构。

卧底片的叙事核心和张力,并非义气与职责间的纠结较量,而更关注深陷两个对立世界时,个体的生存处境与心理状态。无力改变和无法想象是香港卧底电影的故事内核。个体面对身份的隐秘、宿命的悲剧,既无法改变过去,也不知如何面对未来,只能思考归属问题。那些隐匿于黑暗中的小人物如何坚强地活下去,这是观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这类型电影之所以吸引观众的原因所在。

新卧底电影的续写与变奏

《边缘行者》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氛围,讲述了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多方势力矛盾激化,暴力事件频发。任贤齐扮演的阿骆是一个“边缘行者”,游走在黑白两道之间,为了收集取证,与黑警合作,最终将警察内部的黑警绳之以法。与传统的卧底影片对比来看,《边缘行者》的变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卧底身份的提早揭示,回避了阿骆“重新做人”的困局。

影片对于寻找卧底的过程描述流于表面,没有经过任何情节角力就揭示了卧底的身份。观众没有寻找卧底的视觉快感,随即陷入了“卧底警察在做什么”的疑惑中,无法沉下心来感受卧底的内心世界。卧底电影要讨论的,不仅是卧底失去身份之苦,还有“重新做人”的困局。而在《边缘行者》中,故事的编排存在很多断裂点,比如阿骆成为帮派老大的情节就略显跳脱,情节处理得过于草率,使得一些重要戏份缺乏说服力,也就无法获得观者情感上的认同。

影片以想象方式回溯香港电影的辉煌时期,但因为没有赖以扎根的文化内蕴,使得画面无所依附,只能变成一个空洞的能指。卧底的痛苦,始于身份认同的困境,同时又天然携带着深层次的精神困境。但在《边缘行者》中,这些深藏于卧底片内核的意味都不见了,阿骆不仅没有了身份的纠结和迷失,还多了几分毫无来由的游刃有余。

香港卧底电影最擅长的是探寻人性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隐藏身份应该是卧底电影最大的悬念,提早的揭示卧底身份,将悬疑点转移或许是本部影片的创意,但也是其最大的败笔。《边缘行者》对于香港卧底电影的续写与变奏,唤醒了观众对港片的回忆与情怀。但因在叙事中摒弃了“揭示身份、完成社会认同”的关键,将“抓黑警”作为叙事核心处理,使得叙事的力度大打折扣,最终无法获得观众更深层次的共情。

(作者康宁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发布于 2025-07-03 10:42
收藏
1
上一篇:香港帅哥方中信,盘点最劲爆的14部影片,你错过哪部? 下一篇:方中信廖启智主演一级指控全网热播!广东出品律政大片,港味十足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