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交通站,演技派亦难免失误,盘点剧中表现欠佳的亮点角色

《地下交通站》是一部充满喜剧元素的电视剧,其中虽然很多演员都有出色的表现,但也有一些角色在剧中表现欠佳。以下是一些在《地下交通站》中表现欠佳的角色:
1. "李四":由演员王德顺饰演,虽然王德顺是一位资深演员,但在剧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角色略显平淡。
2. "张三":由演员王宝强饰演,虽然王宝强在剧中也有不错的表现,但相较于其他角色,他的表现略显不足。
3. "小翠":由演员李依晓饰演,虽然李依晓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小翠这个角色在剧情中的存在感并不强。
4. "王二狗":由演员王奎荣饰演,王奎荣在剧中的表现并不突出,角色略显尴尬。
5. "小芳":由演员李依晓饰演,同样由李依晓饰演的小芳在剧中的表现也略显平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角色的表现欠佳并不意味着演员本身的能力不足,而是角色在剧情中的定位和发挥空间有限。在观看电视剧时,观众可能会对某些角色的表现有所质疑,但这并不影响整部剧的观看体验。

相关内容:

任何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编、导、演三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地下交通站》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三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短板。尤其是在演员方面,无论主要演员还是客串,绝大多数表现得都非常出色。

但毕竟当代的影视创作流程,已经进入到了高速度快节奏的工业化模式。如此模式下,再好的演员如果稍有懈怠也会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地下交通站》中几十位主演客串中,就有那么几位本来素日演技很不错却在本剧中略显懈怠的。

本期内容就盘点一番本剧中表现不太好的几个角色。事先声明,在下绝非在此兴师问罪。只是抛砖引玉,帮助朋友们在观剧过程中更准确地欣赏和分析角色。

焦司令、洪政委的军人形象

开场部分好不好,对于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非常重要。实话实说,本剧的开场部分是有点儿瑕疵的,问题就在于两位新四军首长的形象并不完美。

申军谊,是著名演员老戏骨了。虽然他1984年以电影《通缉令》中的刑警形象出道,其后也陆续在多部影片中塑造了军人形象。但真正让他家喻户晓成名的却是1987年《乌龙山剿匪记》中的匪首钻山豹,也由此定位了反面角色的基本戏路。哪怕在1988吴子牛执导的电影《欢乐英雄》和《阴阳界》中他饰演的正面角色许三多身上,也至少有三分匪气。

申军谊在本剧开场饰演新四军的焦司令,表演上还算中规中矩,但敞着风纪扣又撸胳膊挽袖子的形象成了最大败笔。前面说了,他多年来的就是以反面形象见长的,外形上也颇有一些匪气。这身新四军的军装穿在他身上本来就略显违和,这风纪扣一敞袖子一撸,脸上再没有个军人的严肃劲儿。要是面前没有铺垫,观众们真不太容易看出来这是个正面人物。

跟申军谊搭档饰演洪政委的是著名导演程东海。他的问题是外形上与艰苦斗争阶段的革命军人形象相距太远 —— 脸型臃肿不说,头发还特别长,而且也一样没有军人的气质。这个形象演新四军实在是没有什么说服力。

再多说一句,这个开场字幕也出现了严重错误。场景到底是在冀中还是苏北,真让人搞不明白了。

伪军李班长新瓶装旧酒,拿80年代的老梗糊弄新世纪的观众

第19集《巧入敌阵》可算得上是笑星云集的一集。在开头与剧情几乎无关的开场小帽儿里出现了新旧两代的三位笑星——潘长江、郭德纲和于谦。面对当时刚刚成名正处于艺术上升期的郭德纲于谦,作为老一辈笑星的潘长江很不聪明地用出了自己20年前的“成名绝技”。其效果如何让观众一目了然。

1986年,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演员潘长江与西丰县剧团的演员赵本山合作的二人转拉场戏《大观灯》火遍了整个东北。学盲人的赵本山和既学结巴又学跛子的潘长江先后500场演出场场爆满,连录音带都一度卖脱了销。甚至被当时东北的专业团体总结之为“铁岭现象”。两人也由此开始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

但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80的东北乃至全国,都还处于一个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普遍比较匮乏的时期。说白了就是人们看得少啊,各种喜剧形式看得更少。看得少就导致笑点低,观众们看舞台上赵本山装个盲人潘长江装个结巴也能爆笑不停。可这种低档的笑料是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更容易被观众所抛弃的。果然,在几部雷同的装盲人的作品之后,赵本山果断放弃了这种搞笑手段。在之后的春晚舞台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样,喜剧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直至成为无可替代的“春晚小品王”。

再说潘长江,虽然也是春晚的常客。但无论在小品上还是影视剧上始终抱着耍贫嘴逗咳嗽的法宝不放,在艺术的层次上始终难以更上一层楼。在这部《地下交通站》客串中,面对21世纪观众的他居然翻箱子底子拿出了80年代的“成名绝技”学结巴。

但此时的观众什么没看过?艺术欣赏水平和笑点早就不是80年代开放初期的低级阶段啦。学结巴学残疾这些搞笑手段无异于是直接咯吱观众,观众们会买账才怪了。估计老人家在那儿一口一个“啊…就…啊…就”的卖力气表演的时候,旁边的其他演员尴尬得鞋底子都快扣漏了。他演的这个李班长也成了本剧中最失败的角色之一。

两个伪军大兵的表演一好一差、对比鲜明

同样是在第19集《巧入敌阵》中,方旭和梁天客串了两个伺候人的伪军大兵,被那威饰演的日军军官呼来喝去还时不时挨两个大嘴巴。

要说这导演也是真会选演员。方旭和梁天因为形象条件,年轻的时候都是演一些个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的角色的。在这里演受气的伪军大兵是正合适。

不过呢,这二位的表现可是一好一差、对比鲜明了。

方旭是本身就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又一直在电视和话剧舞台深耕多年经验丰富。不但演戏还做编剧做导演,成为了一位全能型的戏剧人。这种客串小角色对他而言简直就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您要是仔细观察他演的这个小伪军就会发现,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台词看似漫不经心,但节奏和尺寸的把握真的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说明他虽然塑造的是一个吊儿郎当的小角色,但演的时候可是丝毫没有懈怠,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句台词都是踩着节奏循着角色感觉去演的。

反观梁天就差得太多了。虽然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红极一时,成为著名演员。可其后他就把事业重心转移到了经商上了,只是偶尔在几部影视剧中露露脸。虽然知名度还在,但表演水平却严重荒疏了。这个伪军让他演得是明显木讷发愣,节奏和感觉都不在点子上。尤其是表情太过敷衍,没精打采松松垮垮的,已经完全没有专业演员的样子了。要不是旁边还有方旭撑着,这一段戏干脆就算是砸了。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技也是一门功夫,长时间不演不练一样会荒废。

胡大夫表演过于敷衍,本来的演技派大意失荆州

情景喜剧的这种形式是很考验客串演员的演技和职业素养的。别看戏份少台词短,但仓促之间接触一个不熟悉的剧组不熟悉的剧本,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是很可能跟不上剧组其他演员的节奏的。比如《东北一家人》第12集中。友情客串的导演冯小刚把几分钟出场几句台词的职业小偷把握得恰到好处惟妙惟肖。而一同出场身为著名演员的张铁林却反差明显。不但动作表情和台词都过于敷衍,而且匆忙间学的几句东北话也是严重的不对味。

这部《地下交通站》中也有一位素以演技著称的演员露了怯,那就是在最后一集里客串了个精神病大夫的耿乐。

耿乐的演技早在电影《阳光灿烂》和《开往春天的地铁》里就得到了验证,完全称得上是一位演技派的演员。但在《地下交通站》里,他明显是事先对剧本对人物完全没有充分的准备,匆匆忙忙地仅凭一个演员的基本功和经验勉强完成了这段表演。一个本该非常稳重的大夫被他慌慌张张地演了出来,情绪变化也只能靠摇头晃脑挤眉弄眼来尴尬地表现。

当然,这里应该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就是现场与他配戏的是“安邱三巨头”,贾队长、黄队长和白翻译。三巨头作为整部戏的搞笑担当,早就彼此配合得如鱼得水天衣无缝。仨人现在一起,你来我往你言我语就跟说相声似的。其他演员即便精心准备也未必接得住这三位,何况耿乐貌似是仓促之间上阵,不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才怪。

剧中被神话一般的石队长,演出来却变了味

石青山这个角色是有两个显著特点可以做文章的。一个是他“百变大侠”的绰号,一个是他武工队长的事迹。

表现他的“百变”。一方面需要在化妆上多下点儿功夫,让他每次以不同身份出场的时候形象反差更大,更“面目全非”。但显然这一点没有做好,石青山每次出场不过就是服装上略有变化而已。在观众们看来,贾贵黄金标这些人没能把每次以不同身份出场的石青山认出来,单纯就是视觉功能严重退化导致的。

另一方面需要演员用自身的演技把不同“分身”的感觉给演出来,化妆成跌打大夫就演成跌打大夫、化妆江湖骗子就演成江湖骗子。这一点显然也没有做到,或者说英壮的非专业演技达不到这个要求。跌打大夫和江湖骗子在他演来就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至于武工队长的身份,其实是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可供参照的。前辈演员们塑造了很多这种游击战英雄的形象。远的如《地道战》里朱广龙饰演的高传宝、《小兵张嘎》里张莹饰演的罗金宝;近的如《烈火金刚》中李强饰演的肖飞、《飞虎队》中刘威饰演的刘洪。哪一个不是威武正面、健康阳光的形象。但英壮偏偏把石青山塑造成了个匪气十足跟谁都横眉立目吆五喝六的形象,仿佛不嚷嚷就不能表达情绪。可以说,把这个石青山的形象定义为绿林好汉更合适。

另外,英壮端着架子演戏的习惯从《我爱我家》开始就从未改变过。只不过在这部剧里好像更加严重了。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无论您对在下的观点有何共鸣还是异议,都欢迎您在评论区里一吐为快。另外,关于《地下交通站》朋友们还有哪些想讨论的话题,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提出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发布于 2025-05-02 12:32
收藏
1
上一篇:第一部地下交通站众星云集,如今他们都去哪了? 下一篇:中国地,一部探寻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电视剧深度解析