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至上,艺术边缘,反思李时珍式电影消失的背后

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中,票房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确实,随着商业电影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艺术性较强的电影可能会因为票房不佳而面临绝迹的风险。
如果只谈票房,不考虑艺术价值,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李时珍》这样的电影绝迹的原因:
1. "市场定位":艺术电影往往具有较为小众的受众群体,而商业电影更注重吸引广泛的观众。如果电影制作方和发行方只关注票房,可能会减少对艺术电影的投入和推广。
2. "投资回报率":艺术电影的投资回报率通常较低,与商业大片相比,投资风险更大。在只关注票房的背景下,投资方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商业回报更高的项目。
3. "宣传力度":商业电影通常拥有强大的宣传和营销力度,而艺术电影往往在宣传上投入较少。这导致艺术电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4. "观众口味":随着电影市场的多元化,观众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只关注票房,电影制作方可能会更加迎合大众口味,而忽视艺术电影的独特魅力。
5. "政策导向":虽然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多元化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导向也可能对艺术电影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某些艺术电影可能因为题材、内容等原因受到限制。
为了防止《李时珍》这样的电影绝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提高艺术电影的关注度":

相关内容:

#娱乐影视大赏#十七年时期,能拍出《李时珍》这样一部写实的人物传记片实属难得。

在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电影早已不是艺术,被各种指代取而代之,《李时珍》虽也不乏批评色彩,但整体上却不是以斗争为主。

《李时珍》开场的几幕画面颇具诗电影的风格,看起来意境优美、韵味绵长。

以纤夫拉船托物言志,寓意行医之艰难以及一生都要朝前走,不能有半点后退的想法,否则害人毁己。

随后镜头一转,表现手法由借景抒情转为现实主义,聚焦于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前因后果,像纪录片一样将故事娓娓道来。

电影里,李时珍完成了造福后人的恢弘巨制,但在电影外,《李时珍》的诞生却没有想的那么容易。

编剧张慧剑的祖父以医术著称,他本人也习过中医,熟读中国医药史,对李时珍也有些研究,恰逢时机成熟便想把李时珍搬上银幕。

写好剧本后,得到了夏衍的支持,上影厂也指派第二代导演沈浮执导《李时珍》。

可找赵丹演李时珍时却被一口回绝,因为之前出演《武训传》被全国责备,赵丹对历史人物心有余悸,不敢轻易试错。

沈浮不厌其烦地请了数次,又向赵丹介绍李时珍,并告诉他夏衍都同意开拍,赵丹这才答应,看到剧本有不足又主动帮忙修改,一心投入到电影当中。

这份匠人精神让《李时珍》的优点很明显,映入眼帘的就是编剧技巧的高超,看似轻描淡写地勾勒,却能画出千沟万壑。

如片中李时珍正在给农妇看病,家里人告诉他包乡绅过来闹事让他过去一趟,李时珍并不理会,在他这里只有治病救人。

但因一味药不对,李时珍必须亲自回去取便回了家,顺便跟包乡绅据理力争,告诉他古书记载药物混乱的情况,并立志重修本草。

这个片段,李时珍一共完成了五件事。

给农妇取药,与包乡绅争辩,体现自己的医者父母心,下决心修本草,成了年轻人的榜样,庞宪决定拜他为师。

这五件事看似杂乱无章,但在编剧的巧妙搭配下汇集成一条承上启下,有完整因果关系的主线,足见编剧的能力。

还有一处是描述李时珍年纪大了,导演沈浮化繁为简。

李时珍、老魏、庞宪他们为修本草,跋山涉水到各地遍寻药材,在雪夜中,于一半山腰上的茅草屋中休憩。

这时的李时珍已经离家好多年了,衣服破了得自己缝,凑到煤油灯前穿针引线,可试了多次依旧没有成功。

这一个小小的动作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李时珍老了,视力不如当年了,二是表达李时珍的念家与妻子的辛苦。

好的导演总会在细节处见真章。

作为第二代导演,沈浮延续了第一代导演讲个好故事的特性,一直在扩充《难夫难妻》,让中国的故事片越来越好。

尽管在《李时珍》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还没有丢掉戏剧的拐杖,如电影中有不少戏曲的影子,服化道与配乐都来自戏曲。

但故事的节奏感却很舒服,以五幕剧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为依托,讲清楚了李时珍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社会的好与坏。

李时珍为什么会从医?因为他科举屡不中,不是个当举人的料。

打小就喜欢医生,只因那时大夫地位低下,不被待见,所以父亲刻意让他干其他事,返家途中,被其坚定的意志打动才教他医术。

李时珍为什么要修本草?

因为看到包乡绅用错误的《本草书》治病,卖假药,导致不少人的病情加重,还连带牵连了救人的医生。

此事之后,李时珍又看了许多本草书,发现错漏百出,以前的本草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环境,遂想修本草,兼济天下。

李时珍为什么选择自己修本草?因为朝廷靠不住,走了嘉靖,来了隆庆,各个都追求金丹玉露,将中医弃如敝履。

他治好了世子的病,被楚王委以重任,后调入太医院,博览医书,本以为碰到了志同道合之人,但他们却个个迂腐不堪。

李时珍难以忍受他们的不作为和统治者的昏庸,又有一颗悬壶济世的心,愤而辞官回乡,以一己之力实施这个庞大的计划。

幸而自己多年行医,好口碑口耳相传,每到一地,总有不少老百姓主动过来帮他,为他在悬崖上采药,跟他到深山老林里实地考察。

在此过程中,赵丹炉火纯青的演技撑起了电影的后半段。

其他人在表演时总会拿腔拿调,走位充满了舞台剧范儿,但赵丹的表演完全脱离了文明戏的痕迹,与电影融为一体。

李时珍年轻时的戏份,由于赵丹当时的年龄偏大,在诠释时难免有些违和,可到了中老年,赵丹的表演简直是叫人叹为观止。

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举动,都丝丝入扣、入木三分,就好像真的李时珍站在观众面前,而非演员赵丹。

尤其是片尾他站在江边向远方望去的镜头,景别由远及近,从全景到近景,赵丹伫立在岸边,没说一句话,单看他的眼睛就是一出精彩的大戏。

这个结尾也与开头李时珍的父亲告诫他“学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前后呼应。

晚年的李时珍已经修好了《本草纲目》,但苦于难以刻字出版,与徒弟庞宪从南京回来后,李时珍先是发现了一株万年青,后看见江上有纤夫喊着号子在拉船。

但他的徒弟却告诉他江上空无一物,庞宪以为师父因《本草纲目》出版不了而难过,在旁边大哭起来,李时珍见状赶忙开导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

其实,这一幕意味深长,是导演的有意为之。

李时珍发现万年青隐喻《本草纲目》终会流芳百世,李时珍幻视江上有纤夫拉船是指代新的开始。

纤夫拉船是苦难生活,如今纤夫不在,船也不见,表明艰难险阻都过去了,《本草纲目》肯定会出版,后人肯定会因此受益。

只可惜,在商业化肆意泛滥的当下,这种电影已经绝迹了。

没人愿意下苦功去打磨一部几乎不可能大卖的电影,大家观众的都是票房高了、低了,不会有人想谈艺术。

发布于 2025-07-06 00:42
收藏
1
上一篇:中植系旗下院线管理公司正式接手,星美影院业务迎来新篇章 下一篇:电影李时珍致敬一代名医,不畏强权,为民悬壶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