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成长之路
“望子成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杰出的人才,就像龙一样威武、尊贵。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也常常被用来形容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有出息,成就一番事业。家长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支持孩子,比如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鼓励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以期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相关内容:
望子成龙
秦人
望子成龙,天经地义,存着这点儿“私心”,连菩萨也不会怪罪。
教子书千言万语,贯穿在字里行间的便是那四个字。日常生活中做爹妈的耳提面命,子女往往为之不屑,故转身即忘。教子书却是白纸黑字,可以反复地阅读、回味,甚至可以流传下去,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望子成龙”这个既朴实又奢侈的愿望也因此而底气十足。
上世纪80年代《傅雷家书》问世,使得多少为人父母者为之汗颜!儿子负笈海外,老子足不出户,却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不仅有编号,且留有“副本”,以备日后查阅。一个学问家的态度,真是随处可见。家书中只是偶有“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之类的提示,更多的是谈肖邦、谈贝多芬、谈希腊雕塑、谈敦煌壁画……傅聪一度想改换门庭,离开波兰转赴苏联,傅雷将去留的理由分项列出,放在天平的两端,由傅聪权衡之后再作出理智的判断。像是甲盘中有“杰老师过去对你的帮助是否不够?”乙盘中则相对有“苏联的教授法是否一定比杰老师高明?”甲盘有“六个月在波兰的学习,使你得到这次比赛的成绩,你是否还不满意?”乙盘则有“假定过去六个月在苏联学,你是否觉得这时的成绩可以更好?名次更前?”甲盘有“杰老师为了要教你,特意训练他的英语,这点你知道吗?”乙盘则有“苏联教授是否比杰老师还要热烈?”一个做父亲的严谨和冷静,顿时跃然于纸上。
老牌子的《曾国藩教子书》则处处让人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曾出将入相,深知官场险恶,并不希望儿子步其后尘,故家书中频频出现“做官不过偶然之事,不可贪图衙门热闹”、“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一类的字句。待人接物方面的内容更是巨细无遗:如“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女不可恋母家富贵”,“新妇初来不可酣佚”……家书中亦不乏经验之谈,曾有一袁姓女婿,是个典型的二流子,居然“未婚而先娶妾”,曾虽恨之入骨,却特意关照家人不宜过露痕迹,“人所以稍顾体面者,冀人之敬重也。若人之傲惰鄙弃业已露出,则索性荡然无耻……而以后不可救药矣。”信中凡涉及学问,莫不眼光独到。像是对文章雄奇之道的看法:“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而气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
18世纪英国的查斯特菲尔德伯爵,曾因在大名鼎鼎的《约翰逊辞典》成书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而备受约翰逊本人的揶揄。可这位伯爵写给私生子的信却颇受称道,一版再版流传至今。该教子书以时间为序,分别冠以标题,诸如“追求优雅”、“保持有尊严的举止”、“取悦他人是一门难以掌握的艺术”、“以得体的方式取悦他人”、“学会取悦他人”、“向高贵之人学会取悦他人的妙招”……连篇累牍,不离马屁,活脱脱一部“谄媚大全”,虽素有“绅士教科书”的美誉。
三本教子书的重心不同,自然效果不同。傅雷的儿子献身艺术,曾国藩的儿子无意仕途,而那位伯爵的私生子则轻车熟路跻身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