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电视剧热播引热议,每一集都槽点满满,观众笑评不断!

电视剧《苏东坡》作为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旨在展现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但观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喜好、历史知识背景和审美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槽点的方面:
1. "历史准确性":历史剧往往追求艺术加工,但有时会与历史事实有所出入。观众可能会对剧中某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情节或人物行为提出质疑。
2. "人物塑造":对于苏轼这一历史人物,不同观众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如果剧中的人物塑造与观众心中的形象不符,可能会被认为槽点满满。
3. "剧情安排":剧情的推进、冲突的设置和解决方式可能会被观众认为不够合理或者缺乏新意。
4. "表演风格":演员的表演风格、台词和肢体语言等,可能会与观众期待的有所不同,导致评价两极分化。
5. "视觉效果":服装、道具、布景等视觉效果可能不符合某些观众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6. "主题表达":对于苏轼的生平和思想的展现,可能会被观众认为不够深入或者表达不够清晰。
当然,这些都是主观的评价,不同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槽点,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来处理:
- "了解背景":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电视剧制作时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 - "保持开放心态":接受艺术加工的历史剧,理解其作为艺术作品的特点。 - "分享

相关内容:

被电视剧玩坏的苏东坡

吴钩

听说电视连续剧《苏东坡》制作精良、考究,不戏说,编剧还是一位大学教授。便找来一看。

这一看,发现这部号称“重大历史题材”的连续剧,只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粗编滥造”。戏中服装道具不合史实就不说了,故事情节也改编得乱七八遭,比“戏说剧”还要戏说,违背史实与历史常识的地方,俯拾皆是。

这部戏,每一集都是槽点满满。现在单来看第三集。

第三集说到嘉祐二年,苏轼参加殿试,接到的试题是一道策问。从电视画面看不出这道策问题具体是什么,但可以看出是几个字。

这里,编剧显然不了解科举考试中策问题目为何。策问并不是几个字,而是由考官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通常跟治国现实有关,略加阐述,然后请考生对策。也就是说,策问通常是一段几百字的话,哪里是几个字就能概括的?

那么苏轼如何这次考试的策问呢?剧中透露了苏轼制策的一些句子:“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


其实,苏轼从来没有写过“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的策论。这篇策论,其实是苏轼之弟苏辙所写。而且苏辙写此策论的时间,也不是在嘉祐二年的殿试上,而是在嘉祐六年的制举御试时。编剧为了突出苏轼的见识、胆略、勇气过人,使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弟弟的文章送给了哥哥,而且将时间提前至嘉祐二年。

按电视剧情节,殿试结束后,苏辙对苏轼所写的策论感到很担心,对兄长说:“哥哥,你的策论写得太过尖锐了。”

苏轼呢,义正词严地教训弟弟:“子由,若是为了一己安危而不顾国家社稷,那你我出来做官为何?倒不如在眉山老家安分守己,太太平平,颐养天年。”将苏辙训得一愣一愣的。看着如此错位的对白与面画,我感到非常滑稽。

更搞笑的是,苏辙与哥哥对话时,自称“子由”。子由是苏辙的表字,按古人称谓习惯,一个人是不可能自称表字的,因为表字乃是取来供他人称呼自己的。


同一集中,欧阳修称范镇为“蜀公”,也是莫名其妙。范镇封蜀郡公,后人以“范蜀公”相称,但范镇封蜀郡公我记得是在宋神宗朝,仁宗朝的人怎么可能叫范镇为“蜀公”呢。编剧大概想显摆自己的学问,却露了马脚。


还有,剧中众官称王珪为“大人”,也是编剧不解宋人称谓所致。宋朝官员相面,其实并没有互称“大人”的习惯,据《陔余丛考》,“觌面(见面)称大人,始于元明耳。”互称“大人”是从元明开始的。


电视剧接着讲,由于苏轼制策言论出格,仁宗震怒,拍了桌子。御史台将苏轼抓入大狱。太学生喊着要杀苏轼,朝中一伙大臣也提出将苏轼杀头。

其实,苏轼除了后来那次“乌台诗案”,并未下过御史台狱。上面情节,完全是编剧胡编乱造出来的。

事实上,在嘉祐二年的贡举考试中,苏轼的文章立论平平,全无过激言语,怎么可能会惹来牢狱之灾?即便是嘉祐六年制科考试,苏辙(注意是苏辙)在策论中大骂仁宗,宋仁宗也并未生气。

电视剧中,宰相韩琦也想深罪苏轼:

这同样是编剧的胡扯。因为历史上,韩琦对苏轼极为爱护。

第三集最后,宋仁宗授予苏轼为翰林学士,当然也是编剧的扯蛋说法。不过,跟前面指出的那些错误相比,这个大概还可以说是文学性虚构。只是,看这部戏的人,千万不要被它误导,以为《苏东坡》是什么历史正剧。热爱这部戏的人,也千万不要再吹嘘它“不戏说”了。


发布于 2025-04-20 19:33
收藏
1
上一篇:穿越时空的画卷,电视剧苏东坡的传奇人生 下一篇:苏东坡在儋州首集揭秘,电视剧渡海南来演绎东坡儋州初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