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美人鱼》《指环王》之后,又一个IP被嫌太“黑”了。
选角一出,就一路被群嘲。


开播后,整个大翻身。
烂番茄媒体好评率98%,豆瓣评分水涨船高,目前已经超越原版。
又只会骂好莱坞政治正确?
抱歉,这次的改编是真的很正确。
《夜访吸血鬼 第一季》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Season 1

吸血鬼作品史上绕不过去的经典。
1994年的影版,更是集齐了布拉德·皮特和汤姆·克鲁斯两大绝色。
电影给两位营造的暧昧氛围,让影迷津津乐道多年。

走原版路线,肯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现下到哪再找一对阿汤和皮特?
既然要改,就另辟蹊径,改得大胆点。
开播前被骂,也是因为如此。
皮特的角色在剧版中,被设定成了黑人。

原版里遮遮掩掩的同性暧昧,也直接光明正大滚床单。

于是,立马被当做“政治正确”讨伐了。

但顺应时代议题,就一定毁经典吗?
呵呵。
2022了,我们或许期盼世界停止在熟悉的地方,但无法阻止更多人奔赴下一站。
你加不加入?
其实不重要,关键是抛开了话题来看,《夜访吸血鬼》新版故事改编得怎样?
吸血鬼,一个在现代社会总趋于日渐消亡的种群,重新焕发了神采。
这才是传说继续流传的希望。
01
1910年,美国新奥尔良斯特利维尔红灯区。
著名的爵士乐发源地,夜夜笙歌,鱼龙混杂的自由之都。
路易开着小汽车视察着他的产业。
自由大街上24家妓院里,有8家是他开的。

与那一时期美国的成功人士有所不同,路易是黑人。
祖上靠着种甘蔗发了财,到他这一代已经开始多样化经营家族资产。
先别急着说这是编剧偷懒,乱编历史,说那时候黑人怎么可以跻身上流阶层?
其实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就已经出现了发家致富的黑人,而且故事发生地是新奥尔良,这里聚集着大量的“克里奥尔人”,也就是肤色较浅的混血黑人,早在黑奴解放前便是自由身份。
从路易和他家人较浅的肤色,就可以看出他们家的克里奥尔人身份。


在这一点上,剧集设置很严谨。
路易很有商业头脑,他在红灯区的招牌是有色人种妓女,在新奥尔良这样人种混杂的地区很有市场。
他也很会打点关系,能够自由出入“仅限白人入内”的酒吧,享受座上宾待遇。
也能和城里的白人资本家、政要们坐在一个桌子上谈笑风生聊生意。

很多时候,路易好像忘记了自己的黑人身份,但现实总会冷不防刺破这个泡泡。
走进白人酒吧时,一定会享受一番异样目光的洗礼。

和白人聊生意,经常被迫吃闷亏。
“让你抽成百分之十很给你面子了。”
“我出钱你出力,还想怎么样?”


平日里的“朋友”市议员,没看清他是谁的情况下,还是直呼“黑鬼”。

克里奥尔人的身份,其实更让路易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好像拥有比非洲黑奴更高的地位。
但是皮肤仍然是擦不去的印记。
路易身份的这重特殊性,决定了他后来遭遇。
这一晚,一个陌生的法国男人出现在了这座新城市。
金色的长发,蓝绿色的眼睛,一副上世纪欧洲贵族的打扮。
他叫莱斯特。
第一次在酒吧见面,他就对路易说:
“我们注定要成为很好的朋友。”

与此同时,新奥尔良的码头开始出现一种流行病。
得病死去的人身上的血都流干了,但由于他们都是没身份的社会底层,并没有引发太多关注。

莱斯特英俊,慷慨,幽默,神秘,有种致命的吸引力。
他看向自己的眼神那么诚恳,不像别的白人,都是轻蔑与算计。
很快,他们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用路易后来的话说。

那时,路易并不知道,身边这个高贵优雅的完美知己,是死亡与杀戮的化身。
而自己,就是莱斯特一早便盯上的猎物。
他们总在夜里会面,但路易并没多想,因为新奥尔良本就是个不夜城。
两个男人总是夜里相会,注定要发生点什么。
一个醉酒的晚上,两人带了一名妓女回家。
本来应该是三个人的事。

结果一上头……女的被丢到了一边。
这下好了。
越界了。
路易心里那叫一个慌乱。
本来就是个黑人,现在还成了同性恋,这不是在叠buff吗?

于是,路易决心再也不见莱斯特,回归自己正常的生活轨道。
他能如愿吗?
02
怪事发生在和莱斯特分开后。
路易身边开始了离奇死亡。
路易的弟弟保罗,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他妹妹婚礼这个大喜日子死去了。
明明那天下午,他们一起在婚礼上跳了舞。
两兄弟和小时候一样,一起爬上屋顶看日落,谈心。

但毫无征兆地,保罗就跳了下去。

保罗的精神虽然有点问题,但病情已经被控制住了,怎么突然就自杀了呢?
路易还没来得及自责,偏爱保罗的母亲先质问起他来。
“你是不是刺激他了?”
“都是因为你!”


内心悲伤郁闷,他去找熟知的妓女排遣。
可听他倾诉心事的妓女,也毫无征兆地死于非命。

那几乎打破了他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
万念俱灰的路易,冥冥之中好像总能听到莱斯特在他耳边召唤。

他跑到教堂,想要向神父忏悔自己的罪孽。
可话才说了一半,神父就领了盒饭。

另一名神父撒腿逃命。
可人又怎么可能跑得过吸血鬼的闲庭信步呢?

熊熊烈火,地狱恶魔,这个残暴的吸血鬼,是那个路易曾为之着迷的莱斯特吗?
但转过头,莱斯特好像还是那个温柔的男人,轻轻引诱着他。

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痛苦绝望,仿佛被一切抛弃的时刻。
莱斯特对他说,我爱你,你是被爱着的,做我的伴侣吧。


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被需要,被重视。
耶稣神像下,一个点头,一个情不自禁的吻。

血液交换间。
路易长出了长指甲,瞳孔的颜色褪去……
吸血鬼路易诞生了。

03
在《夜访吸血鬼》搭建的世界观里。
吸血鬼是长生不老的物种,外貌会一直停留在成为吸血鬼的时刻。
他们拥有极快的速度,力量,还可以窥探人心所想。
唯一惧怕的东西,是阳光。
也就注定了不管有怎么样的通天本领,只能在黑暗中行事。
路易变成了吸血鬼,按说两个人就可以像《暮光之城》那样,上演没羞没臊的爱情童话了。
童话不会告诉你那个“forever”背后的所有代价。
但《夜访吸血鬼》想拍的,偏偏是那个“forever”之后。
变成永生的吸血鬼,只是故事的开始。
那时候路易并没意识到,成为吸血鬼后所要承担的代价。
莱斯特已经活了百年,新奥尔良对他来说,是临时的落脚地,无牵无挂的新世界。
他是人间雁过无痕的游玩者。
而对于路易来说,这是他的家。
当他成为一个异类,那他又该如何回到自己的人生?
路易窥探到了母亲内心的排斥。


帮妹妹照顾孩子,他差点抵挡不住孩童鲜血的诱惑酿成大祸。

他不愿意脱离原本的人类生活,但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个世界,怎么可能真正接纳他这样见不得光的生物呢?

路易不愿放弃与人类世界的各种情感连接,但在莱斯特那里,仅剩的为数不多的连接,是艺术。
音乐,会让莱斯特将人与食物分开。

但在杀戮这件事上,莱斯特同样像一个艺术家。
他变着花样杀人,享受着死亡之花绽放的美丽。
因为一场歌剧里,男高音演员的糟糕水平,愤怒的莱斯特杀了他。
莱斯特把他当做饮血机,让他躺在沙发上,在失血中缓慢地死去。

男演员临死前,路易窥看到了这个年轻人内心的片段。

在莱斯特的视角里。
吸血鬼是顶级掠食者,杀戮是自然法则,是本能。
可路易做不到,这让他感到沉重的负担。
遗留的人性与吸血鬼的本能使得路易陷入痛苦的挣扎。
可以只杀恶人吗?
可以只吸动物的血吗?
包括此问题在内,他与莱斯特的种种分歧与矛盾,也在激情退却后,渐渐被摆上台面。
永远的相爱陪伴,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现实往往并不能如愿,外界带来的痛苦与怀疑,有时可以轻易就击碎美好的誓言。

最后,也是“forever”最为可怕的一面。
当生命成为了forever。
还有什么事情是值得珍惜的吗?
04
剧版与影版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讨论自我,永生,孤独和人性等哲学问题。
如果原版更像是一个吸血鬼哥特梦。
那剧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了一步,更具备现实寓言的色彩。
比如在孤独这个问题上。
路易向记者丹尼尔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正是新冠大流行背景之下,人类正前所未有地体验着隔绝与孤立。

当然,也就不得不说很多网友骂的“政治正确”。
黑人怎么不能演吸血鬼了?
吸血鬼一定得是白人?
到目前为止,Sir都觉得路易的黑人,特别是克里奥尔人的角色设置非常合理且巧妙。
在影版里,路易的身份是什么?
一个十八世纪的美国白人庄园主,他庄园里的黑人,都是莱斯特的食物来源。

但在剧版中,巧妙的地方在于,路易并非是一个饱受压迫,苦难缠身的底层黑人。
正如Sir前面所说,他处在一个尴尬的,难以自洽的位置。
他属于黑色。
无法在白色的世界里自如行动。
但是又迫切地想要融入,以一个压迫者的身份。
就像他在教堂忏悔时说的,他不断麻醉自己,用这些有色人种妓女来赚钱,是给她们提供生路。

他的家人从中获利,也心照不宣地回避着这个问题。

在种族议题上,它并非粗暴地宣扬:白人压迫我,我好可怜。
它更多试图戳破一种平等的假象。
就像一开始就点明的时代背景。
1910年,美国黑奴制度已经废除,黑人好像名义上自由了,但实际上没人为历史的沉疴买单。

而一旦有利益争执,掌握话语权的白人一定会让他们的“朋友”,路易这样的“假白人”牺牲。
一个让路易认清现实的重要事件,就是在一战时出台的剥盘有色人种的法案,使得他曾经的白人政客伙伴轻松侵吞了他的产业。

路易与莱斯特的爱情同样。
莱斯特本想浪漫地带路易去听歌剧。
但这样的优雅场所,路易这样的肤色想进去,就只能扮成莱斯特的仆从。

而路易对莱斯特的爱,很大一部源自于:黑夜里,他们好像真的可以是平等的。

1969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更新了黑人文学的发展进程。
主人公黑人女孩将自己人生中的所有不幸,归结于她没有一双蓝色的眼睛。
也许我的眼睛应该更蓝一点。
更蓝一些有什么用?
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总有用处。
小说探讨的种族议题更进了一步。
不再是单纯控诉来自白人的压迫,而是想要弄清美国黑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几年后,安妮·赖斯的小说《夜访吸血鬼》面世。
虽然一个是严肃文学,一个是通俗文学,且题材也八竿子打不着。
但其实都是一股时代思潮下诞生的产物。
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解放运动等一系列左派运动,催生了对于少数/弱势群体权益的关注。
如何看待吸血鬼文学?
一群见不得光的,只能生活在黑暗里的少数。
另类,孤独。
在安妮的原著里,也是时代所限,并未明确大胆地指出路易和莱斯特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但又如此昭然若揭。
1994年的影版,依旧未明确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
路易的人设也是异性恋,深爱的妻子和女儿过世,才让他绝望中答应了成为吸血鬼。
但台词和细节处,仍留有蜻蜓点水式的暧昧。


新版里,同性恋身份被点明。
也开始直面吸血鬼文学里最迷人的危险。
嗜血、杀欲与性欲的难舍难分。


Sir要说,剧版路易的人设反而比影版更丰满,也更符合原著精神在当下的演绎。
他好像与普通的黑人不同。
但当他想要融入白人的世界,受到白人的认同,也不过一个“聪明的黑鬼”。

在他还是人类时,他不敢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他夜夜找妓女,却只是和她聊天。

变成吸血鬼后,自己不是人,但好像又不是一只合格的,遵从本能的吸血鬼。
他做不到莱斯特那样洒脱斩断与人类世界规则的连接,犹犹豫豫,左右摇摆。
那自己到底是什么?
那种渴望背离主流,又希望受到主流认可的矛盾心理,不正是当下少数群体的现实困境。

《夜访吸血鬼》的创新在Sir看来是好莱坞“政治正确”的一次成熟经验。
没有偷懒和简单粗暴地让有色人种演员“占坑”。
而是将角色设置、剧情发展和主旨表达天衣无缝地结合。
这是真诚,也是进步。
Sir发现,咱们近来讨伐好莱坞的“政治正确”,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正确”。
《小美人鱼》《指环王》再到《夜访吸血鬼》。
看到黑人主演,先骂了再说。
经典IP里的白人角色换成黑人,也不论到底能不能做出好作品,就先喊“毁了”。



那你有没有想过。
是什么让你坚定地认为,有的角色一定属于白人才是天经地义?
如同吸血鬼,按照这个传说的设定,被咬过传染的人也会变成吸血鬼。
难道这只能在白种人之间传播?
难道我们不是早看过黄种人的吸血鬼。


因为黑人就否认一个吸血鬼。
这是不是好像,托妮·莫里森早早就写出的那个悲剧故事。
一双蓝色的眼睛才是美丽的唯一标准。
政治正确叠buff?
是的,《夜访吸血鬼》就是叠buff了,黑人LGBT,完美踩中很多人的雷点。
但这并不妨碍,它可以是一部精彩的佳作。
而与之相比。
先入为主大张旗鼓地歧视,固步自封不肯承认别的进步,沾沾自喜嘲笑那些连正确资格都没有的失声者。
这才是真正的傲慢与悲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