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青年在革命年代英勇奋斗、追求真理的故事。该片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起点,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波澜壮阔,以及一群青年学生在革命浪潮中的成长历程。
故事梗概:
主人公林道静,一个出生于封建家庭的少女,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逐渐觉醒,开始追求民主和科学。她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游行示威,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在斗争中,她结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在卢嘉川的引导下,林道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步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影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爆发,林道静与同学们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示威,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第二阶段:林道静在斗争中结识共产党员卢嘉川,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第三阶段:林道静在革命队伍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取得胜利。
影片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展现了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影片也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建党百年献礼影片,具有以下特点:
1. 历史真实性:影片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背景,真实还原
#2021带你看河北#
小说《青春之歌》银幕故事:《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现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版时间1958年,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这段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杨沫上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全面入侵华北,青年学生热血沸腾,抗日情绪高涨,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爱国运动。杨沫在此期间常与青年学子和共产党员来往,对他们的生活、思想情况和抗日救亡活动有了深入了解,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于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作者结合自身成长和多年革命斗争经历,于1951年正式开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创作,至1958年正式完成。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作者的自我总结,在记录自我的同时也记录下了那个时代中国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命运。
电影《青春之歌》剧照1959年,根据杨沫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青春之歌》上映。该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杨沫编剧,崔嵬、陈怀皑导演,谢芳、康泰主演。电影鲜明生动展现出那个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面貌,在短短的2个多小时里,导演在抗日救国的大背景下表现出或宏伟雄壮,或婉转曲折,或慷慨激昂,或清丽抒情的不同场面,在这些场景变化中,自然完成主人公的蜕变,揭示出爱国青年道路转变的必然性。遇到困难勇敢的面对,这是当下年轻人能从这部电影中学到的,上世纪先辈们反抗命运、反抗传统,用青春的火热谱写青春之歌,这种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已经成为民族进步的标记。(转自:河北中联电影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