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青,大地沃土孕育梦想,星辰大海指引前行
电影《柳青》是一部以我国著名作家柳青为原型,讲述了他扎根农村、深入生活,创作出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表达农民心声的优秀作品的故事。这部电影深刻展现了柳青“扎根大地,仰望星空”的创作精神,以下是对这一主题的详细解析:
一、扎根大地
1. 生活体验:柳青在创作过程中,深入农村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生活体验使他的作品更加真实、生动,贴近农民的生活。
2. 真实反映:柳青在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这些作品不仅为农民发声,也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3. 爱国情怀:柳青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农民的关爱。他坚信,只有真正了解农民,才能写出反映农民心声的作品。
二、仰望星空
1. 创新精神:柳青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他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又具有浪漫主义的想象空间。
2. 思想深度:柳青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农村生活,还揭示了社会问题,如封建残余、官僚主义等。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思考社会现象。
3. 民族精神:柳青的作品
相关内容:
电影《柳青》最近在国内上映,在当下这个商业化时代,拍摄一部在中国电影界近乎稀缺的作家传记电影,需要一种情怀。
对于作家柳青,观众可能是陌生的,也是好奇的。电影《柳青》是以作家之名,直面历史,直面现实,弘扬热爱土地、热爱人民、热爱艺术、热爱真理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电影以柳青创作《创业史》前后为背景,生动呈现了农村走合作化道路时期人的心灵与人的命运,有理想主义的热情,也有艰难曲折的思索。对于那段辉煌而苦难的历史,电影没有夸大,也没有回避,在温情感人的思索中始终给予诗意的、理想的、光明的指向与期待。
“我们不能只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电影以影像了谁是柳青、为什么是柳青的问题。
柳青是以《创业史》而著名的人民作家,也是扎根农村14年的“书记”。他有着丰富广博的文学知识、革命经验、世界眼光,在时代的召唤中,在对人民的热爱中,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和优越生活,和家乡的农民生活在一起,穿着农民的衣服,剃着农民的光头,咀嚼着农民的话,理解着农民的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金黄的稻田、碧绿的原野、父老乡亲的面容、暴风雨中的泥泞,和柳青饱含泪水的目光深情交融,叠化成一种感人的社会风景。
电影讲述了一个作家过去的故事,也讲述了一种并未成为过去的精神。柳青的精神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电影所塑造的柳青是一个作家,也是一种精神,一种热爱人民、奉献人民的良知与风骨。
以百姓心为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无论在任何时期,都不为名利所诱惑,都不为风浪所裹挟。“凡是百姓的事情都得管”,这是柳青的心声。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与对话,当梁生宝的原型、农业社主任王家斌接到亩产三万斤的任务时,他扔掉了黑旗,说这怎么可能?柳青说:“你们干得好着呢!你俩记住,以后能办到的事尽量办,办不到的事就不办咧!”王家斌因为皇甫村产量没有达标而被批评时,他很委屈:“你总是说要实事求是,我们实事求是老受批评,人家不实事求是倒受表扬,我想不通!”柳青耐心地劝说:“家斌,你说我们实事求是为啥嘛?”王家斌哽咽道:“不就是为大伙吃饱饭嘛。”柳青安慰他说:“我们做工作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又不是为了表扬,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柳青了解农民,体贴农民,人民至上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口号,一个政策,而是一种实际,一种必然。即使个人无法左右时代,他也始终没有放弃以个人之力挽救时代的迷失。在大炼钢铁的暴风雨中和乡亲们抢收玉米,在遍地的泥泞中推车艰难前行,是曲折的隐喻,也是前进的表征。
在艰难的时代,良知必须以风骨来坚守。作为坚定的革命信仰者,面对席卷而来的社会浪潮,柳青是清醒而谨慎的,小心维护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与作风,他长期深入生活、扎根农村,对创作呕心沥血。
对于质疑,柳青的是:“什么是正业?身为一个作家,对老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整天待在屋里闷头瞎编?那才是不务正业。我的创作就是要把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写下来,这就是我的正业。”
柳青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被造反派关进牛棚,遭受审查,妻离子散,柳青忍受着时代、个人的病痛与委屈,对原则问题小心翼翼,始终不渝。在电影中,柳青慢慢躺下,低声说了一段话:“我要是认了我就不是柳青了。我不能!我不能拿我33年的党龄开玩笑。”
对于柳青及其时代的光荣与苦难,电影的美学风格是温情的现实主义与温和的理想主义。它超越了伤痕文学的倾诉,在虚化与留白处理中留下了想象与思想的空间。在个人与时代、现实与理想、悲剧与诗性的交融中,有唯美的建构,有温情的思考,有动人的眼泪,有光明的指向。
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致敬柳青,感谢《柳青》。
邵瑜莲 转自: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